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514 武昌九曲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9062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514 武昌九曲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514 武昌九曲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514 武昌九曲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514 武昌九曲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514 武昌九曲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514 武昌九曲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514 武昌九曲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514 武昌九曲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514 武昌九曲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学常识

“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

关于三苏的对联: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陂陁(  )     ②徜徉(  )

③林麓(  )④睥睨(  )

⑤褰裳(  )⑥撷林卉(  )

答案 ①pōtuó

 ②chá

nɡyá

nɡ ③lù

 ④pì

 ⑤qiān

⑥xié

2.通假字

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栎” 树名 ②“稍” 稍微

3.一词多义

①其

②适

③以

④于

答案 ①指示代词,那里/指示代词,树 ②到……去/恰好/适合,适宜/满足,畅快 ③连词,因此/介词,用

④到,往/介词,在

4.词类活用

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②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③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④倚怪石,荫茂木: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②名词用作动词,裹着幅巾。

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

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荫蔽”。

5.古今异义

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古义:

今义:

②乘渔舟乱流而南

答案 ①古义:

向阳和背阴。

拥护和反对。

②古义:

横渡江水。

流水方向不一,纵横交错。

6.文言句式

①其旁古木数十:

②惟其无愧于中:

③行于松柏之间:

④无责于外:

答案 ①定语后置句。

②③状语后置句。

④被动句。

7.文学文化常识

苏辙,字________,号________。

谥号“________”,故称________,著有《________》。

答案 子由 颍滨遗老 文定 苏文定公 栾城集

一、词句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子瞻迁于齐安:

②西曰西山:

③陂陁蔓延:

④乘渔舟乱流而南:

⑤皆效于左右:

⑥辄睥睨终日:

⑦斥其所据:

⑧无责于外:

答案 ①调任官职。

这里实为左迁(贬职)。

②是。

③倾斜不平的样子。

④横渡。

⑤显示,呈现。

⑥斜着眼看。

⑦开拓,扩大。

⑧被。

二、疑难突破

2.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该怎样解释?

“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 贬官之意;

苏轼当时正过着谪居生活,但他并未消极遁世,而是杖策载酒,寄情山水。

而这个“迁”字更反映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个性特点和追求“适意而悦”的人生境界。

3.联系上下文,说出第3段“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中的“焉”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 游历之乐。

4.文章中的苏轼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要是从人物的哪几个方面来刻画的?

答案 主要是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刻画的。

5.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

答案 文章虽题为“九曲亭记”,但全文是围绕“适意而悦”这个中心来表现苏轼的旷达胸怀和乐观性情的。

首段写苏轼在谪居生活中常杖策载酒,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为下文做铺垫,而末段为回忆青年时期的苏轼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从而透露出苏轼“适意而悦”的内涵。

6.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足以说明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

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的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缺少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

一、文白对读

职。

齐安:

古郡名。

即黄州,与鄂城隔江相望。

庐于江上:

居住在江岸之上。

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先住在定惠寺,第二年迁居临皋亭,亭临长江,所以说“庐于江上”。

武昌诸山:

指樊山等。

樊山上有九曲岭。

教。

精舍,僧人、道士等居住修炼之所,这里指寺院。

西山:

与下句的“寒溪”都是寺院的名字。

隐蔽松枥:

隐蔽在松树和枥树

二、文本深读

本文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又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

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

这是为叙述重建武昌亭做铺垫,也表现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

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

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

然而天助人愿,狂风暴雨拔去了其中的一棵大树,创造了重建的条件,苏轼的心愿得以实现,九曲亭得以重新建成。

这就具体说明了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

1.结构图解

适意而悦

2.中心主旨

此文为苏辙纪念其兄重建武昌九曲亭而作。

通过游历之乐之遗憾,感悟出“适意而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

3.写作特色

(1)善于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2)经营组织上有纡徐曲折之致。

(3)委婉清丽,平淡悠远。

1.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态度了!

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差别是:

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

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引导和支配的。

(《思维的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2.平和的人,眼界极高。

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坚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

其心,天心,青天白日,其才,玉韫珠藏。

居轩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

处林泉之下,须怀廊庙之经纶。

平和的人,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

内不见己,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于真诚,而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

(《平和为美》)

3.态度就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思想是正面抑或是负面的,我们都受到它的牵引。

而思想就像轮子一般,使我们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

我们无法调整环境来完全适应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调整态度来适应一切的环境。

(《可以改变的是态度》)

4.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是个大胡子,浓密的胡须铺垂近腹。

据说有一人见此,顿生好奇,问:

“张先生,睡觉时,您的胡子是放在被子上面还是搁在里头?

大千先生一愣:

“这……我也不清楚。

是啊,我怎么没在意这个呢?

