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八单元基础知识梳理复习教案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第八单元基础知识梳理复习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八单元基础知识梳理复习教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知识梳理】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
①191年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后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被迫调整对欧政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④随着欧共体的扩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随之发生变化。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
外因:
“冷战”爆发后,美国的大力扶植和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
内因:
(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
①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②高度重视科技、教育
③注意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出“贸易立国”
④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⑤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从19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3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不结盟运动兴起。
2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4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良好的合作。
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困难重重,1988年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他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误区。
2.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以波兰为开端,东欧剧变,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1990年,苏联实行多党制。
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剧烈。
1991年底,独联体成立,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解体。
五、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①“冷战”结束,一些地区和国家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表现:
①科索沃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这是北约成立0年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
②国际恐怖主义也呈泛滥之势。
2001年911事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六、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但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
2.1992年签订《欧洲联盟条约》,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1993年正式成立欧洲联盟。
欧盟的实力不断增强,其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4俄罗斯则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其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6至今为止,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
【要点名师精解】
1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与摆脱美国的控制之间的关联
【点析】
(1)欧洲统一思想远流长。
实现欧洲各国的联合,建立统一的欧洲──这是欧洲早已存在的一种思潮。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灾难后,欧洲最终丧失了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所以,欧洲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实现一体,才能够重新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
于是,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
(2)两极格局竞争中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的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因此对美国持续不断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越加不满。
加之美苏在欧洲的尖锐对峙,使得欧洲的自身安全常处于无法保障的境地。
因此,要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保证自身的安全,并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3)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
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即在于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西欧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协同利益,才能共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也才能够扭转与经济、政治大国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典例】191年4月,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在法国巴黎签订了为期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简称为《巴黎条约》,这意味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启动。
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根本目的是A增强西欧经济实力B摆脱美国的控制加强自身政治安全D恢复欧洲霸主地位【解析】:
A本题学生会误选B或者,主要原因在于对欧洲联合的原因理解不全面。
20世纪0年代,随着西欧各国的恢复与发展,如何在两极格的局面下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成为欧洲许多国家政治家的愿望,因而增强欧洲经济实力成为欧洲开始走向联合的根本目的。
B、也是目的之一,但从属于A,D说法明显错误。
答案为A。
【答案】:
A
2对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作用和影响与理解
【点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和19年的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高涨。
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从20世纪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国家主张团结起,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2)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3)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不结盟运动所确立的不结盟、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反帝、反殖的立场,以后受到越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从而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壮大。
不结盟运动作为第三世界最大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强大而充满生气的政治力量,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越显著的作用。
【典例】普京在给哈瓦那举行的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贺词中说:
俄罗斯认为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世界面临着如恐怖主义等的新的威胁,应对这些挑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寻求集体解决办法。
普京的话表明()
①当今,第三世界国家仍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国际社会②不结盟运动对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至少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作用③俄罗斯希望与不结盟运动国家结成政治联盟④俄罗斯反对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滥用反恐政策
A.②③B.①③.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学生易错选D,主要是对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宗旨、影响理解不到位。
结合题干材料分析,由“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可知①②正确;
由“寻求集体解决办法”可知④正确。
寻求集体解决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要与某个国家或集团结成政治联盟,故③说法违背了不结盟运动的宗旨。
故答案为。
3全面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点析】
(1)解体过程:
198年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经济领域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
进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引起思想的动乱。
1990年:
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多党制,造成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公开化;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表明“独联体”扩大,苏联完全解体。
(2)解体原因:
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
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典例】
(原创题)2008年6月11日,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等一行四人华,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作了题为“苏联解体的原因”的演讲,他指出: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过程。
&
#8226;
这个过程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终结于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
这一改革,特别是他推行的激进“政治改革”,摧毁了党和社会主义政权。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A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解体的主要原因B赫鲁晓夫改革就开始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D西方反对势力和平演变是解体的主要原因【解析】:
本题易错选B,错因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材料信息和苏联解体原因的主次性。
解答此题,阅读材料可以得出信息强调了改革,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了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故符合题意。
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4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的关系问题
【点析】在学习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时,很多同学分辨不清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美苏争霸等几个重要历史概念之间的关系。
错将两极格局等同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就是美苏争霸等。
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二战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
20世纪60年代逐渐被美苏争霸的局面所代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雅尔塔体制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集中体现;
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
一般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美苏争霸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典例1】二战后,美苏双方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峙的实质是
A化传统的竞争B国家利益的斗争
军事力量的较量D意识形态的对立
[易错警示]本题学生极易错选、D。
错因主要是不能全面把握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本质。
B逐项分析可知,A属于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
、D属于美苏对抗的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B项则反映了国际斗争的实质是捍卫国家利益。
故B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