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辨正四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041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辨正四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老子》辨正四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老子》辨正四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老子》辨正四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老子》辨正四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辨正四则.docx

《《老子》辨正四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辨正四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辨正四则.docx

《老子》辨正四则

《老子》辨正(四则)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对通行本《老子》中容易引起误解的“小国寡民”、“去彼取此”、“不尚贤,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等思想作了辨正,对有代表性的歧解作了批评。

关键词:

《老子》、现代社会、思想

哲学究竟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还是可以作为大众生活的指南,见仁见智,争论不休。

我们认为,就中国传统哲学而言,所谓的“求道”,就是为天下人找一个出路。

诸子百家,盖莫能外。

即使是最“玄”的《老子》,也和现代社会乃至未来世界息息相关,当然也引起了一些歧解。

今不揣浅陋,辨正一二,就教于方家。

一、网络社会与小国寡民

《老子》云: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这样的理想社会,即使是尽量同情老子思想的人,也认为难以接受。

乍看起来,老子的确要人们浑浑噩噩,像动物一样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如此缺乏,隔阂如此深重,还鼓吹“老死不相往来”,不是有悖于人性吗?

然而,我们仔细地想一想,人与人之间之所以相互倚赖,是因为大家都处于这样那样的“不足”的状态。

误解从何处生,隔阂由哪里来?

不就是人们总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愿望,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吗?

人类为自己的语言而骄傲,却很少反省语言构筑的壕沟,正是炮火连天的战场。

难怪有人感叹“语言是世界上最厚的墙”。

老子所说“不相往来”,不是“不要往来”,而是因为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没有往来的必要”。

这种理想社会的前提是摈弃用来用兵打仗的“什伯之器”,虽然有快船大车,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老百姓只要结绳记事就可以了。

后世所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也是休养生息的前提条件吗?

在网络社会初现端倪,摩登人士以“泡”来形容对网络的依恋之情时,我们竟然发现老子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信息高速公路将使人们对现行交通工具的倚赖减少到最低程度,“伊妹儿”乃至电子邮局的登场使“千里送鹅毛”变得轻而易举,只要“挂”上网,就不会有“家书抵万金”的感慨。

有人把网络看成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它会不会代替电视、报纸的问题,而似乎没有意识到网络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

你的主页,你的电子信箱、你在BBS中的留言,你下载的软件等等,就象征着你的存在,大学、商场、政府、股市……被“一网打尽”,你只有“安土重迁”,因为离开网络你将寸步难行。

“一亩地、两头牛”的田园景象正在变成“一台机”、“一只猫”、“一只鼠”的组合。

电脑正在向越来越“傻”的方向发展,你在将来要作的事情也许就是随手“点击”而已。

网络将打破工业社会流水线生产对个性的蔑视和摧残,人们将有充足的时间去游戏、去欣赏、去创作;去要求符合个人口味的服务,去展现与众不同的风格。

网络不仅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大大扩展了人们的选择余地,人们将有空前多的机会去挑选、去比较、去品评,有空前大的自由说“不”。

总之,网络比其他任何工具都更能使人类,特别是作为主体的人、有个性的人、有创造力的人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也可以说网络使“个人王国”而不仅仅是“小国寡民”成为现实。

然而,网络社会真正值得我们骄傲的也许是在虚拟空间中一览无余的真诚。

在“检举”“选举”“表决”“判决”等等最重要的场合,人们早已发明了“无记名投票的”形式。

“匿名”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别人的保护,更是对“真”的保护。

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你隐匿自己的一切外在表象而“直奔主题”,“聊坐片刻无分你我,说两句各自东西”,“板砖横飞、心平气和”。

很多“网迷”、“网虫”正是在“泡”网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前所未有的“真”而对其留恋往返。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没有了往来的必要,自然避免了相互的侵扰。

一方面,“水至清而无鱼”,“真”的东西需要“虚”的东西养起来,不能事事要求“公开”,时时希望“透明”;另一方面,路阻塞则难通,付出“真”不应有什么负担,获取“真”不应有什么顾忌,否则信息高速路上也会车祸不断。

