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电引入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651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电引入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市电引入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市电引入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市电引入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市电引入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电引入技术规范.docx

《市电引入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电引入技术规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电引入技术规范.docx

市电引入技术规范

 

市电引入技术规范

一.基站低压市电引入施工规范

一般规定

采用的设备、器材及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应有合格证件,设备应有铭牌。

当采用无正式标准的新型原材料及器材时,安装前应经技术鉴定或试验,证明质量合格后方可使用。

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应不低于本规范的质量标准和工艺要求。

架空电力线路的施工及验收,除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一)市电引入标准(满足一下所有要求)

1、埋地长度不宜小于15米。

对于自建基站交流供电线路宜采用套钢管直埋地的方式引入机房,

2、采用铠装电缆埋地引入方式,电缆两端钢带应就近接地,接地方法同上。

3、供基站下电的高低压架空线路应与周围的树木、建筑等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4、变压器各接线端子应紧固无松动,确保电气接触良好,无氧化、发热现象,接线瓷瓶无破裂;变压器外壳无漏油痕迹。

5、变压器中性点、外壳的接地引下线应确保紧固良好,无断裂、松动现象。

(二)搭火点要求(满足一下所有要求)

1、拱火点应合理,三相搭序应正确并美观。

2、连接应牢固,铜铝对接应用线夹,并做滴水湾。

(三)交流配电箱标准(满足一下所有要求)

1、交流配电箱位置正确(区分是否一体化配电箱),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2、交流配电箱内各种接线连接正确并牢固。

3、进线应用开孔器、用橡皮圈保护。

压接头用热缩套管。

4、交流配电箱与地面距离米,采用2根长度>米直径4-5厘米的镀锌钢管引下,一根套铠装电源缆,一根套箱体保护接地。

(四)油机市电切换箱(满足一下所有要求)

1、位置应合理、正确、便于移动油机发电。

由各分公司确认。

2、压接头用热缩套管。

3、杆上装(油机切换)箱,箱底离地面距离米,开关箱的整体不得倾斜,箱内接线工艺美观。

4、切换箱尽量安装在山坡脚下杆处,平地尽量装在机房最近杆处。

5、采用2根长度>米直径4-5厘米的镀锌钢管引下,一根套铠装电源缆,一根套箱体保护接地。

(五)三相电要求(满足一下所有要求)

1、应使用护套颜色为黑色的三相四线制阻燃铠装电缆。

2、除租用机房外,三相线线径应不小于25mm2,中性线不小于25mm2。

3、交流中性线与保护地不接触,不合用。

4、三相四线,尽量各相均衡,单相电压范围为185V~265V。

5、电源线走线合理、整齐。

(六)杆路要求(满足一下所有要求)

1.线路的路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根据农村发展规划相结合、方便机耕,少占农田。

②路径短、交叉、跨越、转角少、靠近道路、方便施工、运行和维修方便。

③应尽量避开易受洪水、雨水冲刷的地方,严禁跨越堆放可燃物,爆炸物的场院、房屋等地方立杆和地埋电缆。

2、电杆须无裂纹、损伤,档距一般≤50米,架空电缆建议30米。

3、跨越道路时,离地面距离>6米,离山坡、斜坡距离>4米,离高压线时距离>5米,其他线路距离>1米。

4、水泥杆应用8米以上,跨公路10米以上,高山可用7米杆。

电杆埋设深度,一般为杆长的六分之一,参见如下:

杆长(m)

7

8

9

10

12

15

深度M

规定

5、直线杆的横向位移不大于50毫米,电杆倾斜不应使杆梢的位移大于半个杆梢。

6、转角杆不得向内倾斜,向外角倾斜不应使杆梢位移大于一个杆梢,分角拉线应与线路分角线方向对正。

7、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一般为45度,若受地形限制,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30度。

