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艺课程设计一指导书101word版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8440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纺织工艺课程设计一指导书101word版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纺织工艺课程设计一指导书101word版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纺织工艺课程设计一指导书101word版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纺织工艺课程设计一指导书101word版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纺织工艺课程设计一指导书101word版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纺织工艺课程设计一指导书101word版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纺织工艺课程设计一指导书101word版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纺织工艺课程设计一指导书101word版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纺织工艺课程设计一指导书101word版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般粗纺毛纱单纱截面内的纤维根数为120~200根。

设单纱截面内纤维根数为mf时,则

式中:

Ntf一一纤维特克斯数;

Nt——纱线特克斯数。

而纤维特克斯数与纤维直径之间的关系为:

d一一纤维直径(μm);

β一一纤维比重(mg/mm3);

Ntf一一纤维特克斯数。

对羊毛纤维,纱线特数与纤维直径的关系可通过下式表示

羊毛品质支数与纺纱支数

品质支数(支)

平均直径(μm)

可纺支数

tex

公支

70

18.1~20.0

15.63以下

64以上

66

20.1~21.5

16.67

60

64

21.6~23.0

20~17.86

50~56

23.1~25.0~

20.83~20

48~50

58

25.1~27.0

23.81~20.83

42~48

56

27.1~29.5

31.25~23.81

32~42

改良毛64支以上

-

50~55.5

18~20

60(相当于一级毛)

62.5

16

二级毛(相当于52~58支)

100

10

三级毛(相当于46~48支)

125

8

四级毛(相当于36支)

200

5

捻系数的确定

(1)细纱捻系数

细纱捻系数的确定,主要决定于纱的用途、产品的特征及所用原料的品质。

①细纱用途不同,则选用的捻系数也不同。

经纱要求强力高,捻系数也应较高;

纬纱在织造过程中所受张力较小,要求比较柔软,则捻系数可较低;

针织用纱的捻系数还应偏低一些。

②细纱细度不同及所用原料不同,则选用不同的捻系数。

纱支越高、纤维长度越短,捻系数越大。

纯毛纱的捻系数大于混纺的捻系数。

而j昆纺纱的捻系数又大于纯化纤纱的捻系数。

原料品质高的,捻系数可适当降低一些。

③产品特征不同,捻系数也不同。

重缩绒的织物捻系数宜小;

轻缩绒织物捻系数较大;

不缩绒织物经纬纱可选用相同的捻系数。

缩绒织物纬纱捻系数可较低;

薄爽织物捻系数应大;

树脂整理的化纤织物捻系数可小些。

华达呢、单面花呢类产品,捻系数应大些。

(2)股线捻系数

股线捻度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织物的外观和手感。

股线捻系数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①根据细纱捻系数,选用不同的股线捻系数,以使股线强力达到最大值;

②股线和细纱捻向相同时,股线捻系数可小些,否则手感硬、光泽差;

股线和细纱的捻向相反时,股线捻系数可大些,便可得到较好的光择和手感。

粗纺纱常用捻系数

纱线类别

经纱

纬纱

毛混纺纱

再生纤维纱

备注

捻系数

线密度制

379.4~505.9

347.8~379.4

211.3~347.8

474.3~600.8

毛染色纱较本色纱捻系数高5%

公制

120~160

110~120

70~110

150~190

精纺纱常用捻系数(公制)

品种

单纱捻系数

股线捻系数

风格特征

全毛哔叽

80~85

110~130

柔软,光洁整理

全毛啥味呢

75~80

100~110

柔软,缩绒整理

全毛华达呢

85~90

140~160

结实,挺括

1.3设计方法及步骤

1.3.1工艺流程的制订

1、要与产品的特征和规格相适应

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特定的外观和技术要求,所用原料、纺纱制度、织物组织、染色方法、整理特点和光泽、手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为此,应对计划生产的品种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了解其独特的性质,以便制订相应的工艺流程。

2、使产品的特殊需要与可能得到的技术条件相适应

例如,近年来,混纺和混色产品日益增多,对于产品的外观,也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诸如此类,在确定工艺流程时,既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特殊需要,又要注意实际条件的可能。

不加分析地一味追求某些高精尖的设备,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只能取得相反的结果。

一个工厂不可能满足每一种产品的每一个特殊要求,否则,就会有相当数量的特殊加工设备经常处于停机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粗梳毛织物的生产工艺流程:

可分为原料初步加工、纺织工艺和染整工艺三部分。

精梳毛织物生产的工艺流程:

毛条制造、条染复精梳、前纺、后纺、织造、染整工艺流程

1.3.2工艺参数和设备参数的选择

(1)根据精、粗纺产品工艺流程完成各工序工艺参数的选择;

(2)设备参数的选择及设备选型。

2.加工系统

2.1粗梳毛纺系统

洗毛初加工→和毛加油→梳毛→细纱→(蒸纱)→络筒

2.2精梳毛纺系统

(1)条染产品流程

原毛初加工→毛条制造→条染复精梳→前纺→后纺→准织→染整→成品

典型的条染产品纺纱工艺流程:

选毛配毛→开洗烘→和毛加油→梳毛→毛条头道针→毛条二针→毛条三针→精梳→毛条四针→毛条末针(毛条制造)松球→装筒→条染→脱水→复洗→混条针梳→前纺头针→毛条三针→复精梳→毛条四针→混条→毛条末针(条染复精梳)混条→前纺头针→前纺二针→前纺三针→前纺四针→粗纱(前纺)细纱→并线→捻线→(蒸纱)→络筒(后纺)(自动络筒→电子并线→倍捻)

(2)匹染产品流程

原毛初加工→毛条制造→前纺→后纺→准织→染整→成品

典型匹染产品纺纱工艺流程:

选毛配毛→开洗烘→和毛加油→梳毛→毛条头道针梳→毛条二针→毛条三针→精梳→毛条四针→毛条末针→混条→混条→前纺头针→前纺二针→前纺三针→前纺四针→粗纱→细纱→并线→捻线→(蒸纱)→络

筒→(自动络筒→电子并线→倍捻)

2.3半精纺系统

原毛→初加工→洗净毛→和毛→梳毛→针梳2-3道→粗纱→细纱→毛纱→并、捻、络(含蒸纱)→毛股线

3.精梳毛纺工艺设计

3.1原料

羊毛,特种动物毛、化纤等

3.2毛条工艺设计

毛条制造工艺设计的内容包括原料选用、工艺流程的确定、加油量和油水比的确定、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和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

3.2.1配毛

原料的选用应考虑生产毛条的品种和采用的加工系统,如纯毛条、化纤条或羊毛与化纤混梳条,采用法式加工系统还是英式加工系统。

(1)配毛方式

精梳毛纺配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毛条制造,采用梳条配毛(散毛选配),第二阶段在前纺毛条搭配。

(2)梳条配毛原则

①长度选择。

一般选毛丛长度较短的一种毛为主体毛。

主体毛应占总配毛成份的70%以上,当以毛丛较长的毛为配合毛,可掺少量较短毛。

配合毛的毛丛长度不得超过主体毛毛丛长度20mm。

长度在95mm以上的细支毛不宜作主体毛。

对质量差异不大,毛丛长度相差10mm以内的羊毛,可以进行列主体配毛。

②细度选择。

一般配合毛与主体毛平均细度差异控制在2μm以内。

注意:

加工会使条中羊毛变粗

③粗腔和弱节毛的含量。

粗腔含量加工后会减少。

注意:

控制弱节毛节含量。

④草刺。

根据条件适当掌握。

⑤色泽和手感。

原料色泽和手感应以较接近的互相并合。

3.2.2和毛加油设计

(1)和毛

和毛机B261:

将原料开松、均匀混合

工艺参数:

相关机件间的速比、隔距原则同梳理机原理。

为使原料开松混合均匀,一般原料要经过多次和毛。

(2)加油

目的:

增加纤维间的润滑,减少纤维在开松梳理过程中的损伤;

减少生产中静电;

增加纤维的柔软性、抱合性。

油剂一般由油和抗静电剂等组成。

油一般为矿物油或植物油,油须乳化,加油大多是在和毛机出口处输送时喷洒。

一般洗净毛:

残脂率在0.6%以下时加油率为0.7%;

残脂率在0.6%以上时加纯油率为0.5%;

油水比一般为1:

4~1:

5。

化纤:

加纯油率为0.5~0.8%,油水比为1:

2~1:

3

混料梳毛的上机回潮率应不同:

弹性针布(19~24%)比金属针布(16~20%)多加水。

羊毛比化纤多加水(合纤应加抗静电剂)

3.2.3加油计算举例

投料1000kg羊毛,实际回潮率为15%,含油为0.6%,要求和毛后羊毛回潮率达到25%,含油率达到2%。

求需加油水量(和毛油,油水比1:

4)

①回潮15%时羊毛的含水率=(1×

实回)/(1+实回)=15%/115%=13%

②1吨毛中含水量=1000×

13%=130kg

③毛干重=1000-130=870kg

④回潮为25%时羊毛应含水=干重×

回潮=870×

25%=217.5kg

⑤羊毛尚需加水=217.5-130=87.5kg

⑥羊毛尚需加油=1000×

(2%-0.6%)=14kg

⑦加和毛油量=14×

(1+4)=70kg

⑧和毛油中有水=14×

4=56kg

⑨和毛油中还需加水量=87.5-56=31.5kg

3.2.4梳毛工艺设计

(1)隔距设计

①选择隔距的原则。

首先考虑原料种类和性质,如细而卷曲的羊毛,梳理较困难,采用小隔距,加强梳理;

其次,根据两滚筒之间作用性质而定,分梳作用是基本作用,应作为校对隔距的重点;

考虑隔距时,还应该按照羊毛在梳毛机内前进方向逐渐变小,以保证逐步加强梳理作用。

②分梳作用区隔距选择。

在分梳作用区内的锡林与工作辊间隔距,应与混料的松解程度相适应(渐小),一般为靠后几个相差较大,越向前差距逐渐减小;

锡林与道夫间隔距,应小于与其最近的工作辊隔距;

喂入罗拉与胸锡林之间隔距应为全机最大处。

③剥取作用区隔距的选择。

剥取作用区的隔距:

在剥毛辊与工作辊之间的隔距可适当大些,以能顺利剥取为度;

由后向前各剥毛辊的隔距可以由大变小,在同一锡林上也可以采用同一隔距。

最大、最小隔距可参考相关设备参数。

(2)梳毛机速度比的设计

梳毛机速比的确定:

大锡林的速度是梳毛机的基本速度,其他机件的速度都随其而变化。

锡林速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梳毛机的分梳效能,影响分梳效能的因素除了隔距外,还有工作辊速比,又称凝聚倍数,可通过调整变换齿轮齿数来改变。

一般可参考以下规则:

①梳理细羊毛时,应采用较小的道夫和工作辊变换齿轮以加大速比,加强梳理;

梳理粗羊毛时则采用较大的道夫和工作辊变换齿轮,即采用小速比。

②当梳理化纤等较长纤维时,可用较大的道夫和工作辊变换齿轮,以减小速比保护纤维长度。

③当要求提高梳毛机产量以满足后工序需要时,可适当加大道夫和工作辊变换齿轮,以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