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观沧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观沧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观沧海》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
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
本设计立足于诗歌特点,短文长教,以“读”突破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读”设计了四个活动板块:
活动一:
建议你这样朗读——表达“情感”
活动二:
建议你这样品读——扣住“志向”
活动三:
建议你这样说读——展示“个性”
活动四:
建议你这样背读——想象“画面”
“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悟诗情,在读中品味妙点,在读中领略人物的雄心壮志。
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同时,本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力求营造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快乐课堂。
教学目标:
1、激情朗读,体会诗意诗情。
2、合作品读,理解诗人壮志。
教学重点、
激情朗读,体会诗意诗情。
教学难点
合作品读,理解诗人壮志。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对话法
教学设备:
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乐曲,营造气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动画,教师激情配音:
东汉末年,朝廷昏庸无能,连年战乱,无数人战死沙场,大地血雨腥风,在这乱世中,只有一人能傲视三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灭吕布,逐刘备,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他是谁呢?
(学生答:
曹操)对,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观沧海》(点击出课题)这是怎样一首诗呢?
下面请同学们听读全诗,整体感知。
二、听读全诗,整体感知。
1、投影显示以下内容:
(屏幕显示:
听读感知
1、请同学们用心听读,注意字音;
2、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粗知诗意。
点击链接,播放《观沧海》flash范读)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指名展示探究结果。
3、教师小节:
三、反复朗读,品味诗人情感与志向
1、投影显示“活动一”:
活动一:
建议你这样朗读——表达“情感”
(1)、进入诗境,体会慷慨豪迈之情。
(2)、通过语音的轻重,音节的快慢,语气的强弱来表达慷慨豪迈之情。
(设计意图:
朗读诗歌的关键是读出“情感”,以上两点既是要
求,更是朗读指导。
)
2、点击大屏幕链接按钮,多媒体显示以下助读资料。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但其残余势力逃至辽东半岛的乌桓。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征乌桓,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
曹操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等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设计意图:
读诗歌,必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情感)
3、唱读:
自选曲调,和乐而歌,唱出诗人慷慨豪迈之情。
(设计意图: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在古代乐府是和乐而歌的。
设计此环节,既使学生体验诗歌的音韵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府”这一诗歌体裁,又因形式活泼,贴近学生生活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投影显示“活动二”:
活动二:
建议你这样品读——扣住“志向”
话题1:
第一、二句中的“临”、“观”二字让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话题2: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让你产生哪些联想?
话题3:
诗的3-8句与9-12句在写作角度上有何不同?
话题4:
仿照前三个话题,你也能问上一问吗?
(设计意图:
在“朗读”基础上“品读”,由浅到深,品味诗之妙,人之志。
前三个问题紧紧扣住是个赏析的关键“志向”来赏析关键词、诗歌的想象与联想、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虽是以问题形式出现,实际意图是在学生回答之后,引导学生归纳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而最后一问是一个学以致用的练习环节,所谓从“一般”到“个别”。
)
话题4预设(不求学生面面俱到,但求有所发现和体验):
(1)、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在写作角度上有何不同?
提示:
前者是静景,后者是动景,所谓动静结合法。
(2)、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诗人写实景、虚景与表达其志向有何联系?
提示:
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澹澹”“耸峙”“丛生”“丰茂”“涌起”“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各有什么表现力?
提示:
“澹澹”蕴涵了动荡不息的力,“耸峙”蕴涵了挺立不摇的力,“丛生”蕴涵了竞争不伏的力,“丰茂”蕴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更蕴涵着宇宙造化的热烈奋发的伟力。
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
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草木的什么特点?
传达出作者的什么感情?
提示:
特写山岛之景的勃勃生机,突出欣欣向荣景象,表达出作者的乐观情怀。
(5)、“大海”和“日月”分别让我们联想起什么?
……
5、投影显示“活动三”:
活动三:
建议你这样说读——展示“个性”
读了曹操的《观沧海》,我有话要说:
(1)、对自己:
。
(2)、对曹操:
。
(3)、对大海:
。
(4)、对历史:
。
(5)、对文学:
(设计意图:
在“品读”的基础上“说读”,展示学生的个性体验。
自06年就在语文学科进行“个性化阅读”课题研究,我校也是实验学校之一,因此“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就是设计该环节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最想表达的阅读体验说出来,这才是学生的独特收获)
6、投影显示“活动四”:
活动四:
建议你这样背读——想象画面
1、登山望海图
2、水荡山耸图
3、草木争荣图
4、风吹浪涌图
5、海托天宇图
(设计意图:
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就是理解成诵。
而将诗歌想象成一幅幅美丽雄壮的画面,不仅是进入诗境的要求,也时长久记忆的保证。
)
四、激情吟诵,升华情感
教师有感情朗诵:
这首诗写于公元207年,而现在是公元2007年,时间尽管过去了1800年,但今天我们读来,依然有着无穷的魅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曹操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两个优秀传统,即(投影显示以下内容):
1、登山则情满于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临海则情溢于海
2、诗言志
(设计意图:
将这一首诗歌与我国的优秀诗歌传统联系起来,从“这一篇”上升到“这一类”,从局部到整体,拓宽学生知识面。
)
五、结束语: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乐曲)
教师激情朗诵:
现在让我们在雄壮的音乐声中,再一次齐背这首诗,体会诗人的壮志、文学的魅力和历史的沧桑吧。
(5)《观沧海》学情分析
《观沧海》全诗共56个字,属于典型的“短文长教”类型。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但是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学时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动画、范读和背景介绍,同时联系“乐府”这一体裁特点,引导学生“唱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和谐课堂。
因此本节课首先紧扣诗歌教学的核心——朗读,力图做到听读正“音”,自读知“意”,唱读感“形”,朗读出“情”,品读悟“志”。
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领悟作品,让作品感染学生,诗歌是美的载体,学习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去学习是课改理念的体现。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让学生结合诗歌背景,感受曹操一统天下的胸襟。
对于本诗的重难点“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通过例句赏析由“这一首”学习“这一类”,对我国古典诗歌的两个优秀的传统“一切景语皆情语”和“诗言志”有所了解,而这也是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08效果分析
整节课较为流畅,较好地达成了目标,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有效地贯彻了把教材作为例子,从“这一篇”上升到“这一类”,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理念,将“课前活动”和“激情导入”两个环节整合以后,课堂节奏更为紧凑,时间相对宽裕,但还是感觉课堂环节有些多。
首先多媒体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给学生提供了范本。
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
第三步是赏析诗歌。
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在古代乐府是和乐而歌的。
设计此环节,既使学生体验诗歌的音韵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府”这一诗歌体裁,又因形式活泼,贴近学生生活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
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
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
在“朗读”基础上“品读”,由浅到深,品味诗之妙,人之志。
前三个问题紧紧扣住是个赏析的关键“志向”来赏析关键词、诗歌的想象与联想、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虽是以问题形式出现,实际意图是在学生回答之后,引导学生归纳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而最后一问“你也能问上一问吗?
”是一个学以致用的练习环节,所谓从“一般”到“个别”的升华。
“说读”环节,根据本节课所学,谈谈“曹操”“写法”“诗歌”等话题,展示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本节课收获。
体现了自06年就在语文学科进行“个性化阅读”课题研究的理念。
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04《观沧海》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本诗出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以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多姿多彩,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能力。
这个单元包括朱自清《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贾平凹的《风雨》和《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
《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套教材按照人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