当一基电杆上装设多条拉线时,各条拉线的受力应一致。

不得有过松、过紧、受力不均匀的现象,拉桩杆(高板拉)应向张力反方向倾斜10-20度。

8、拉桩坠线上端固定点距杆顶端为米。

9、拉线棒应露出地面为米,拉线棒与拉线盘应垂直,拉线坑应有斜坡,回填土时应将土块打碎后夯实。

拉线坑宜设防沉层。

10、线夹舌板与拉线接触应紧密,受力后无滑动现象,线夹凸肚在尾线侧,安装时不应损伤线股。

拉线弯曲部分不应有明显松股,拉线断头处与拉线主线应固定可靠,线夹处露出的尾线长度为300~500mm,尾线回头后与本线应扎牢。

拉线绑扎线应采用不大于(#8或#10)镀锌铁线,扎线长头为15圈,短头为5圈,扎线尾线应拧花。

扎线短头离线尾留25mm,扎线须均匀、紧密、美观。

11、直线档每8根杆装人字拉,人字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垂直。

12、终端杆不得向受力方向倾斜,向拉线倾斜不应使杆梢位移大于一个杆梢,有地形的角拉、终端拉拉距比1:

以上,终端杆的拉线及耐张杆承力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对正,长杆路终端拉应采用双拉。

13、钢吊线7/,拉线7/。

或25、35平方毫米。

14、杆洞深度无法达标的须做护墩,但杆深须确保杆长的十二之一深。

护墩的高度应大于未挖杆深部分的倍,护敦上直径不少于电杆直径的8倍(含杆),护墩下直径是上直径的倍。

护墩需用混凝土内外筑实片石无空隙。

(七)横担要求(满足一下所有要求)

1、按用途的安装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正横担、侧横担(单双挑)和合横担(双横担)、正横担用于受力正常直线杆;侧横担用于线路靠近建筑物的距离太近;合横担用于转角、耐性、终端等随力较大直线杆。

2、线路单横担的安装,直线杆应装于受电侧;分支杆、90°转角杆(上、下)及终端杆应装于拉线侧。

3、上层横担及抱箍距杆顶距离不宜小于200mm。

4、横担安装应平正,安装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a)横担端部上下歪斜不应大于20mm。

b)横担端部左右扭斜不应大于20mm。

c)双杆的横担,横担与电杆连接处的高差不应大于连接距离的5/1000;左右扭斜不应大于横担总长度的1/100。

5、凡是线路经过I、II级公路、铁路、河流、通讯线、有线电视,均采用双横担或采用耐张装置。

6、以螺栓连接的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a)螺杆应与构件面垂直,螺头平面与构件间不应有间隙。

b)螺栓紧好后,螺杆丝扣露出的长度,单螺母不应少于两个螺距;双螺母可与螺母相平。

c)当必须加垫圈时,每端垫圈不应超过2个。

7、螺栓的穿入方向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对立体结构:

水平方向由内向外;垂直方向由下向上。

b)对平面结构:

顺线路方向,双面构件由内向外,单面构件由送电侧穿入或按统一方向;横线路方向,两侧由内向外,中间由左向右(面向受电侧);垂直方向,由下向上。

10、绝缘子安装应牢固,连接可靠,防止积水。

安装时应清除表面灰垢、附着物及不应有的涂料。

11、瓷横担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直立安装时,顶端顺线路歪斜不应大于10mm。

b)当水平安装时,顶端宜向上翘起5°~15°;顶端顺线路歪斜不应大于20mm。

c)当安装于转角杆时,顶端竖直安装的瓷横担支架应安装在转角的内角侧(瓷横担应装在支架的外角侧)。

d)全瓷式瓷横担绝缘子的固定处应加软垫。

(八)导线要求(满足一下所有要求)

1、导线在展放过程中,应防止发生导线擦伤、断股、扭弯、小圈等现象,放线时,绝缘线不得在地面、杆塔、横担、瓷瓶或其它物体上拖拉,以防损伤绝缘层。

2、线芯损伤的处理:

线芯截面损伤不超过导电部分截面的17%时,可敷线修补,敷线长度应超过损伤部分,每端缠绕长度超过损伤部分不小于100mm。

线芯截面损伤在导电部分截面的6%以内,损伤深度在单股线直径的1/3之内,应用同金属的单股线在损伤部分缠绕,缠绕长度应超出损伤部分两端各30mm。

线芯损伤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锯断重接:

a)在同一截面内,损伤面积超过线芯导电部分截面的17%;

b)钢芯断一股。

3绝缘层的损伤处理:

绝缘层损伤深度在绝缘层厚度的10%及以上时应进行绝缘修补。

可用绝缘自粘带缠绕,每圈绝缘粘带间搭压带宽的1/2,补修后绝缘自粘带的厚度应大于绝缘层损伤深度,且不少于两层。

也可用绝缘护罩将绝缘层损伤部位罩好,并将开口部位用绝缘自粘带缠绕封住。

一个档距内,单根绝缘线绝缘层的损伤修补不宜超过三处。

4绝缘线连接的一般要求:

