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一讲第七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8670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 第一讲第七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教育学 第一讲第七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教育学 第一讲第七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教育学 第一讲第七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教育学 第一讲第七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 第一讲第七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学 第一讲第七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 第一讲第七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 第一讲第七讲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时间

学科特征

萌芽阶段

奴隶社会——15世纪文艺复兴

没有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独立阶段

文艺复兴——19世纪中

1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体系

2理论化、科学化水平提高

多样化发展阶段

19世纪中——20世纪中

利用多种方法、多学科研究教育问题,不同学派教育学理论百花争妍

理论深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今

学科分化与综合

理论逐渐深化

四、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终身教育理论阐述的教育新概念

 

教育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渗透到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出生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社会教育

校︱普通教育↗小

教︱→中

育︱↘大

∣职业教育↗初等

︱→中等

︱↘高等

∣成人教育↗初等

︱特殊教育

︱回归教育

↓↓↓

死亡

(三)教育的科学定义

1、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四)三种教育形式之比较

共同点:

反映在教育的本质和广义的教育概念中

区别: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①有目的、有计划自发的、偶然的自发性、偶然性

教育对象大众化

②系统性零碎的、片断的零碎性、片断性

教育内容多样化

③教育环境优越以血缘为基础,时间持久,作用显著教育方法信息化

五、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教育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延续需要以及社会中每个成员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

1、生产劳动中提出了教育产生的需要

2、生产劳动提供了教育产生的可能条件:

人脑、语言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的教育形态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

②教育形式极为简单,内容十分贫乏。

③教育没有阶级性,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

2、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①学校教育的出现,学校教育和原始形态教育的并存。

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③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严重脱离生产劳动。

3、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现代教育的共同点——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大致相同

1、教育制度的日趋完善,教育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科学,智力开发受到重视。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趋于结合。

现代教育的不同点——社会制度不同

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隐蔽性),而社会主义教育具有全民性(理想)。

2、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目的的二重性:

一方面把资产阶级的子女培养成管理生产、经营商业、从事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的上等人;

另一方面把劳动人民及其子女训练成既能创造利润,又恭顺能干的奴仆。

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社会成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教育的性质

1永恒性2历史性3生产性4阶级性

5、教育的两大社会职能:

①传递社会生产知识(科技知识)

②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意识)

第二讲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比例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部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品质——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质量、规格)↘科学技术知识、劳动技能、智力、体力——由生产力水平决定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进

(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可能劳动力———教育———→现实劳动力

2、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潜在的知识形态生产力——教育——→现实生产力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新工艺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思想政治发展方向

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为谁服务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①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②利用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③利用思想上优势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部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以巩固、完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影响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1、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2、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三、教育与文化意识形态

(一)什么是文化意识形态

文化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法律观念、道德观念、科学、艺术、宗教

风俗、社会风气等方面,影响人们精神活动的总和。

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构成。

(二)文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作用

1、文化意识形态影响着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

2、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

3、文化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对教育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

(三)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1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2吸收、融合文化的功能3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第三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指作为个体的人从出生到生命终止时,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进行的量变和质变过程。

人﹁生理发展——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机能增长

的︳基∣↑影

发︳础↓∣响

展﹂心理发展——人的精神方面发展(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与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

﹂社会适应性

人的发展体系:

发展基础(条件)、发展能力(基础)、发展指向(倾向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①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逐步成熟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a遗传素质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

c遗传素质的成熟期,也就是教育的关键期。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

评“遗传决定论”——遗传素质有可塑性↗随环境、教育

→随实践活动

↘随生活条件

2、环境——人的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进程和速度

环境——围绕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庭的人员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状况、家长的生活态度与行为表现、家长文化程度及对子女态度与教养方式)

→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的方针、基本制度、教育内容、学校物质设备、教师水平、集体活动、人际关系、管理水平等)

↘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

3、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

评“环境决定论”

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引导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性化的功能

(3)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根据:

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是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施教机构,对人的影响全面和深刻。

③学校的教师是经过专业训练、培养的专职施教人员。

④学校具备培养人的专门设施

条件:

(评“教育万能论”):

①合理的社会条件,是充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

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与环境因素相一致。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③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a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发展关键期。

b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c适应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性,教育要有针对性。

d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尊重发展的生命性和可能性。

e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第四讲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

1、社会价值↗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价值↗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人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

2、社会本位价值取向(重视社会的需要)

3、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内容。

(二)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既全面发展又具有独立个性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四、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一)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

基础教育

任务:

↗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

↘为社会提供劳动后备力量

(二)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1、何谓全面发展教育

即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

2、正确认识和处理五育关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①五育各有特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