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⑤在热带和亚热带还有一种树木叫红树,也是海边有名的树木。
A①④⑤③②B⑤③②①④
C②④①⑤③D⑤①④③②
3.下面是某学生的作文片断,请按要求修改三处划线的语句。
(3分)
①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油然而生无尽的遐想:
祖国需要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②去开创那辽阔的大西北,③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改变模样;
需要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大西南的横断山脉中,营造出一个个高峡平湖……
第①处句子成分残缺,修改的方法是。
第②处句子搭配不当,应修改为。
第③处“改变模样”这一表述欠具体生动,宜改为。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18分)
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令人精神振奋。
红紫烂漫的春天,活力充沛,生气蓬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
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
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
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
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找出总领全文的一句话,表明下文是从科学知识方面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4.“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红”字的含义是()(3分)
A实指红花B浓艳C各种颜色D有颜色
5.第二小节的结构关系是()(3分)
A先总后分B先总后分在总结C逐层推进D先分后总
6.文中的“物质基础”指的是()(3分)
A葡萄糖B酸碱反应C花青素D中性反应
7.第一节以_____表达方式为主,第二小节运用了_____和____的说明方法。
8.文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这样安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中的“首先”二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1分)
南极无雪地区
陈夏法
①南极木陆是个神奇的冰雪世界,有一些自然现象令人困惑不解。
最为神奇的是,在这终年飘雪的冰川雪原中,竟然有许多地方都是无雪地区。
②从罗斯海西南端的罗斯岛向东北方向走去,穿过麦克默多海湾,便走进了一个无雪干谷地区。
这里有维多利亚谷、赖特谷和地拉谷等三个谷地依次向北排列。
在赖特谷的腹地,有个范达湖。
夏季的赖特谷中,有一条从文森山下来的冰川,数十万吨的冰川雪水流入范达湖,使这里成为干谷沙漠之中的一片绿洲。
1960年,日本科学家曾对这一湖泊进行考察,经过测量后发现,该湖表面以下的水温为0℃左右。
随着水深增加,水温不断增高。
在15~16米深处,水温上升到7.7℃;
在40米以下深处,水温仍缓缓升高;
到达68.6米深的湖底,水温竟高达25℃,几乎和温带大洋海水温度差不多了。
③在天寒地冻的南极,竟有如此之高的水温,这个事实该作如何解释呢?
一些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各抒己见,争此论十分激烈。
其中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
④太阳辐射说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长,湖面接受大阳辐射能量多,致使湖水温度升高。
而湖面水由于冬季,结冰盐度增高,因而密度大,即使夏季水温升高时,表面水的密度仍维持较大的数值,导致温暖的表面水下沉,从而使底层水的温度变高。
反对者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词虽长,但天气终日阴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仍很弱,况且冰面又反射了90%以上的辐射能,留在地面上的辐射能是很少的,这就不可能使表面水温升得很高。
再说,暖水下沉,通过水的热传递,应该是整个水体温度一起升高,而不可能仅仅是底层水温增高。
⑤地热活动说认为,范达湖距罗斯海50千米,罗斯海附近有活动的默尔本火山和目前仍在喷发的埃里伯斯活火山。
这表明,这一地域的岩浆活动剧烈,受到地热影响,湖水的温度就会出现上冷下热的现象。
这种解释比较直观,显然容易被人们接受。
但是,反对者同样找到证据说,在赖特谷地区,迄今尚未发现地热活动,这就否定了这一观点。
⑥在范迭湖以西约1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小湖叫汤潘池。
汤潘池水深只有30厘米,池面为圆形,直径百米至数百米。
池水盐度很高,把它泼在地上,眨眼之间,便在地面形成薄薄的盐层。
人们观察过,在零下数十度,池水也不会结冰。
甚至在-57℃的气温下,仍不会结冰,被人们称为“不冻之湖”。
为什么池水不结冰呢?
除了它的盐度极高之外,会不会也有前面提到的太阳辐射或地热活动的原因呢?
科学家们难以得出定论。
不过,一些科学家认为,寒冷的“不冻之湖”与水温较高的范达湖是造成这个地区无降雪的主要原因。
这一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它不能说明下面所说的一个现象。
⑦在这个干谷地区,科学寒们在离“不冻之湖”不远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永冻之湖”。
此湖叫皮达湖,位于维多利亚谷地。
人们对此湖钻探调查表明,整个皮达湖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冰块,只有在夏季,冰川融水从湖岸流入湖底,且水量很少。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永冻之湖”上也从不降雪,这就足以说明这个无雪地区与温水湖和不冻湖无关,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
⑧在南极大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雪地区呢?
人们期待科学家通过努力,能解开这一自然界的奥秘。
10.简要概括范达湖、汤潘池和皮达湖的主要特征。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太阳辐射说、地热活动说与它们的反对者争论的焦点各是什么?
(4分)
12.第⑦段画线句否定了上文中的什么看法?
13.下列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分)
A.范达湖地处南极赖特谷,湖水温度与温带大洋海水温度几乎差不多。
B.范达湖和汤潘池湖水盐度均极高,这是造成两湖湖水不结冰的重要原因。
C.汤潘池在-57℃的气温下仍不结冰,这可能与太阳辐射或地热热活动有关。
D.皮达湖位于维多利亚谷地,无论春夏秋冬,整个湖都是一个完整的大冰块。
14.从科学家们关于南极无雪地区的争论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
(2005年安徽省中考题)
(三)(21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和纸灰之类冒之___________
(2)有奇字素无备者___________________
(3)持就火炀之___________________(4)以纸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另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段文字中哪些短语突出了“活版”的“活”字,请摘写出来,再说说它们各说明了“活版”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梦溪笔谈》中关于“石油”的记载,回答问题。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①之,用采入缶中。
颇似淳漆,然②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余戏为《延州诗》云: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
注释:
①甃(zhò
u),井壁。
文中用作动词,围拦。
②然,同“燃”
(1)这段记载说明了石油的哪些作用?
(2)沈括认为石油作为资源有哪些优越性?
你赞成他的看法吗?
20.以“XX的自述”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30分)
要求:
l.选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
2.阅读有关资料,详细了解事物的特点;
3.恰当运用说明方法,说明要通俗易懂。
4.300字左右。
答案1.略2.B3.①将“使”删去。
②去开发那辽阔的大西北。
③让塔克拉玛干沙漠重新披上绿装。
(若有其它改法意对也可)
(一)4.C5.B6.C7.描写举例子分类别8.从现象到本质(逻辑顺序)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