中国哲学史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2400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哲学史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哲学史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哲学史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哲学史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哲学史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哲学史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是灵魂观念;

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

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

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

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

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发,孔子把“仁”的本质诠释为“爱人”。

孔子主张反求诸己,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主体意识的高扬实现“仁”的目标。

7.孔子是如何把“天命”的敬畏和人内在的道德性结合起来的?

孔子一方面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天道的信仰、敬畏,另一方面又修正了西周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层有关的看法,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

孔子把外在的天命落实到人的内在之性上,实现了对外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的结合,从而为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找到了形上依据。

8.你怎样认识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基础。

“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则是“仁”的彰显和外化。

孔子以“仁”为思想基础,以礼为外在的行事原则。

仁,是一种道德规范,具有内在性,受制于礼,两者相辅相成。

礼,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具有外在性。

9.何谓“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义,而是一种辩证的智慧,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

从思想方式上,中庸之道即反对偏执、片面,主张诸要素(特别是主要因素)的兼济、统一与平衡,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管理上说,中庸之道是一种管理理念与艺术。

在思想方法上,孔子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

在文质关系上,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文质关系的中道。

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并将之称为最高的德。

“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论。

“中”指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庸”则有“平常”“不易”“用”之义。

中庸的方法论包含有灵活处置、动态协调、辩证综合的意义,而要正确把握中庸的意义,也应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辩证思维的方法。

10.试概述孔子思想的价值和影响。

价值:

孔子开创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学派。

(1)孔子价值表现在其人格典范上。

(2)孔子奠定了以“仁爱”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的精神价值系统。

(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重视培养民间知识人,为打通士人参政的途径奠定了基础。

(4)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与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对《诗》、《书》的内容加以取舍和编排,又对《礼》、《乐》做加工整理使之重新恢复,又把《鲁春秋》改成《春秋》,以褒贬是非善恶,史称“春秋笔法”。

影响:

(1)孔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儒学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

儒家与诸子百家、佛教、道教等相互批评并不断融合,构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传统。

(2)自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后,孔子的地位被历代统治阶级越捧越高,享有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思想家所不曾有过的特殊地位。

(3)与此同时,他的形象和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而工具化。

第3章老子的哲学

11.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1)以无为道

老子把“道”由一个哲学范畴明确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原和本体概念,并对这一本原和本体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阐释。

“道”作为最根本的存在,不能从具体形态上把握。

从存在样态上看,“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是“无”和“无形”。

“道”是无限的,是区别于有形的具体之物。

(2)道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根源上讲,万物皆生成于无限的“道”。

从宇宙生成论的道路来理解,道生万物的过程就是天地万物形成的过程。

(3)“惟道是从”

“道”不仅创生万物,而且也从整全到分有,内化于万物之中。

12.谈谈你对老子哲学智慧的认识。

13.试论老子的辩证法。

(1)“有无相生”

(2)“反者道之动”

(3)贵柔守雌

1.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是在对立中来确立自己的性质的,所以《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事物的发展和转化。

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3.通过否定到达肯定。

老子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否定意义的认识。

老子认为,通过否定到达肯定,是道的特性,因为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说,通过否定到达肯定是道的特性,是老子认识的一个原则。

14.概述老子社会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自然”与“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自然”不是自然界意义上的自然,而是事物本然的状态和属性。

因此,人的真正本性应是效法天道,自然无为。

(2)无为而治。

在无道的政治中,统治者设置诸多禁令限制民众,但实际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政治的有道,是从统治者的行为归于正道开始的。

(3)“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含有原始氏族社会的成分。

老子呼唤人们以虚静的心境超越春秋时期混乱的社会状态,返回到自然、淳朴、本真、自足、自主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道”的生活方式。

15.试论述老子哲学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

老子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源头,而且是整个中国哲学发展演化的智慧源泉之一。

首先,老子把“道”看做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哲学体系。

他与主张“人文化成”、“刚健进取”的儒家学说一起构筑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

其次,老子提出了“道”、“德”、“无”、“有”、“常”、“无为”、“柔弱”、“虚静”等重要范畴,赋予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构建为一套玄妙的义理系统,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

最后,落实到人生论和社会政治论,孔子对当时社会功利化和工具化的倾向加以反思和批评,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建立了道家学派。

1.老子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观念,对事物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

老子哲学的辩证思维加深了人们对祸福相倚、难易相成、成败相因、柔弱胜刚强的认识,培养了人们清静谦下、虚己容物的精神境界。

老子哲学对中国辩证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老子辩证思维中过分地重柔弱而轻进取、重静观而轻实践、重淳朴自然而轻文明知识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正常发展,需要我们加以必要的批判和扬弃。

2.老子哲学倡导自然无为,追求质朴本真,反对人为造作。

他所开创的道家以虚无为本,以柔弱为用,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庄子思想。

3.受老子哲学影响,战国时期稷下学宫中的彭蒙、田骈、慎到等发展出了“黄老学派”。

4.此外,老子哲学还对儒、法、兵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老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哲学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唯一可以与孔子哲学相提并论的思想流派。

绞丝旁:

红、绿、级、练、给

五、阅读。

短—长前—后明—暗男—女升—降

彳双人旁(徐往)目目字旁(眼睛盯)

3、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左)——(右)旧——(新)(冷)——(热)甜——(苦)

母亲着急认真.得意主意同意因为阳光办法亲情爱情

两点水:

冷、净、凉

(6)、()那么(),那么()。

第二十四章朱熹的理学

16.朱熹是怎样阐发“理一分殊”的?

有何意义?

“理一分殊”所要阐明的是理一与万物(万理)的同与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理一分殊”是程颐提出的命题,朱熹继承发展了程颐的思想,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就是一,是宇宙的本体;

就每一事物来看,它都完整地禀受了理(太极)作为自己的本性,万理统一于一理,而一理通过万理来表现自己。

朱熹讲“理一分殊”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是理摄万物;

其二是万理归于一理。

意义:

在朱熹看来,理是自为分殊又自为统一的。

由于“理之分”,才有事物的多样性;

由于“理之一”,才有事物的统一性。

17.

18.禾字旁:

秀、香、和、秋朱熹如何说明理气的动静关系?

在朱熹的本体论思想当中,他认为“天地之中有理有气”。

宇宙万物是由理与气共同构成的。

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朱熹认为:

第一,理先气后;

第二,理气相即,“气之所聚,理即在焉”,对于任何事物的形成,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理主气从;

第四:

朱熹认为理构成了万物共同的本质,并运用气来解释世界的多样性问题,这就是理一分殊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