网络因为其空前的“虚”,才能承载空前的“真”,它虚化了人性中的弱点,能够把人际交往的成本和代价降低到最低限度。

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网络社会和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网络之外的生活方式一一对应起来。

晓得此理,才能真正在网络面前“拿得起,放得下”。

但是,确有“网民”不解此中真义。

鸡蛋吃得香了,就按捺不住要见生蛋的母鸡,见了母鸡才发现对方既老且丑,还叫得难听,失望之余,难免恶语相加。

更有在网上对骂不解气而在网下大打出手的悲剧。

加之黑客、病毒、电子罪犯、信息垃圾的冲击而使很多人对网络的发展忧心冲冲,这就使得认识网络中的虚实真假更为必要。

只有看清了网络的虚实真假,才有可能认识网络的价值所在,为进入网络社会做好准备。

回头看看古人的梦想,或许能使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

但是,网络世界的那个“无”,是科学技术的“有”一步一步“生”出来的,而那个赛先生,又是我们正在苦苦追求的对象,从《老子》的思想中受到启发可矣,陶醉于其中则大谬。

二、拯救盲聋

假冒伪劣考什么来迷惑人呢?

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什么原因呢?

《老子》十二章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有先生批评说:

“当然,新事物中五色致盲、五音致聋的事也不是没有。

深更半夜,大喊大叫,如此卡拉OK也可能致聋,等等。

大吃大喝,产生腐败,但不能回到凭肉票每月吃斤肉的缺吃少喝的时代。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随便否认社会进步,以‘无身’而求‘无患’。

”这种批评颇有代表性,但难免简单化之嫌。

首先,这里老子并不是讨论新旧的问题,所以不能认为“老子采取了抹杀矛盾的手法来掩盖矛盾,表现了对新的封建社会的文化生活的抵触情绪。

在老子眼里,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口味,新的活动,新的财物,都会让人堕落,所以还是旧的好,只求肚子吃饱,不为看着好看——似乎新的都为了看着好看。

更主要的是,老子所说的“耳聋”主要不是指生理上的失聪。

而是说人们的耳朵习惯了“五音”,就会对别的声音“听而不闻”,高雅音乐之所以“曲高和寡”,通俗音乐之所以难以“入流”,各种流派之间的相互鄙薄,其原因都在于听不得不同的声音,他们的耳朵与“摆设”何异?

所谓的“昏君黯主”当然不是天生的聋哑人,而是说他们听不进逆耳忠言,看不到民间疾苦。

吃惯了山珍海味,熊掌燕窝自然也索然无味;滥捕滥杀的人,生命意识自然会越来越淡薄;颇有政绩的掌权者之所以走向了贪官污吏的不归路,不就是因为在种种“难得之货”面前丧失了理智吗?

风华正茂的男男女女之所以堕落为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的狂徒或歹徒,不就是因为沉迷于种种感官的享乐之中不能自拔吗?

种种假冒伪劣不就是靠“掩人耳目”来谋财害命吗?

凡此种种,不是比生理上的耳目失聪更可怕吗?

1882年3月,上海道台刘瑞芬颁发《禁用洋油灯示》,称上海人点灯,向来用豆油、菜籽油,鲜有失事,这些年使用洋油灯,往往失慎起火,“殊为可恨”,故而,自示之后,“不准再用洋油灯”,倘有不知“自爱”,仍用洋油灯者,“定即从严惩办”。

这个禁令被视为“恐五色致盲、堪称是一篇鼓吹因噎废食的奇文”。

实际上,那个颁发《禁用洋油灯示》的上海道台恰恰是由于“土油灯致盲”,而看不到“洋油灯”的好处。

不识字的人常以“睁眼瞎”来自嘲;那些反对改革、抱残守缺的既得利益者,往往也对于新事物的好处“装聋作哑”,进而大肆诋毁。

《老子》的思想正是点破种种沉迷的利器。

今日之社会,电视、报纸、网络、酒吧、舞厅、官场……处处是“闪亮登场”的陷阱。

“为腹不为目”和“去彼取此”的思想,最起码可以使我们免受种种“包装”的欺骗和种种“炒作”的诱惑,去追求和把握更加实在和真切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呢?

