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保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737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保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保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保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保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保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保健.docx

《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保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保健.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保健.docx

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保健

人力资本投资之健康保健

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三种方式。

健康投资行为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选择范畴,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我们都强调政府对健康领域的公共支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两个方面阐述健康保健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

部分国家1995-2009年健康支出和健康公共支出水平(%)

国家

健康支出占GDP(%)

公共支出占健康支出(%)

1995

2000

2008

2009

1995

2000

2008

2009

世界

8.82

9.23

9.40

10.03

62.07

57.80

60.46

60.77

中等收入国家

4.99

5.35

5.33

5.60

48.88

45.69

51.39

52.03

中低收入国家

4.96

5.32

5.32

5.59

48.64

45.50

51.16

51.78

阿根廷

8.31

8.95

8.44

9.53

59.76

55.44

62.57

66.44

巴西

6.65

7.16

8.44

9.05

43.01

40.30

44.03

45.67

波兰

5.48

5.52

7.01

7.13

72.89

70.03

67.40

68.16

俄罗斯

5.34

5.40

4.82

5.44

73.88

59.88

64.27

64.44

墨西哥

5.15

5.07

5.88

6.47

42.13

46.56

46.93

48.26

南非

7.49

8.47

8.24

8.51

39.30

40.48

39.66

40.13

泰国

3.53

3.40

4.05

4.31

47.01

56.15

74.28

75.85

印度

4.25

4.61

4.17

4.17

28.58

27.48

32.36

32.76

中国

3.54

4.62

4.32

4.57

50.50

38.28

47.34

50.13

资料来源:

世界银行数据库

总的来说,中国的健康支出和健康公共支出水平不断在提高,但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需加强在健康保健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

据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世界191个成员国的卫生体系、绩效做出的评估结果显示:

中国被列为144位,居世界后列;中国用于卫生体系的财务负担在国民(支付费用的人)中的分布状况一项居世界第180位,被列为世界卫生公共资源分配最不公平、分布最不平衡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急需改善。

(一)中国公共卫生政府投入及国际比较分析

[摘要]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对多数人的公共卫生服务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对少数人的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严重浪费。

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

一方面是政府公共卫生投入总量不足,而另一方面在不足的投入中又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合理。

因此,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增加政府的投入和调整政府投入的结构。

公共卫生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和很强的外部性,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其提供量将低于产生最大社会效益要求的提供量。

因此,从理论上讲,政府介入医疗卫生领域的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保障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卫生服务和健康服务的有效供给;二是纠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医疗卫生市场缺陷,促使医疗卫生服务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三是补助贫困者和特殊人群,使其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从国际上看,公共卫生支出作为民生的健康福利项目,历来是各国政府财政预算和支出的重点。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公共卫生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特殊意义,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一、我国卫生总费用及人均卫生费用的变化述评

国际上一般通过对卫生总费用的核算与分析来评价卫生投入的总量、构成及其效果,并将此作为制定卫生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基础。

所谓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卫生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

卫生总费用包括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二是社会卫生支出,三是个人卫生支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我国卫生总费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绝对额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有些比例关系失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我国卫生总费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绝对额虽然都在持续增长,但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增长总量低于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同期增长幅度。

按当年价格计算,1980年卫生总费用为143.2亿元,到2004年卫生总费用为7590.3亿元。

同时,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1978年~2004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百分比由3.17%上升为5.55%,20世纪80年代在3%~4%,20世纪90年代在4%~5%。

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总额也在逐年增长,从1980年的51.9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93.6亿元,说明政府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绝对总额在不断增加,但远远低于我国卫生总费用同期增长的幅度。

其二,我国卫生总费用在持续增长的同时,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总额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却在下降。

从1980年的36.2%下降到2004年的17.1%,降幅超过了50%。

公共卫生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虽然没有大的下滑,但2000年后的几年基本在4.1%~4.5%徘徊,低于20世纪80~90年代5.2%~6.1%的比率。

这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是不协调的,有一段时

间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在下降,没有与经济发展保持趋势上的一致性。

这与国际上各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比重的普遍做法有差别。

其三,我国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总额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逐渐下降的同时,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个人卫生支出由1980年占卫生总费用的21.2%增长到2003年的55.5%。

也就是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上升得非常快,从1980年占卫生总费用的1/5一直攀升到2003年的3/5左右,居民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成为仅次于食品、住房的第三大开支。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变化情况直接反映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变革,即计划经济时期的公费医疗制度彻底被打破,我国居民开始成为卫生支出的主要负担人。

