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电引入规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3197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电引入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市电引入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市电引入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市电引入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市电引入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电引入规范.docx

《市电引入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电引入规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电引入规范.docx

市电引入规范

市电引入规范市电引入类型

目前,西藏移动局房大部分以当地市电作为主用交流电源,而市电引入大概有以下四种情况:

(1)通过一路10KV高压引至局房专用变压器,通过变压器降压后负责局房设备供电。

(2)从远端的公用变压器引一路380V或220V至局房,负责局房设备供电。

(3)租用民房的基站,从租用民房的总交流配电箱处引至局房。

1、市电供电标准分类

(1)根据通信局房所在地区的供电条件、线路引入方式及运行状态,将市电供电分为四类,其划分条件应按YD/T5040-2005《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2)市电供电的可靠性指标如表1-1-1所示:

表1-1-1:

市电供电可靠性指标

分类

条件

平均停电次数(次/年)

平均停电时长(小时/次)

一类市电

两路稳定可靠的独立电源

≤12

≤0.5

二类市电

两路电源或一路稳定可靠的独立电源

≤42

≤6

三类市电

一路电源

≤54

≤8

四类市电

一路电源

有季节性长时间停电或无市电可用

注:

每类市电凡不能满足上表中本类市电所有指标的,均应做降档处理。

(3)根据通信局房的性质和重要性,其应具备的市电供电标准如表1-1-2所示:

表1-1-2:

市电供电标准

通信局房类型

电源系统不可用度

建议市电标准

最低市电标准

一类局房:

国家级枢纽、容灾备份中心、省会级枢纽、长途通信楼、省会或重要城市核心网局、容量大于5000kVA的IDC数据机房、省级网管中心、计费中心

≤5×10-7

即平均20年时间内,每个电源系统故障的累计时间应不大于5分钟。

一类市电

一类市电

二类局房:

地市级枢纽、国家级传输干线站、地市级核心网局、容量大于等于2000kVA的IDC数据机房、卫星地球站、客服大楼

≤1×10-6

即平均20年时间内,每个电源系统故障的累计时间应不大于10分钟。

一类市电

二类市电

三类局房:

县级综合楼、省级传输干线站、容量小于2000kVA的IDC数据机房

≤5×10-6

即平均20年时间内,每个电源系统故障的累计时间应不大于50分钟。

二类市电

二类市电

注:

1、二类市电标准中,应首选双路供电的类型,其次再考虑一路电源的类型。

2、试验局房的分类及市电供电标准要求,参照本表格执行。

(4)当市电供电标准不能满足通信机房的供电要求时,应尽快申请改造外市电。

如有特殊原因无法改造的,应向上级主管部门说明并加强维护。

一、市电引入要求

1、手续合同

市电引入必须在当地供电局办理市电引入开户手续。

2、高压部分

(1)高压供电系统

1)当采用两路市电供电时,高压系统的两路进线宜设置备用市电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同时还应具备手动操作功能。

2)高压配电设备宜按远期负荷配置。

3)当高压供电系统具备双路市电供电功能,且配置了联络柜时,不论两路市电是主备用工作还是分负荷供电,两路市电的主进开关、联络开关三个开关间要联锁,在任何时候只能闭合其中的两个。

此时,除非供电部门审批不通过,不应设置成两路市电的主进开关互锁。

4)采用继电保护装置的高压设备,每年应断电进行参数校正。

5)高压配电柜的保护参数应设置全面合理,与被保护的设备相匹配。

6)操作电源应具备双路电源输入,宜选择DC220V或DC110V输出。

操作电源应运行良好,输出电源范围应符合设计要求。

蓄电池应选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容量应满足操作需求,状态应良好。

7)所有高压供电设备的安装均应满足相应的抗震要求。

8)高压供电设备保护接地应可靠、牢固。

9)维护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熟悉安全操作流程,能熟练完成高压市电的倒换和送电。

