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4165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

2015-2016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

彭州市高二年级五校联考期中历史卷

命题人:

黄蕾;审题:

徐瑶

考试时间:

100分钟;考试分数:

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梭伦说:

“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设立五百人会议

.实行“公职津贴制”D.确立陶片放逐法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甘龙曰:

‘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B因时进行变革加强思想控制D强化专制统治

3、北魏孝帝改革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4、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

“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部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

”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

.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

6、俞森的《荒政丛书》卷中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

7、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

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

.社会动荡耕牛锐减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

8、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

这主要说明(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9、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

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

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10、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1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方向。

”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的含义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2、下表反映的是189年与1913年中国进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

189年1913年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1.7亿.7亿生活消费品占8%,生产资料占1%

中国出口0.28亿1.66亿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占96%,工业品中4%

A.民族工业快速发展B.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民族工业发展落后D.经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

13、1919年6月9日,《民国日报》发表社论说:

“工人的生计,是很窘的,今天罢工,明天没有饭吃,这是一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自家办的工厂,工场,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效,非但不应罢工,并且还要加工,…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

该社论旨在()

A.坚持实业救国理想B.促进五四运动发展

.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D.肯定工人的爱国行为

14、1929年到1933年,中国垦业银行、中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新华商业银行、中国农工银行、东莱银行等众多银行纷纷自北京、天津等地迁至上海。

这反映出( )

A.日本入侵京津冲击当地金融业B.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得到巩固

.经济危机促进金融业战略调整D.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基本上形成

1、《中华实业界》评价:

民国政府“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

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

”材料说明( )

A.专利权的授予促进经济发展

B.国家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列强一战时放松经济侵略有利经济发展

D.工商界的实业救国思想促进经济发展

16、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到1978年为止,我国社会总产值从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年均增长9%。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及独立的工业体系

B.工业化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D.没有苏联的经济援助就没有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17、毛泽东于19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谈话时提出“新经济政策”: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这表明新中国(  )

A.曾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做出探索B.已成功完成对私营工商业改造

.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产生怀疑D.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

18、下图为某本书目录(部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些数字是当时产量的如实记录B.这本书出现在我国三大改造时期

.这反映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这表明人们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19、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中指出:

“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

”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20、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

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

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21、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开始建立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22、1978年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村民对土地的承包期限30年不变。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有效维护农民利益B.有违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制度僵化急需改革D.对农民土地物权的确认

23、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是很了不起的”。

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  )

A.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B.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

24、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第II卷(共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6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贫贱富贵,男女老少,人人必需。

自秦蜀守李冰识脉穿井,封建政府就控制,垄断井盐,为其政治、经济利益服务。

材料一: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冬,有司言:

“县官(国家,下同)用度太空,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不左国家之急……”“……诏禁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没入其器物。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

材料二:

郡国多不便[于]县官[所]作铁器苦恶,价贵,或强令民买之……

──杜佑《通典•食货十》

材料三:

令郡国举贤良学之士,问以民间疾苦,教化之要。

皆对曰: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盐铁酒专卖机构),毋与天下争利,示以俭节,然后教化可兴。

”御史大夫桑弘羊则以为:

“此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

往者豪强之家,得管海之利,采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大抵皆放流之人,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相聚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今纵人于权利,罢盐铁以资强暴,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并兼之徒奸形成矣。

盐铁之利,佐百姓之急,奉军旅之费,不可废也。

──杜佑《通典•食货十》

(1)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述汉武帝时期采取的盐铁政策,并说明它的利弊。

(11分)

材料四:

井盐是促进宋代四川经济繁荣和商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川井盐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按南宋初年年产六千万斤,斗米斤盐计算,可折合六百万石米,解决近百万人的饭食问题。

而宋代四川人口最高数,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的二百六十四万余户,七百五十一万余口(注:

《朝野杂记》甲集卷17)。

同在《丹渊集》卷三四,《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县事》中说,井盐县的“豪者一家至有一、二十井,其次亦不减七、八”,“每家须役工匠四、五十人至二、三十人”。

煮盐所需柴薪,仅陵井盐每年就要三十八万余束,须仁寿等四县百姓供应,更大大超过了煮盐工匠的人数。

此外,遍布全川的运输和出卖井盐的商人,盐贩和脚夫,其数也不会少于生产盐井的工匠。

总上三种直接间接从事井盐生产和经营的劳力应不少于三、四万人。

富顺监产盐,致“邦赋弥崇,人以是聚,国以是富”,“百姓得其富饶”,商派辐凑,成为“奠梁蜀之东,为水陆之会”(注:

《舆地纪胜》卷167。

)。

大宁监产盐,“一泉之利,足以奔走四方”。

(注:

《舆地纪胜》卷181。

)使地处深绝壁,乱石萦绕,僻在夔峡,土地所产不及他郡的夔州,成为川东最富之地。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宋代井盐促进四川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材料五:

四川货殖最巨者为盐……大盐厂如犍、富等县,灶户、佣作、商贩各项,每厂之人以数十万计,而沿边之大宁、开县等厂,众亦以万计。

──严如煜《三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