有先生还批评《老子》十三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的思想说:

“他认为有许多麻烦,是由于自己这个人的存在而引起的,为了避免给自己招来祸患,最好不要身体。

身体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祸患呢?

照这样的逻辑,为了避免牙痛,就不要牙齿,为了不犯错误,就不要工作。

”“没有了身体,还有什么祸患?

似乎是大彻大悟,可是,我要问,没有了身体,还有什么?

超脱到了‘无’,看似豁达,实则是对不中老子的意的新生事物的‘有’的否认。

如果把老子这里讲的“吾有身”只是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就会得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

社会上和生活中的种种矛盾,都是因为人们的自我意识太强大,或损人利己,或睚眦必报。

所谓的宽容和理解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忘掉自己”就会海阔天空;“忘我”的工作才会有所创造;将生死置之度外,才可能不畏艰险……用老子话说就是“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三、尚贤骗局

吃了狗肉会变成狗吗?

通行本《老子》三章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段话被理解为典型的愚民政策,李泽厚先生认为这是要人们“像动物式的生存和生活,浑浑噩噩,无知无欲,没有任何追求和向往。

”大多数读者也会断定:

“无论从哪一角度看,老子这一席话都是反科学反理性的,他并不关心社会的进步,甚至反对社会的进步,他所关心的只是‘圣人’的‘无不治’,关心的只是专制统治者的既得利益。

但是,我们平心静气的读一读《老子》的这段话,就会发现老子主张在“愚民”之前,先要“愚圣”。

“不推崇有才干的人”、“不把稀有的东西看得贵重”,“看不见足以引起欲望的东西”,都是指最高统治者应该做的事情。

只有统治者自己“头脑简单,心志柔弱,填饱肚子,四肢发达”,才能“永远使百姓什么也不懂,什么欲望也没有”。

这样,那些有智巧之心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依照这种“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治理不了的事情。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的三个“其”字,皆指“圣人”而言,正如“不见可欲”、“不贵难得之货”、“不尚贤”的主语都是“圣人”一样。

这种思想不是只关心统治者的既得利益,而是要他们彻底放弃一切既得利益!

有几个统治者能做到这样呢?

大家只注意到了“使民”如何如何的字眼,愤愤然为民请命之心油然而生,却把“为无为”的“圣人”置只脑后。

老庄所讲的“为无为”的“圣人”,和儒家尤其是宋儒所推崇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高、大、全”到无以复加的“至圣先师”完全不同,他们处处提醒真正的“愚民”在于种种“尚贤”之举。

社会的动乱根源的确在于统治者总是千方百计地“愚民”,而不肯有一丝一毫的“无为”,讲到“自愚”和“愚王”,更使他们如坐针毡,采用“不尚贤”的政策,使他们失去了驾驭臣下的利器,发现不了奴役万民的鹰犬,他们当然也不干了。

这种思想已被历史事实反复证明了。

《韩非子·内储说》中直言不讳地说,大臣们就像贪吃青草的麋鹿,君主只有拿着功名利禄才能使他们就范。

顾颉刚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唐太宗李世民开科取士,看到熙熙攘攘为名利而来的“知识精英”,忍不住说:

“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踌躇满志,溢于言表。

一部《儒林外史》就是“知识精英”在“尚贤”的政策下人格被扭曲、身心被摧残的画卷。

“尚贤”的社会吃掉了宝玉、吃掉了黛玉、也吃掉了一切的“狂人”,因为他们都不符合“贤者”的标准。

成为“贤者”是要符合条件、付出代价的。

所以庄子宁愿“曳尾涂中”,也不愿意成为冠冕堂皇的牺牲。

贤与不贤,在有权柄者的眼里,乃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在“尚贤”的社会里,一旦被当成“不值得‘尚’的人”,其境遇是可想而知的。

贤者在被“尚”之前,自己被“埋没”;被“尚”之后,他人被埋没。

“贤者”的称号与地位往往被沽名钓誉之辈、欺世盗名之徒所窃取,即使是本来善良的“贤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