10)高压供电系统宜纳入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管理范围。

11)高压配电设备的更新周期为20年或按照当地供电部门规定。

对于超过更新周期的设备,必须先进行全面质量评估。

如果评估结果良好,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可以继续使用,但应加强维护。

如果评估发现性能质量达不到要求,则应坚决报废和退网。

12)对于发生过故障的设备或有供电安全隐患的设备,应进行质量评估,查明原因进行维修。

如维修后仍无法达到使用要求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可以提前报废,进行更新。

(2)变压器

1)一类及二类通信局房应采用2台或多台变压器,在其中1台变压器故障或检修时,其余变压器可满足保证负荷用电。

当变压器最大负荷(含蓄电池均充功率)达到变压器额定容量的90%时,应严格控制变压器的负荷增加,同时,应报主管部门申请扩容。

2)变压器的容量应按满足近期负荷并考虑一定的发展负荷需要配置,经常运行的负荷不宜超过其额定容量的80%,三相负载应尽量平衡。

3)季节性负荷较大时,宜设置2台或多台变压器,其中部分变压器承担季节性负荷,其余应能承担长期性负荷。

4)室内安装的变压器应采用干式变压器。

5)当电源系统总电流谐波含量大于10%时,变压器应考虑降容使用。

6)变压器的温控系统应运行正常。

强制风冷式变压器的风机应运转良好。

7)变压器机房内宜配置有空调或降温系统。

8)变压器温升不应超过标称温升,不应有温升明显异常的情况。

9)变压器的安装应满足相应的抗震要求。

10)变压器设备外壳及中性点应可靠接地。

11)完成维护规程规定的相关巡检内容。

12)变压器设备应纳入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管理范围。

13)变压器设备的更新周期为20年或按照当地供电部门规定。

对于超过更新周期的设备,必须先进行全面质量评估。

如果评估结果良好,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可以继续使用,但应加强维护。

如果评估发现性能质量达不到要求,则应坚决报废和退网。

14)对于发生过故障的设备或有安全隐患的设备,应进行质量评估,查明原因进行维修。

如维修后仍无法达到使用要求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可以提前报废进行更新。

3、低压部分

(1)低压市电间、市电与油机间采用自动切换方式时,必须采用具有电气和机械联锁的切换装置。

(2)市电与油机间的转换宜采用4极自动切换开关ATS,应具备自动与手动切换功能,其性能应符合系统的使用需求。

(3)低压供电系统的设置,应根据市电类别、油机配置等情况,留出移动油机接口。

(4)低压交流供电系统的接线应简洁可靠,自变压器起,至UPS、开关电源等通信电源设备或机房空调的配电级数应≤4级。

(5)低压供电系统应接近负荷中心。

(6)断路器电流保护装置一般应具有三段保护特性(过载长延时、短路短延时、短路瞬时)。

(7)低压系统应合理设置无功功率补偿,补偿后的功率因数应≥0.9。

补偿电容器应视系统的谐波情况串接一定比例的电抗器以抑制谐波、避免谐振。

一般可选择串联6%电抗器的调谐电容器组。

(8)低压供电系统中总电流谐波含量超过10%时,应配置有源滤波器进行谐波治理。

(9)低压供电系统中,严禁将两个容量较小的配电分路并联在一起,作为较大容量的配电分路使用。

(10)机房空调配电屏,应采用分离脱扣,与消防联动,火灾发生时,自动切断空调电源。

(11)配电柜互感器的安装,A、B、C三相互感器应避免重叠安装(即外壳相互搭接)。

(12)所有低压供电设备均应固定安装,并满足本地区相应的抗震要求。

(13)低压供电设备保护接地应可靠、牢固。

(14)低压供电系统的仪表显示应准确,重要分路或设备的仪表误差率不大于5%。

(15)低压供电系统应纳入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管理范围。

(16)低压交流配电设备的更新周期为15年。

电容器及有源滤波器的更新周期为10年。

对于超过更新周期的设备,必须先进行全面质量评估。

如果评估结果良好,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可以继续使用,但应加强维护。

如果评估发现性能质量达不到要求,则应坚决报废和退网。

4、电缆

(1)变压器的进出线以及备用发电机组的输出线缆,应按变压器或发电机组的容量计算。

低压配电系统的供电母线或电缆,应按被供电设备的最大运行容量计算。

同时,考虑到短路时的动热稳定性,截面选取应适当放大1~2档,电信普遍服务传输保障节点机房的市电引入,由变压器至机房交流配电箱采用“ZA-RVV4×35\黑”线缆。

