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积极融入社会》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1204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积极融入社会》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5课 《积极融入社会》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5课 《积极融入社会》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5课 《积极融入社会》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课 《积极融入社会》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课 《积极融入社会》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第5课 《积极融入社会》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积极融入社会》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课 《积极融入社会》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教师必须注意这个阶段的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让学生良好地适应社会。

  本课共分为两站。

  第一站:

我与社会。

  通过学习本站,要使学生了解到,社会是一个群体组织,而人是这个群体组织中的一员,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有其社会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性质主要归为社会性,在人受到社会影响制约的同时,人也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这包括三层含义: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由许多个体所组成的一个集体。

  每个人在追求自身正常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对人的影响有好有坏,如何识别各种影响,顺利实现社会化,就是下一站要介绍的内容。

  第二站:

做一个社会的人。

  本站通过一些活动指导学生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进程。

这一站还告诉学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图示: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我与社会   每个人都在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基本要求:

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做一个社会的人  重要途径:

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最高境界:

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2.内容分析

我与社会

  本站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本站开始的“想一想”是为了让学生对社会这张“大网”以及自己在“网”中的位置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的文字内容讲的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社会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我们每天吃、穿、用、住、行等,都和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的产生和变化与社会紧密相连,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人的劳动、语言、交往等都要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由于人们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中,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需要,因此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需要共同进行一些社会活动,为大家服务。

由此可见,社会的组成离不开个人,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

  教材第57页里的“知识链接”中为学生阐述了“社会化”这一概念,进而引出下面的内容: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书中的“感觉剥夺实验”图片和洞穴专家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社会化的过程,那么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个社会化过程呢?

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内容。

做一个社会的人

  这一站讲的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教会学生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第二站开始的“想一想”让学生考虑一下自己如何向其他人表示友好,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一些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必须学会和各种人交往。

中学生与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之间的交往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与人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材第59页的“知识链接”明确地告诉给学生什么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对个体有什么样的作用。

  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是我们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社会对人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分清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并加以选择。

而我们是未来的主人,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是中学生的责任。

  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是我们社会化的最高境界。

我们要培养学生这种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意识。

  教材第62页中的“知识链接”告诉给大家什么是人生价值,接下来又用了周总理、李素丽等人的很多例子,论述了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材第64页的“活动平台”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小的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为XX年奥运会、为自己所在的社区、也是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谈谈参加公益活动的感受,他们在参加公益活动时体会到的愉悦和自我价值感可以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参加类似活动。

第三个活动是要让学生关注新闻、关注社会,并作出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课最后的“扩展阅读”选的是一篇文字优美、寓意深远的散文,这篇散文讴歌、赞颂了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重要发现:

1/3的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缺乏信心。

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这个结论是不容乐观的。

  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它体现在面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此同时,还能与人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共同目标。

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人际交往是促进其社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心理学家指出:

人格主要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与人交往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结构日趋个体化的特殊性,教育现状的局限性,学生对网络虚拟世界的认同,他们的自我意识在日益膨胀,同时,人际交往能力却日渐萎缩,影响了其社会化进程,造成青少年角色冲突,导致人格发展障碍,出现社会化危机。

  近年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浪潮此起彼伏,各种对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然而,这些成果大多着眼于  如何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得更多、更快、更好,却往往忽视了与之相适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化过程。

因此,提倡合作学习,重视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人际互动作用,对于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

  2.教学过程

  狼孩的故事。

  教师给学生们讲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

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

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

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

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

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像狼似的引颈长嚎。

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

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

只是在一年以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

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

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

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

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

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

据狼孩的喂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

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提问: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社会关系网。

  让学生们看教材第55页的社会关系网状图,问学生:

这个关系网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

  讨论:

①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会相关?

  ②请同学们举例说说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会各行各业有什么样的联系?

  ③如果离开了社会,人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就这些话题进行讨论,体会日常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分成几组,表演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可以表演工人、农民、教师等等。

表演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所有这些行业都是社会所必需的,都在为社会贡献着力量。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教师配着教材第57页的插图,给学生讲心理学中的“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周围环境的信息,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

适应环境是以信息平衡为前提的,信息不足或信息超载都会导致身体机能的严重障碍。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

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

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

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错觉幻觉;

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

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急切要求停止实验,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上述实验表明,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封闭的环境则会限制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小辩论:

让学生分成两组,针对“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等话题进行辩论。

让学生搜集资料素材,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辩论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在本站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体会社会对自身的影响,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社会中,为理解下一站(做一个社会的人)奠定基础。

  在生活中向他人表示友好。

  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教材第58页的“想一想”中的活动,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在生活中该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

学生回答了很多方法后,教师给予总结,并引出下面的内容:

  教师向同学们讲述中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①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