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6690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衡针灸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平衡针灸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平衡针灸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平衡针灸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平衡针灸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衡针灸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平衡针灸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衡针灸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衡针灸疗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临床多用75毫米毫针。

2.取75%乙醇棉球一个,挤干备用。

3.将棉球固定在针尖上1-2厘米针体处,右手持该处进针。

该持针法在进针时不会造成针体弯曲,达到快速进针的目的。

(三)针刺方法

1.提插手法

2.强化针感手法

3.一步到位手法

4.两步到位手法

5.三步到位手法

(四)针感说明

1.促电式针感:

指针刺后出现的类似电击样感觉,向远端放射。

2.放射性针感:

指针刺后出现的由局部向上或向下的放射性麻胀针感。

3.局限性针感:

指针刺后在局部出现的酸麻胀痛感。

4.强化性针感:

指针刺后未出现以上针感,运用滞针手段,迅速获得局部酸麻胀痛的针感。

针对我学习平衡针灸疗法技术后,在临床运用情况,我介绍以下一些穴位。

一头部

1.升提穴

定位:

此穴位于百会穴前1寸。

局部解剖:

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左右枕动脉

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

向前平刺。

针刺特点:

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

为宜。

针刺方法:

针尖沿皮下骨膜向前平刺2寸左右,一只手向

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皮外。

针刺手法:

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

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

退出。

针感:

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

右自动解除)。

功能:

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

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

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

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

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

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偏瘫穴

耳尖上3厘米。

局解:

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交叉取穴。

特点:

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手法:

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滞针手法:

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

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

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

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

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

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

耳颞神经枕吻支。

3.腰痛穴

位于前额正中(印堂上1。

5寸)。

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

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3寸毫针向下平刺1寸左右。

以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

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

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

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以局限性的酸麻胀为主。

活血化淤,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

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

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

特别

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

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一般在炎

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

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

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

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

椎间盘出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

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

右侧腰痛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4.胃痛穴

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及下唇动静脉分支。

男左女右取穴。

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滞针手法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

还可作为保健穴。

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

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

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

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

(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

5.鼻炎穴

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无痛快速进针手法。

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退热,止痛。

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调整病人的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病。

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

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针刺效应的关键。

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

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面瘫,

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

(3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

6.牙痛穴

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采用上下提插手法。

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同上。

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

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

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

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

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

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

(垂直进针0.5—1寸)

7.明目穴

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

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

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

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

白内障是纸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

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

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

(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

8.醒脑穴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椎动脉,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之,内侧为枕大神经。

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引起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

采用拇指指摸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

局部酸胀痛为主。

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