(2)多根电缆并联敷设时,考虑到散热及涡流等影响,应考虑校正系数。

(3)交流电缆应以载流量为主要参考依据,同时兼顾传输距离选择电缆;直流电缆应以压降为主要参考依据,同时兼顾载流量选择电缆。

(4)通信用交流电缆的中性线截面不应小于相线截面。

(5)当系统总电流谐波含量大于15%时,交流电缆及母线应额外考虑0.86的降容系数。

(6)当系统中3*N次电流谐波含量大于33.3%时,电流及母线的载流量应以中性线电流为选择依据,且应额外考虑0.86的降容系数。

(7)机房内导线应采用非延燃电缆。

(8)电源线、信号线必须是整条线料,外皮完整,中间严禁有接头和急弯。

(9)直流电源线、交流电源线、信号线必须分开布放,严禁在同一线束内。

不宜同上线井、同架、同槽敷设。

如无法避免同井、同架、同槽长距离并行敷设时,应采取屏蔽措施。

(10)母线的外壳防护等级应与敷设环境相适应,当敷设现场有可能有淋水、滴水等情况时,应选择防水的母线,且进出机房处也应做好防水封堵。

(11)通信电缆和接地电缆应采用铜芯导线,母线宜采用铜作为传输导体。

(12)线缆标签应准确、全面,并进行防潮、防腐处理。

电缆在布线时,应按要求进行绑扎并挂上标牌,标牌的内容应包括:

电缆的规格型号、起点、终点、长度和负荷名称。

(13)采用单芯多根电缆作为输出电缆时,在穿墙过钢管时,不应将同一相的电缆单独穿过一根钢管。

(14)应定期检查高、低压配电系统母排连接处的温度。

并排连接的配电柜支撑底座在初期施工时若不在统一水平线,高、低压柜的母线连接处容易出现接触不良而发热,导致整个母线的额定电流降低。

(15)交流配电屏进线交流电缆的载流量,应与配电屏的规格相匹配。

较大规格的交流配电屏整定为较小规格使用时,必须有醒目的标志。

(16)楼内的上下线孔洞在设计初期就应该按照交直流分离的原则进行规划,并且应预留出足够的远期扩容时的走线空间。

5、其他要求

(1)考虑到通信设备用电需求,农村和乡镇偏远末端机房,交流市电引入容量要求不小于10KW;市区、城郊及县城机房,交流市电引入容量要求不小于20KW。

(2)新建机房需设有专用变压器,变压器建设尽量靠近供电高压搭火点,减少高压线路施工,通过低压电缆引向基站,减少高压线路投资。

同时,变压器需做防盗处理。

(3)租用民房的机房,从大楼供电系统引向基站,导线在楼内走线的,采用绝缘护套电缆引入基站即可。

若部分导线需在室外在线,则可采用金属护套电缆或绝缘护套电缆(室外部分穿钢管)引入基站,室外部分金属护套或钢管应就近做保护接地。

(4)机房如需架空电力电缆,应从建筑物外墙面引入并架设钢绞线,钢绞线规格为7/2.2-7/2.6,电力电缆需用挂钩固定在钢绞线上,乡村基站需用金属套管,套管接地良好。

(5)电力电缆室内布放需捆扎在走线架上,避免与馈线等线路交叉,做到布线美观。

(6)配电柜必须使用膨胀螺丝固定安装在设计图纸所示的位置。

(7)配电柜需做接地保护,进出电线需使用护线套管。

(8)接头需用合适的铜鼻子用油压钳压紧接牢,三相电源线头需用红、绿、黄三色包扎。

(9)变压器必须有良好接地,地线用扁钢引上至变压器下端处,地线上端做好铜铁过渡,所有接地点(包括变压器氧化锌避雷器、变压器的机壳、低压侧的交流零线、)接同一点。

(10)变压器需焊接在支架上。

(11)市电引上需使用镀锌钢管,镀锌钢管必须接地。

(12)电力杆路电杆高度不少于7米。

(13)局、站址应有安全环境,不应选择在生产及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建筑物和堆积场附近。

电缆孔洞及管井应采用相同耐火极限的材料封堵。

动力馈电线不应与通信电缆敷设在同一个走线孔洞(管井)内。

二、市电引入施工标准

1、地埋

(1)埋地长度不宜小于15米。

对于自建机房交流供电线路宜采用套钢管直埋地的方式引入机房,

(2)采用铠装电缆埋地引入方式,电缆两端钢带应就近接地,接地方法同上。

(3)供局房下电的高低压架空线路应与周围的树木、建筑等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4)变压器各接线端子应紧固无松动,确保电气接触良好,无氧化、发热现象,接线瓷瓶无破裂;变压器外壳无漏油痕迹。