其四,我国的人均卫生费用一直保持增长,但城乡差距和地区之间差距呈现逐步拉大迹象。

1980年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4.51元,1990年增长到65.37元,而2003年进一步猛增到512.5元。

当然,一方面这反映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用于卫生的费用增加很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着卫生领域的市场化不断加快,在我国人均卫生费用里面由个人承担的卫生费用也在提高。

从区域来看,东西部差距也在拉大,西部地区人均卫生经费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

从国际比较来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我国卫生总费用虽然不断增加,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1980年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支出的比例为36.2%;1990年占25.1%,下降了11.1个百分点;2002年又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为15.21%。

也就是说,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政府卫生支出比例平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在2000年~2004年也仅为5%略多些,不仅低于发达国家8.5%的比重,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只与转型国家的比重持平,略高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

而从卫生总费用负担看,我国政府负担比例仅为39.4%,远远低于世界61.8%的平均水平。

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百分比远低于其他国家。

其二,我国卫生总费用的不断增加,是以政府支出降低、社会支出减少、个人被迫增加卫生支出和个人支出比例的急剧攀升实现的,不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居民卫生支出比例实际上是以平均每年接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快速上升。

可以看出,卫生总费用增加的过程,是以政府支出降低、社会支出同时减少、个人被迫大幅度提高卫生支出实现的。

但在OECD(亚太经合组织)国家中,卫生总费用的绝大部分是由政府承担的,其中政府承担比例最高的国家为卢森堡,占93%,大部分国家政府承担比例都在70%以上,少于70%的只有6个国家。

其中政府承担比例最少的为美国,政府承担比例为45%,即便如此也远高于我国。

其三,从国际比较看,虽然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急速攀升,但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

以2001年为例,按世界银行估计,我国人均年支付医疗卫生费用49美元,不仅比美国低,也低于发达国家中的法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即使是巴西这样的欠发达国家,当年度人均医疗卫生费用也达到222美元,甚至非洲国家埃及只比我国低3美元。

我国人均卫生支出在世界191个国家中居第141位,仍属低下水平。

二、我国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的社会效益不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几乎完全趋向市场化和各级政府投入不足有直接关系,而且公共卫生财政投入的结构分布因为严重的不均衡而导致了不合理。

(一)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走向

一般来说,评价政府公共卫生投入是否与国民经济增长协调,可采用政府卫生支出弹性系数,即卫生经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比值。

我国1991年~2002年,弹性系数平均为0.96%,而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均为1.4%~1.9%,瑞典、西班牙则高达2%[2]。

长期以来,尽管各级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绝对数始终在增长,但增长速度持续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这种卫生总费用的格局说明,近年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趋于商业化、市场化走向的情况下,医疗需求的增长主要靠居民个人来承担,这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公共卫生投入不足,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一是公共卫生消费理念落后,即把公共卫生支出视为一种福利性消费,甚至消耗性支出,而没有当做人力资本性投资,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重视不够,卫生事业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二是在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卫生支出主要由各地方政府负责,疾病负担较重、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大的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无力发展卫生事业。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增长缓慢,以致出现公共卫生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的局面。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原来具有行政事业单位性质的医疗机构,首先作为行政事业机构改革的重点被推向市场。

与此相适应,在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来源方面,逐渐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甚至自收自支,越来越依靠公共卫生机构的“创收”来解决。

拒绝为无支付能力的患者治疗和提供低质量的服务是医院平衡预算收支的无奈行为。

二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公共卫生筹资和管理体系由原来的各级政府共同承担变成了绝大部分由地方政府负担和管理。

以筹资为例,2002年政府预算支出的卫生事业费中,中央政府仅为17.25亿元,仅占卫生事业费总额的2.72%;而地方政府的卫生事业费支出达到617.29亿元,占卫生事业费总额的97.28%。

同时,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管理方式也进行了调整,部分过去隶属于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医疗卫生机构被下放给了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相继效仿,层层下放。

例如,乡镇卫生院由县管改成县乡共管或乡管等。

在政府的默许下,这些机构只能自己“开源节流”。

所谓“节流”,就是缩减原来免费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所谓“开源”,就是进行创收。

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对原来免费但在政府监督下又不能不提供的服务开始收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的鼓励;二是扩展有偿业务,主要是对食品业、旅馆服务业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