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1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1210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1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1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1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1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1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1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1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1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中图版必修1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转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

一个太阳日

除两极点外,

都是15°

/小时

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

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1/2

公转

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

大约1°

/天。

大约30km/s

近日点(1月初)较快,

远日点(7月初)较慢

(2)晨昏线: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3)时间计算:

东加西减。

(加减)

地方时:

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时区:

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

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如3(选填1、2、3)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

如2

黄赤交角为23°

26′。

如b(选填a、b)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

34′,如a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对应点选填右图)

原因:

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3月21日

赤道

向北

B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向南

C

秋分

9月23日

A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D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夏至日

冬至日

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

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递减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全球昼夜等长

出现极昼范围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反向与昼夜长短变化趋势关系

时间

太阳直射点方向

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

北半球

南半球

12月22日至次年

向北移动

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6月22日至

向南移动

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

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

全球昼夜平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

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结构:

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地壳上层:

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

岩石圈的结构分层:

地壳下层:

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

地壳

特点:

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大气层的结构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如右图2所示,①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融再生。

 岩浆岩:

由于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或停留在地壳中冷凝成岩浆岩。

(内力作用)

沉积岩:

露出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使其成碎屑,搬运到较低区域沉积压实,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

(外力作用)

变质岩:

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经变质作用成变质岩。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见图3)

  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和外力是一对矛盾,内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

    

褶皱:

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

地堑:

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如:

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地垒:

地貌形成块状山地如:

华山、庐山

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特地貌

流水沉积:

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

(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

现象

成因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

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

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

及“十雾九晴”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吸收作用:

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3)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

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垂直方向规律:

受热的地方垂直(运动),高空(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受冷的地方水平(运动),近地面(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水平方向规律:

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

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

(注:

风向指南北半球的风向)

低纬环流:

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低纬信风带(风向:

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中纬环流: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风向:

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高纬环流:

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风向:

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有3个低气压带。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7月)北移,冬季(1月)南移。

(3)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别写出名称:

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

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

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范围: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

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

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5)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地区

气压带和风带

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

赤道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

气流上升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º

之间的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带

气流下沉

炎热干燥

热带沙漠气候

纬度30º

~40º

之间的大陆西岸

夏季:

炎热少雨

地中海气候

冬季:

西风带

西南风(北半球)

西北风(南半球)

温和多雨

纬度40º

~60º

终年温和湿润

温带海洋气候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热带雨

林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终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

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南北纬30º

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少雨

冬季温和多雨

西风带控制

亚热带

季风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南北纬25º

~35º

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

风气候

南北纬35º

~55º

冬季寒冷干燥

注:

加粗黑体字,为课标要求

要求:

请将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填在图中,并将风带中的风的风向及名称填在图中相应位置。

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

分布

性质影响

强烈的太阳辐射不断加热地表,暖空气稳定上升

热低压;

湿热

南北纬30度附近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向南北流去,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偏转,在30度附近上空积聚被迫下沉而成

暖高压;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度附近

南北两股气流相遇,暖空气上升而成

冷低压,湿冷

极地高气压带

两极地区

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形成高压区

冷高压,干冷

风带

风向

性质

纬度位置

气压带之间

低纬信风带

南北纬30°

与赤道之间

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东北风

东南风

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受地偏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