(5)变压器中性点、外壳的接地引下线应确保紧固良好,无断裂、松动现象。

2、搭火点要求

(1)拱火点应合理,三相搭序应正确并美观。

(2)连接应牢固,铜铝对接应用线夹,并做滴水湾。

3、交流配电箱标准

(1)交流配电箱位置正确(区分是否一体化配电箱),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2)交流配电箱内各种接线连接正确并牢固。

(3)进线应用开孔器、用橡皮圈保护。

压接头用热缩套管。

(4)交流配电箱与地面距离1.4米,采用2根长度>1.4米直径4-5厘米的镀锌钢管引下,一根套铠装电源缆,一根套箱体保护接地。

4、油机市电切换箱

(1)位置应合理、正确、便于移动油机发电。

由各分公司确认。

(2)压接头用热缩套管。

(3)杆上装(油机切换)箱,箱底离地面距离1.7米,开关箱的整体不得倾斜,箱内接线工艺美观。

(4)切换箱尽量安装在山坡脚下杆处,平地尽量装在机房最近杆处。

(5)采用2根长度>1.7米直径4-5厘米的镀锌钢管引下,一根套铠装电源缆,一根套箱体保护接地。

5、三相电要求

(1)应使用护套颜色为黑色的三相四线制阻燃铠装电缆。

(2)除租用机房外,三相线线径应不小于25mm2,中性线不小于25mm2。

(3)交流中性线与保护地不接触,不合用。

(4)三相四线,尽量各相均衡,单相电压范围为185V~265V。

(5)电源线走线合理、整齐。

6、杆路要求

(1)线路的路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农村发展规划相结合、方便机耕,少占农田。

2)路径短、交叉、跨越、转角少、靠近道路、方便施工、运行和维修方便。

3)应尽量避开易受洪水、雨水冲刷的地方,严禁跨越堆放可燃物,爆炸物的场院、房屋等地方立杆和地埋电缆。

(2)电杆须无裂纹、损伤,档距一般≤50米,架空电缆建议30米。

(3)跨越道路时,离地面距离>6米,离山坡、斜坡距离>4米,离高压线时距离>5米,其他线路距离>1米。

(4)水泥杆应用8米以上,跨公路10米以上,高山可用7米杆。

电杆埋设深度,一般为杆长的六分之一,参见如下:

杆长(m)

7

8

9

10

12

15

深度M

规定

1.4

1.5

1.6

1.8

2.2

2.5

(5)直线杆的横向位移不大于50毫米,电杆倾斜不应使杆梢的位移大于半个杆梢。

(6)转角杆不得向内倾斜,向外角倾斜不应使杆梢位移大于一个杆梢,分角拉线应与线路分角线方向对正。

(7)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一般为45度,若受地形限制,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30度。

当一基电杆上装设多条拉线时,各条拉线的受力应一致。

不得有过松、过紧、受力不均匀的现象,拉桩杆(高板拉)应向张力反方向倾斜10-20度。

(8)拉桩坠线上端固定点距杆顶端为0.25米。

(9)拉线棒应露出地面为0.3-0.5米,拉线棒与拉线盘应垂直,拉线坑应有斜坡,回填土时应将土块打碎后夯实。

拉线坑宜设防沉层。

(10)线夹舌板与拉线接触应紧密,受力后无滑动现象,线夹凸肚在尾线侧,安装时不应损伤线股。

拉线弯曲部分不应有明显松股,拉线断头处与拉线主线应固定可靠,线夹处露出的尾线长度为300~500mm,尾线回头后与本线应扎牢。

拉线绑扎线应采用不大于3.2mm(#8或#10)镀锌铁线,扎线长头为15圈,短头为5圈,扎线尾线应拧花。

扎线短头离线尾留25mm,扎线须均匀、紧密、美观。

(11)直线档每8根杆装人字拉,人字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垂直。

(12)终端杆不得向受力方向倾斜,向拉线倾斜不应使杆梢位移大于一个杆梢,有地形的角拉、终端拉拉距比1:

0.75以上,终端杆的拉线及耐张杆承力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对正,长杆路终端拉应采用双拉。

