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675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doc.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doc.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doc.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doc

202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202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教育的性质

教育的本质属性

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决定着受教育权

(4)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促进)作用(政治功能)

(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可以促进民主

(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文化功能)

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古代教育的特征:

1.学校的产生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教育出现阶级性4.教育出现道统、专制、刻板、象征

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

3.文字的产生4.国家的需要

双轨制:

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

1.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术性很强,属学术性的一轨。

2.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

两轨之间互补衔接。

不利于教育普及。

单轨制:

美国

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学校体系是由被划分成不同阶段的单一的学校系统构成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到相应的教育阶段就学,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最大程度的保障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普及。

分支制:

一个国家的学校体系在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阶段的一定阶段由单一的学校系统构成,而在此后的阶段(初中或高中以后)开始分化的多种学校系统,又被称为分叉型学制。

教育目的的理论

1、社会本位论: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

(2)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代表人物:

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2、个人本位论:

从个人本位的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3、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

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

(2)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4)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5)人的发展是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教育的功能

1、根据教育功能的作用: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扥方面全面发展

(3)实现的根本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精神/教育任务/教育目的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三个层次,三者的关系——抽象到具体)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师的教学目标——微观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体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3、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后)

1教育要适应自然,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主要思想:

关于教学原则: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关于教学制度:

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关于教学思想:

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关于教学内容:

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原则:

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2理论: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3中心: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4阶段: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后其学生齐勒修改为“五段教学法”。

杜威教育思想

代表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3中心:

新三中心论:

学生、活动、经验

4个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5步教学法:

1创设疑难情景;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4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5验证这个假设。

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未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④互补性→长善救失

②阶段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教

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⑤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1.传道者2.授业解惑角色

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教育机智)3.示范性

4.长期性(长效性)5.空间的广延性和连续性

小学教育专业发展(补充)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1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2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3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1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

2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三)能力为重

1把学科知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2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

3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生学习

1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念,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2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3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包括:

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

(二)专业知识包括:

1.本体性知识:

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等。

2.条件性知识:

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3.实践性知识:

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4.文化知识: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三)专业能力

1、教育教学设计

2、组织和实施

3、激励与评价

4、沟通与合作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