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18838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Word下载.docx

《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Word下载.docx

编修地方志一般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号令,各地按照统一的体例和规范,在各级地方政府的主持、指导下进行。

所以,古代地方志的主修者多是省、府、县的主官。

新到地方任职的官员,依例首先要阅读前人编修的志书,以为了解地情民风的入门;

在地方任职者,如受朝命或自认必需,就会主持续修地方志。

“盛世修志”之所以成为美谈,是因为在社会安定、文教兴盛的条件下,地方官可以动员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从事修志编史之类文化建设事业。

今以台湾为例,读者可概见古代“官斯土者”的施治作为以及从政兴文传统之一斑。

台湾修志自府志开始。

清康熙二十二年,朝廷命令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进攻郑氏军队,澎湖一战定乾坤,清军兵临城下,明郑政权以投降告终。

清廷收复台湾后,于翌年即设府管辖,派官治理。

这就是清代朝廷文书及官员奏议所称“台湾纳入版图”之事。

事实上,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载籍证明,不但中国人早已发现台湾、涉足台湾,而且也是中国人最早管辖和经营台湾。

重要的是,在台湾收归清政权直接管理并派官施治之后,许多府、县主官都注意采风、修志。

官员们对这片长期孤悬海外的“蛮昧之区”都怀着神秘感和好奇心,因此对修志显得特别积极,修志活动尤为频繁。

以致有清一代治台不过200余年,仅《台湾府志》就编修了6部,平均30多年一修,这在其他省、府并不多见。

蒋毓英是编修《台湾府志》的第一人。

他于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受命首任台湾知府,其时适逢清廷诏令全国纂修地方志。

他遂亲自主持,并偕同诸罗县令季麒光、凤山县令杨芳声等共同纂成《台湾府志》稿。

数年之后,由蒋氏私家刊行。

因系私刻,故知者不多。

该志共10卷、25目,规模始创,缺略难免;

内容虽显单薄,梗概大致周详。

所载清初台湾人口、田赋、人物等资料十分珍贵。

第二部《台湾府志》系由台厦道高拱乾于康熙三十三年倡修,康熙三十五年刊行。

其内容大为增加,体例亦更臻完备,成为台湾府志中之代表,历史价值很高,后世续修府志者多以此为蓝本。

第三部是由台湾府学政范咸等于乾隆十年所修,称《重修台湾府志》,次年书成,第三年刊行。

该志共分25卷、12类、92目。

此志特别收录郑成功事迹,是前二志之所无,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可谓眼光独具,史识超卓。

这三本《台湾府志》于1984年由中华书局重新整理、点校出版,受到文史界及各研究部门的欢迎和好评。

编修台湾地方志的目的与意义,时人发表了许多好见解。

乾隆十二年,福建新任总督额尔吉善在为范咸《重修台湾府志》所作序言中称:

“今天下车书大同,各省及府概有志书,焕焉可述。

独台湾以一府数县,肇辟于溟蒙芴昧之中,垂六十余年,而有志书二十五卷。

吏治民俗,文教武略,洞源竟委,麟麟炳炳,几与中土埒,而恢诡有过焉,斯亦奇矣。

”作者指出,在国家统一,台湾入于版图,肇辟府、县,实施辖治之后,经几代人努力而有志书之编修,令时人、后人可以阅览借鉴,洞悉该地之政教民情、山川风俗等事。

他还从台湾的地理形胜出发,认为编修府志可知历代守土之吏“抚宁疆理”的情况,可知历任诸官的职司政绩,可见朝廷声教典文之影响。

福建巡抚陈大受在《重修台湾府志》序中称:

“台湾自入版图,垂今余六十年,卉服文身之域,茹毛饮血之俦,咸袭冠带、安耕凿,俗易风移,骎骎乎有中土之习。

”说明在清初统一台湾之后,莅台官员先后继踵,“抚绥民番,辑宁海疆”。

采取稳定、安抚的政策,以巩固海疆、团结百姓。

这种和平的教化政策迅速取得成效。

朝廷辖台不过六十年,台湾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蒸蒸日上,其文明程度大进,民风士习犹如中原之地。

他还指出,这种历史的大变迁,应有翔实的记载与永久的彰显,故需“取旧志而重修之”。

于是有了范咸主修的《重修台湾府志》。

因此志书是主权施行的记录,是政绩事功的通书。

陈大受叙述台湾入清版图前的历史称:

“元、明以前,率为逋逃薮,故事多荒略,而其地亦莫可考。

澎湖之名,仅见于《隋史》,台湾则明季始称其名。

然不过为日本、荷兰停泊、互市之地。

既无历代废兴沿革、是非得失之概可资考镜,亦无文人词客游历寻览之迹可以感慨流连。

故述之者恒患不文,间有一二记载,又涉于奇诞,人往往视若‘齐谐’之志、‘山海’之图,用广异闻而已。

”这一叙述可见其史识高明。

他认为,在有志书专记台湾之前,人们对台湾的了解十分简略。

唯有台湾进入国家版图、官员入岛施治之后,所修志书对台湾的记述才堪称详尽、确实。

可见,志书编修必须以国家管治为前提;

守土临民者编修方志,本属国家行政辖治中应有之义。

地方志书绝非“齐谐”、“山经”之类游戏笔墨或猎奇文章,而是庄重严肃的文化典籍,是鉴古知今的政治文献。

同年,福建布政使高山也在《重修台湾府志》序中称:

台湾原为“海外荒岛”,为古地志书《禹贡》所不载,《职方》所不纪,自明天启朝才“稍与中华通往还”,至清初方入“圣人之治”。

一旦进入教化,便如“风行草偃,翕然向治,遂臻一道同风之盛焉。

”这话虽含夸饰,但也反映台湾“归化”后的实情:

“入其境,人民济济,无雕题卉服之状,盖浸润于教化,涵濡于养育者,深且至也。

”这种迅速而深刻的进化,正好说明台湾入于朝廷管治之后,社会全面进步,文教长足发展,确有日新月异之概,以致对照“旧有志乘”,便觉多需补充修订。

他自称“修台志者,予素志也”。

说明古代临民治事之官,都有修志之志或修志之举的。

所以,当他披览新修台湾府志之后,即予很高评价,称:

“一画开而天地辟,二气运而岁功成,台志修而圣治彰,所以宁不重欤?

”他把台志之编修与天地辟、岁功成、政治彰相提并论,以显其重。

同时也说明,政治之功能绩效,社会之发展变迁,皆仗志书的记载而传扬。

粮驿使者明福所撰志序则称:

台湾统一之后,“臣服其黎庶,郡县其土宇;

数十年休养生息,日就蕃昌。

土地、人民、政事之大,不可以无志。

”他应是十分明了国家治权与修志关系的人,故认为,政权管辖的土地、人民,必须通过修志加以记载;

官员的治绩事功,也需通过修志才得弘扬。

而且修志不能一劳永逸,尚需时时继纂续修,俾补其“规制事宜未尽洽备”之处,以便踵事增华,使后人“得其详且核焉”。

他意识到台湾修志重点所在:

“台郡孤悬海外,为各省之藩篱”,故“于防海港口出入、水道纡回,言之尤详。

必提其要害,纪其远近,使人因其形势以识控制之方。

”这里指出台湾修志的特别意义,在于使人知其形势之要,识其控制之方,以为安定社会、扞卫主权之备。

由此更见作者思虑之深、识见之远。

  同时,署台湾道的庄年则在序文中强调,“台之启疆,虽已距六十余载”,经此管治之后,民众皆“就甄陶而乐化育,游惰向业,四民交励,五士迭兴。

蒲弭,讼狱息,刑措兵偃。

职官人物,炳炳烺烺,而风俗齐美”。

国家呈“文明熙皋之象”。

这些虽系歌功颂德之词,但也可见台湾“启疆”后的文明进步景象。

他还就修志的功用作了说明:

“志之所以导扬郅治,襄赞鸿谟,系苞桑而固磐石者,其有《豳风》、《无逸》之思乎!

夫岂等‘山经’、‘水注’侈乘槎之瑰奇,资操觚之博赡已哉?