(13)钢吊线7/2.2,拉线7/2.6。

或25、35平方毫米。

(14)杆洞深度无法达标的须做护墩,但杆深须确保杆长的十二之一深。

护墩的高度应大于未挖杆深部分的1.5倍,护敦上直径不少于电杆直径的8倍(含杆),护墩下直径是上直径的1.3倍。

护墩需用混凝土内外筑实片石无空隙。

7、横担要求

(1)按用途的安装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正横担、侧横担(单双挑)和合横担(双横担)、正横担用于受力正常直线杆;侧横担用于线路靠近建筑物的距离太近;合横担用于转角、耐性、终端等随力较大直线杆。

(2)线路单横担的安装,直线杆应装于受电侧;分支杆、90°转角杆(上、下)及终端杆应装于拉线侧。

(3)上层横担及抱箍距杆顶距离不宜小于200mm。

(4)横担安装应平正,安装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横担端部上下歪斜不应大于20mm。

2)横担端部左右扭斜不应大于20mm。

3)双杆的横担,横担与电杆连接处的高差不应大于连接距离的5/1000;左右扭斜不应大于横担总长度的1/100。

(5)凡是线路经过I、II级公路、铁路、河流、通讯线、有线电视,均采用双横担或采用耐张装置。

(6)以螺栓连接的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螺杆应与构件面垂直,螺头平面与构件间不应有间隙。

2)螺栓紧好后,螺杆丝扣露出的长度,单螺母不应少于两个螺距;双螺母可与螺母相平。

3)当必须加垫圈时,每端垫圈不应超过2个。

(7)螺栓的穿入方向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立体结构:

水平方向由内向外;垂直方向由下向上。

2)对平面结构:

顺线路方向,双面构件由内向外,单面构件由送电侧穿入或按统一方向;横线路方向,两侧由内向外,中间由左向右(面向受电侧);垂直方向,由下向上。

10、绝缘子安装应牢固,连接可靠,防止积水。

安装时应清除表面灰垢、附着物及不应有的涂料。

(8)瓷横担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直立安装时,顶端顺线路歪斜不应大于10mm。

2)当水平安装时,顶端宜向上翘起5°~15°;顶端顺线路歪斜不应大于20mm。

3)当安装于转角杆时,顶端竖直安装的瓷横担支架应安装在转角的内角侧(瓷横担应装在支架的外角侧)。

4)全瓷式瓷横担绝缘子的固定处应加软垫。

8、导线要求

(1)导线在展放过程中,应防止发生导线擦伤、断股、扭弯、小圈等现象,放线时,绝缘线不得在地面、杆塔、横担、瓷瓶或其它物体上拖拉,以防损伤绝缘层。

(2)线芯损伤的处理:

1)线芯截面损伤不超过导电部分截面的17%时,可敷线修补,敷线长度应超过损伤部分,每端缠绕长度超过损伤部分不小于100mm。

2)线芯截面损伤在导电部分截面的6%以内,损伤深度在单股线直径的1/3之内,应用同金属的单股线在损伤部分缠绕,缠绕长度应超出损伤部分两端各30mm。

3)线芯损伤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锯断重接:

A)在同一截面内,损伤面积超过线芯导电部分截面的17%;

B)钢芯断一股。

(3)绝缘层的损伤处理:

1)绝缘层损伤深度在绝缘层厚度的10%及以上时应进行绝缘修补。

可用绝缘自粘带缠绕,每圈绝缘粘带间搭压带宽的1/2,补修后绝缘自粘带的厚度应大于绝缘层损伤深度,且不少于两层。

也可用绝缘护罩将绝缘层损伤部位罩好,并将开口部位用绝缘自粘带缠绕封住。

2)一个档距内,单根绝缘线绝缘层的损伤修补不宜超过三处。

(4)绝缘线连接的一般要求:

1)绝缘线的连接不允许缠绕,应采用专用的线夹、接续管连接。

2)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向的绝缘线,无承力线的集束线严禁在档内做承力连接。

3)在一个档距内,分相架设的绝缘线每根只允许有一个承力接头,接头距导线固定点的距离不应小于0.5m,低压集束绝缘线非承力接头应相互错开,各接头端距不小于0.2m。

4)铜芯绝缘线与铝芯或铝合金芯绝缘线连接时,应采取铜铝过渡连接。

5)剥离绝缘层、半导体层应使用专用切削工具,不得损伤导线,切口处绝缘层与线芯宜有45°倒角。

6)绝缘线连接后必须进行绝缘处理。

绝缘线的全部端头、接头都要进行绝缘护封,不得有导线、接头裸露,防止进水。

7)中压绝缘线接头必须进行屏蔽处理。

(5)绝缘线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夹、接续管的型号与导线规格相匹配;

