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6570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产品出现过剩,这为乡村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此阶段仍然以农业为主,但工业生产已经逐步开始(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为“一二三”模式)。

(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在此阶段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但工业已经开始迅猛发展(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也为“一二三”模式)。

(4)工业化阶段。

此阶段工业占主导地位,农业所占GDP比例已经下降,但第三产业已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为“二一三”模式)。

(5)服务业输出阶段。

在这个时期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的输出逐渐成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为“三二一”模式)。

结合产业结构理论,可以发现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内产业结构逐渐从“一二三”转变为“三二一”模式。

多个研究者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有过许多经典论述,如国外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和“雁行形态说”都具体阐

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国内的著名产业经济学者诸如苏东水[3]等认为,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及地区人均收入呈现出密切的关系: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了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行列时,其产业结构往往呈现出“三二一”结构模式。

本文拟通过对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产业结构特征,然后提出优化其产业结构的对策,以期为许昌市及其类似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河南省许昌河市产业结构概况

(一)许昌市基本概况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总面积526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6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6%,市辖3县(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2市(禹州市、长葛市)1区(魏都区)。

许昌市工业体系齐全,特别是在烟草种植、加工业方面历史悠久。

中原电气谷是以电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2008年许昌市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062亿元,位居全国第75位。

2006年为更好地推进中原崛起,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是一个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以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和济源九个城市为核心区域的城市密集区。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对许昌的定位为:

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

这为许昌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二)许昌市产业结构状况

近年来,许昌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如表1所示)

许昌市2008-2012年的GDP(单位:

亿元人民币)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GDP

148.3443

148.4220

169.2930

194.5061

210.6429

伴随许昌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产业结构也有了部分改善,总体上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模式。

同时,选择河南省和许昌市辖县市的产业结构模式作为对比样本,以更好地展现许昌市的产业结构状况(如表2所示)

表2

许昌市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62.363

871.518

349.562

264.139

910.446

309.635

294.566

1049.798

348.566

360.800

1112.607

471.654

374.553

1194.184

537.692

三产业对GDP的拉动(单位:

百分点)

2004

13.7

2.4

8.0

3.3

2005

14.2

1.4

8.8

4.0

2006

14.4

1.3

9.2

3.9

2007

14.6

0.6

9.8

4.2

12.1

0.8

8.3

3.0

10.9

7.1

许昌三产业结构对比

河南

18:

48:

34

19:

49:

32

52:

30

16:

54:

15:

55:

14:

57:

29

许昌市

20:

26

51:

25

61:

23

63:

22

13:

64:

66:

21

许昌县

26:

50:

24

23:

53:

22:

56:

21:

17:

59:

鄢陵县

39:

40:

38:

42:

20

34:

45:

31:

46:

29:

47:

襄城县

35:

27

33:

24:

62:

禹州市

11:

12:

10:

67:

8:

69:

70:

长葛市

68:

9:

72:

71:

从表2发现,许昌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总体上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征。

新世纪以来,许昌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总体上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三次产业比重维持在“二三一”水平。

数据表明:

许昌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其区域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工业化进程逐年加快,许昌市正由一个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第二,部分县市第二产业高度发达。

从表2看出,许昌市所辖的两个县级市———禹州和长葛的产业结构较为突出:

两个县级市的产业结构虽然也呈现出“二三一”模式,但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之高及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之低的特征较为突出。

2008年长葛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到67%,禹州的也已达到63%,高出同期许昌市10个百分点左右;

2012年长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提升到71%,禹州为70%,高出许昌市5个百分点左右。

两地的产业结构表明两地工业化进程较为迅速,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第三,一二产业结构优于河南省。

表2所示,2007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8:

48:

34,许昌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

54:

26。

其中,第一产业比河南省低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于河南省6个百分点;

2012年河南省产业结构为14:

57:

29,许昌市产业结构为13:

66:

21,第一二产业明显优于河南省整体水平。

这种产业结构表明:

许昌市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势头,如果能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必将会使区域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表2显示,历年来许昌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河南省的第三产业比重7个百分点左右。

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许昌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又低于河南省,说明许昌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没有跟上其工业化发展进度。

第五,县级之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所辖五县市中,长葛、禹州的第二产业较为发达,2012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70%左右,工业较为发达;

而鄢陵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仅为49%,农业所占比重为29%,为典型的农业县。

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许昌市地区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县市之间差距较大。

三、许昌市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对许昌市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努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具体为:

升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稳定第一产业。

第一,深化改革,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

许昌市第二产业在河南境内较为发达,但许昌市的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卷烟、电气设备、机械制造等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活力不足、工业竞争力较弱,因此应继续深化改革,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提升工业竞争力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创新,壮大国有企业。

创新是指在市场上引入更新的产品和服务、发展新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以及采用新的管理组织方式等[4],综合起来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

许昌市虽然工业发展基础较好,但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工业装备较差、工艺水平较低、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等,导致其工业竞争力不强,因此应大力发展和引进高科技设备和人才,提升其工业竞争力水平;

同时,许昌市国有企业较多,企业体制较为僵硬,因此应大刀阔斧进行企业改革,提升国企活力。

(2)利用优势,大力发展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具有经营灵活、管理效率高、吸收劳动力多等优势,其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昌市有众多私营企业且发展势头较好,因此,应更新观念对私营企业在融资、税收、产品销售、原料来源

机制、创新机制、激励机制、人才机制等,形成良好的低碳经济发展环境。

因此,决策者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规划,既要对低碳农业技术加强投入,又要做好宣传、培训和推广。

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运用市场引导的手段克服障碍,稳步推进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0(4).

[2]王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中国农业信息,2008(8).

[3]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4]黄国勤.中国农业发展研究现状与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

[5]宋雅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2010(4)

[6]河南省统计局.工业产业集群体系鞭策许昌经济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