”庄年认为,志书编修有助于弘扬善政、辅弼国策,有利于巩固政权、劝导民生,而不同于仅仅记载恢诡奇异故事佚闻的书籍。

这正是志书特殊功能之所在,也是志书长修不断的原因。

总之,从以上《重修台湾府志》的五篇序言看,这些封疆大吏或地方要员,都众口一词地强调志书纪实、存史的认识价值和资治、教化的社会功能。

他们作为“涉台”官员,都从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出发,强调台湾志书编修的意义,可谓真知灼见。

相比之下,清代另外修的3本《台湾府志》,因其内容或技术原故,价值可能稍逊于以上3部。

因为,康熙五十一年,台湾知府周文元等所修《台湾府志》,只将高拱乾“志略”稍作增缮后仍分10卷刊行;

所增内容不多,故未见有太大的新价值。

但他再版后可供新一代官民了解台湾,故也具有认识价值。

乾隆五年,时任台湾道的刘良璧,提倡重修《台湾府志》,并于2年后刊行。

该志大半模仿《福建通志》体例,将高拱乾志的体例调整为20卷。

后人认为,刘氏的体例改动,并不及高拱乾所修志书“序列有体”,但其内容扩充、增加却不为无功。

其三便是台湾道余文仪于乾隆二十五年主持编修的《续修台湾府志》。

该书于乾隆二十九年刊行。

余志主要仿袭范志,篇目、体例未作改动,只增加“艺文”中的一卷。

不知何故,该志竟成为最后一部《台湾府志》。

虽然从技术角度看,续修的刘志、余志未能胜过前志,但他们与时俱进,补充数十年新增史料,其继踵接武的赞续功劳亦不可没。

从蒋毓英编修第一部《台湾府志》,至余文仪刊行《续修台湾府志》,首尾相隔不过80多年,竟连续编修6部府志,这在修志史上堪称奇迹。

朝廷和官员之所以如此重视台湾修志,其原因还在于,台湾岛长期孤悬海外,不仅面目扑朔迷离,而且弃留屡遭物议。

一旦纳入版图,莅治者随即察访记录,修志绘图。

因为,朝廷及官员都急于了解这一新归化区域土地、人民、物产的情况。

如今,庙堂之上关于台湾去留问题已经息讼,海洋之中守土临民之官也已亲见台湾形胜,自然不能放弃记述自己治下“荒裔旷土”变化的职责。

即使是局外的有识之士,也想确切了解这一“海外初辟之地”的实况。

另外,清初连修6部台湾府志恰好都在“康乾盛世”,这说明朝廷重视与物质具备确是修志的前提和关键。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澎湖志书的编纂上。

澎湖列岛自古以来便属于中国,上古载籍虽多语焉不详,但至迟从宋代起,史籍已有明确记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学者楼钥在所着《攻媿集》中收载《汪大猷行状》一文,内记:

“四月,起知泉州,到郡。

……郡实滨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

”“公即其地,造屋二百余间,遣将分屯。

”宋理宗宝庆元年,赵汝适《诸蕃志》云:

“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据此可知,澎湖至少于此时已入中国版图,并受泉州府晋江县辖治。

史书还记载,元至元十八年,于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泉州同安县;

到明代,该司尚撤、复不定。

至清康熙二十三年统一台湾后,澎湖隶属台湾府台湾县,并置巡检司管辖。

雍正五年,改巡检为通判,设置澎湖厅,从此,澎湖建立了单独的管理机构,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划。

其后不久,澎湖便开始有修志之举,并且陆续还有专志、续志出现。

据记载,自乾隆初年至光绪年,150多年间,四修澎湖志,其所记内容不断加详,一如重新进入版图后历代官员编修《台湾府志》之举。

首修“澎湖志”者是澎湖海防通判周于仁与通判胡格,二人于乾隆初年任上共同撰成《澎湖志略》一卷。

周志因系草创,故而失之简略,但首创之功功不可没,可惜该志已湮没无传。

继起者是乾隆三十年至三十四年任澎湖通判的胡建伟。

他于任上创建书院,亲校文艺,作学约,劝设塾,开启澎岛文风。

他以澎湖为海疆重地,而其历史于文献无证,且鉴于“周于仁仅成‘志略’一卷,语或未核,版亦失传。

乃竭力搜罗,辑《澎湖纪略》十二卷,刊之。

”其付梓当在乾隆三十六年。

胡建伟因当时澎湖初辟未久,“书籍无闻”,故重视资料的采集与考证;

其十二卷分纪十二类,“每一门类,务寻原委”,“俾后之作者浏览今昔,知所因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