2)压缩连接接头的电阻不应大于等长导线的电阻的1.2倍,机械连接接头的电阻不应大于等长导线的电阻的2.5倍,档距内压缩接头的机械强度不应小于导体计算拉断力的90%;

3)导线接头应紧密、牢靠、造型美观,不应有重叠、弯曲、裂纹及凹凸现象。

(6)承力接头的连接和绝缘处理:

1)承力接头的连接采用钳压法、液压法施工,在接头处安装辐射交联热收缩管护套或预扩张冷缩绝缘套管(统称绝缘护套)。

(7)钳压法施工:

1)将钳压管的喇叭口锯掉并处理平滑。

2)剥去接头处的绝缘层、半导体层,剥离长度比钳压接续管长60~80mm。

线芯端头用绑线扎紧,锯齐导线。

3)将接续管、线芯清洗并涂导电膏。

4)按表10规定的压口数和图6压接顺序压接,压接后按钳压标准矫直钳压接续管。

5)将需进行绝缘处理的部位清洗干净,在钳压管两端口至绝缘层倒角间用绝缘自粘带缠绕成均匀弧形,然后进行绝缘处理。

6)钢芯铝绞线接头处的绝缘层、半导体层的剥离长度,当钢芯对接时,其一根绝缘线比铝接续管的1/2长20~30mm,另一根绝缘线比钢接续管的1/2和铝接续管的长度之和长40~60mm;当钢芯搭接时,其一根绝缘线比钢接续管和铝接续管长度之和的1/2长20~30mm,另一根绝缘线比钢接续管和铝接续管的长度之和长40~60mm。

7)将接续管、线芯清洗并涂导电膏。

9、引入、引上、引下管线保护

(1)架空线引入进机房的,导线转换成铠装电缆采用架空7/2.2钢吊线式敷设,

每30厘米挂钩,并做滴水湾。

(2)引上杆铠装电缆采用长度至少2.5米,直径4-5厘米镀锌钢管保护,引上缆、引上钢管用抱箍均匀分三处固定。

(3)杆上引下线用铠装电缆,连接应牢固,铜铝对接用线夹,铠装电缆要用电缆抱箍均匀分三处固定,引下线到油切箱孔要有皮圈保护,电缆穿入油切箱内不得有导线和电缆外露。

如无油切箱,用至少2.5米,直径4-5厘米镀锌钢管保护入地,进入机房。

(4)凡是有空隙的管口、孔口均用防火泥封堵、充实。

10、电缆地埋要求

(1)挖电缆沟时要注意地下是否有动力电缆、水管、通讯光缆等,要有一定安全距离,如发生挖破、损伤的应立即上报相关管理员,且做好现场处理或相应的准备工作。

(2)挖电缆沟时沟底要平整,沟深度按规定要求不得少于0.7米,农田挖沟不得少于1米。

沟深不够0.6米可采用混凝土包封,上包封厚至少8厘米,侧包封厚至少各5厘米,底部可不采取包封,但需用软土,细砂垫底。

(3)过路时应用钢管保护,深度离地面1米。

(4)钢管两端接口应密封,接口平整、光滑、可靠。

(5)进机房或进设备前,下杆处建议做窨井,放余缆5-10米,盘圈直径1.5米。

(6)地埋长度>15米,正常地行应走直线(不够时应绕行)。

(7)电缆桩设置合理、深度一致、外观整齐、方向正确。

起点、终点、转弯、弯角处应设桩,中间根据需要设置。

11、架空电缆要求

(1)架空钢吊线应使用7/2.2钢绞线。

(2)架空电缆应使用护套颜色为黑色的三相四线制阻燃电缆。

(3)架空电缆转角处、起点处、终端处应进行固定,建议放余缆5-10米,挂钩密度每米不少于3只,与光缆同杆架设时电缆必须在上,间距不小于80厘米。

(4)跨越公路等特殊地方时,不做角杆,并应加红白警示保护标志。

(5)杆路引下线用铠装电缆,用抱箍均匀分三处固定。

(6)杆路架设参照《通信杆线施工标准》。

12、接地要求

(1)配电箱、柜、电缆、钢抱应做接地。

(2)接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