这样吧,明天再告诉你。

晚上就寝,大千先生将胡子撂在被子外头,好像不太对头;

收进被子里面,又觉得不自然。

折腾了半宿,都不妥当。

这一下他自己也犯愁了,以前这可不是什么问题呀,现在怎么成了件头痛的事呢?

大千先生的烦恼源于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引起了他的关注。

生活中,心累通常是人为地在自己的思想上加压造成的。

我们凡事太在意了,太在意邻里无意的评头论足,太在意同事间的小摩擦,太在意上司偶尔的责骂,太在意爱人一时的赌气。

人生总会有烦心事,睁开两眼历历在目,闭上双眸空无一物,倘若凡事都记取,怎能不让人负重前行!

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令人陶醉的诗句,往往不是能够凭枯燥的艺术理念讲清楚的。

这些诗句往往是一种细腻的、微妙的、独特的人生体验。

而这种体验,不要说外人难以体察,就是作者本人,当他处于另一处境遇,眼前所见是另一幅图景的时候,恐怕也难以复制出当初诗中所蕴藏的那一份情思吧。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坦诚地说,我是第一次知道这两句诗,然而一首真正美好到极致的诗,却并不太需要读它的人先了解时代背景、创作动机、诗人的生平遭遇等等,我们完全可以仅仅凭借一颗跳动着的心去感受,凭借一双敏感的耳朵去倾听。

换言之,好诗与上天联系得更为紧密,而与作者倒可以层层剥离开来。

因而我们只要能听懂上天的倾诉和人间永恒不变的乐音,我们就可以无限靠近诗句中所传达出的那份永恒不朽的感动。

读这样的诗句需要静下来,放下手中的俗务,松开心灵的桎梏,然后,想象……如丝的细雨,轻轻地粘湿穿透春日薄如蝉翼的衣衫,如酥油一般滋润肌肤。

缓缓的,如松软的雪地上的一颗被挤碎的樱桃,红色的汁液渗出,浸到雪花的每一缕肌理,在它六角形的每一个尖上,凝结成一个细小而饱满的红色珠子。

而皮肤如泥土一般,以令人体察不到的微弱的呼吸,吐纳着那柔滑的水滴,渐渐的,你身体的每个角落,便都有了雨水的存在。

那些雨水并非凭空生出的死水,它们有着自己的生命,或许曾摇摆过嫩绿的水草,或许曾有鱼儿在水中吐过泡泡,或许是一泓清泉绕过岩石青白色的脊梁,它们蒸腾、凝结,在天空中听首鸟儿的歌,然后那自然孕育的跳跃的灵魂,便随细雨浸入了你的身体。

在这一刻,我们还只是一个个孤零零、硬邦邦的个体吗?

我们同大自然灵与肉的亲密接触不就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吗?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两位伟大的诗人:

陶渊明和梭罗。

我注意到在他们的诗文中,似乎特别强调农耕之乐,强调自给自足,用自己的双手去盖房子、种粮食果蔬、畜养家禽家畜。

而他们的伟大之处则正在于此:

他们超越了单纯的懒汉闲夫式的隐士情结,而构建了一套更为纯朴、更为谦逊真诚的与大自然亲近的人生哲学。

因而陶渊明摆脱了魏晋名士张狂不羁、折磨肉身、痛饮狂歌,最终服药而死的悲惨结局。

而梭罗则没有像他的后辈那样,或充满“迷惘”,或身心“垮掉”,最终在仇恨、纵欲与郁郁寡欢中被粗粝的现实吞没。

是大自然,充满善意,怀抱博大胸襟的母神,拯救了他们在人世间伤痕累累的身躯,然后用她甘甜的乳汁和轻暖的抚摸平息了他们内心的愤世嫉俗的怒火。

他们无疑是幸运的。

但如果不是听从了上天的旨意,一心一意地将自己的心脏贴在大地上,与山川同呼吸,与草木结友伴,他们又怎能在浑浊的世上,为后世留下一颗纯白无瑕的冰玉之心,又以其感悟自然的卓越作品彪炳千秋呢?

用真心去感悟自然吧!

有了那一份心动,读诗,你是知音;

倾吐,你就是诗人。

赏析 本文视角独特,见解不凡。

作者于试题提示的角度之外,另辟蹊径,从诗句的品读入手,从容而优雅地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感悟。

作文考试好比跳水比赛,是什么推动这位考生选择了十米台的高度?

是他丰厚的文学积累、独立的思考习惯与深刻的人生感悟。

作文是记录思想的。

有深广的情怀,才有高品位的文章。

“好诗与上天联系得更为紧密,而与作者倒可以层层剥离开来。

”“用真心去感悟自然吧!

”这些精当的表述无不体现着作者的丰厚的文学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