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1605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愚公移山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愚公移山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愚公移山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愚公移山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愚公移山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愚公移山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

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

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读准下列字音:

  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

  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

教师不予指导。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

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

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

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

  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

  四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

教师提示:

注意读准字音。

  [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

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

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

但这并不算完全达到了“读”的要求,下一步,通过指导“读好句中停顿”,再读课文的重点语句,并为完成“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进一步做铺垫。

  五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

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

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

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

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

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

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

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

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

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

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

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

要求:

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教内容的小结。

  以上,可安排一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一理解本文深刻的喻意。

  二积累文言常识。

  一研究内容。

(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

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

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

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

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

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

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

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

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

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

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

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

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说明]这6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

有两点注意:

①学生的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

②第5题,学生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

  二词语练习。

  学生做课后练习三、四。

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

先个体做,后全班订正。

  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三背诵课文。

  背诵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

  方法:

给2—3分钟自己背;

然后,教师读这段话,学生随之默读(不看书);

请若干学生站起来试背,全班背。

大约5—7分钟完成。

  四扩展研讨。

  读练习五第1题。

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说明]此题旨在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深化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研讨时间不要过长,注意把握讨论的话题。

  布置作业。

  1.再背课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记牢。

  2.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

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

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

”众人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

“你简直太愚蠢了!

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

“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总体说明】

  学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

课文读得不顺畅,像字音读不准,句中停顿读得不恰当,是不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

  读课文的方法很多。

齐读、自读、互读等等,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方法。

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主动性。

这是我们编写这课教学方案以及其他文言文教案的重要原则之一。

  愚公移山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