绝缘线的连接不允许缠绕,应采用专用的线夹、接续管连接。

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向的绝缘线,无承力线的集束线严禁在档内做承力连接。

在一个档距内,分相架设的绝缘线每根只允许有一个承力接头,接头距导线固定点的距离不应小于,低压集束绝缘线非承力接头应相互错开,各接头端距不小于。

铜芯绝缘线与铝芯或铝合金芯绝缘线连接时,应采取铜铝过渡连接。

剥离绝缘层、半导体层应使用专用切削工具,不得损伤导线,切口处绝缘层与线芯宜有45°倒角。

绝缘线连接后必须进行绝缘处理。

绝缘线的全部端头、接头都要进行绝缘护封,不得有导线、接头裸露,防止进水。

中压绝缘线接头必须进行屏蔽处理。

5绝缘线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线夹、接续管的型号与导线规格相匹配;

压缩连接接头的电阻不应大于等长导线的电阻的倍,机械连接接头的电阻不应大于等长导线的电阻的倍,档距内压缩接头的机械强度不应小于导体计算拉断力的90%;

导线接头应紧密、牢靠、造型美观,不应有重叠、弯曲、裂纹及凹凸现象。

6承力接头的连接和绝缘处理:

承力接头的连接采用钳压法、液压法施工,在接头处安装辐射交联热收缩管护套或预扩张冷缩绝缘套管(统称绝缘护套),其绝缘处理示意图如下。

承力接头钳压连接绝缘处理见图3

图3承力接头钳压连接绝缘处理示意图

1—绝缘粘带;2—钳压管;3—内层绝缘护套;4—外层绝缘护套;

5—导线;6—绝缘层倒角;7—热熔胶;8—绝缘层

7钳压法施工:

将钳压管的喇叭口锯掉并处理平滑。

剥去接头处的绝缘层、半导体层,剥离长度比钳压接续管长60~80mm。

线芯端头用绑线扎紧,锯齐导线。

将接续管、线芯清洗并涂导电膏。

按表10规定的压口数和图6压接顺序压接,压接后按钳压标准矫直钳压接续管。

将需进行绝缘处理的部位清洗干净,在钳压管两端口至绝缘层倒角间用绝缘自粘带缠绕成均匀弧形,然后进行绝缘处理。

表10导线钳压口尺寸和压口数

导线型号

钳压部位尺寸(mm)

压口尺寸

D(mm)

压口数

a1

a2

a3

线

LGJ-25

32

15

31

14

LGJ-35

34

14

LGJ-50

38

16

线

LJ-25

32

20

35

6

LJ-35

36

25

43

6

LJ-50

40

25

45

8

注:

压接后尺寸的允许误差铜钳压管为±,铝钳压管为±。

导线钳压方法见图6。

图6导线钳压示意图

注:

压接观上数字1、2、3、…表示压接顺序

钢芯铝绞线接头处的绝缘层、半导体层的剥离长度,当钢芯对接时,其一根绝缘线比铝接续管的1/2长20~30mm,另一根绝缘线比钢接续管的1/2和铝接续管的长度之和长40~60mm;当钢芯搭接时,其一根绝缘线比钢接续管和铝接续管长度之和的1/2长20~30mm,另一根绝缘线比钢接续管和铝接续管的长度之和长40~60mm。

将接续管、线芯清洗并涂导电膏。

(九)引入、引上、引下管线保护(满足一下所有要求)

1、架空线引入进机房的,导线转换成铠装电缆采用架空7/钢吊线式敷设,

每30厘米挂钩,并做滴水湾。

2、引上杆铠装电缆采用长度至少米,直径4-5厘米镀锌钢管保护,引上缆、引上钢管用抱箍均匀分三处固定。

3、杆上引下线用铠装电缆,连接应牢固,铜铝对接用线夹,铠装电缆要用电缆抱箍均匀分三处固定,引下线到油切箱孔要有皮圈保护,电缆穿入油切箱内不得有导线和电缆外露。

如无油切箱,用至少米,直径4-5厘米镀锌钢管保护入地,进入机房。

4、凡是有空隙的管口、孔口均用防火泥封堵、充实。

(十)电缆地埋要求(满足一下所有要求)

1、挖电缆沟时要注意地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