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Word格式.docx
《示范教案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范教案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些问题我们会在“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一起来研究。
而一定自然区域内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群落。
群落的丰富度如何?
群落中不同种群间关系如何?
不同种群在群落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一起到“第3节群落的结构”中来找。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会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称为演替,演替的类型有几种?
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有关这些内容我们会在第4节“群落的演替”中一起来学习。
本章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能列举种群的特征,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能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
(4)通过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了解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等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课时安排(本章共7课时)
第4章
节
课时
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特征
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1
在自然界,同一时间内,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种群虽然是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但它并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一个从个体到群体的飞跃,它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数量特征,还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
针对不同的种群,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这些特征共同决定和影响着种群数量的变化。
研究种群的特征还主要是为研究种群的数量来服务的。
本节由探讨细菌的数量增长引出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研究种群的增长。
通过分析实例介绍了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数量变化的形式较多,有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影响因素也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人为因素等。
在这些变化形式中主要探讨了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形式:
“J”型增长和“S”型增长。
在环境条件理想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无限上升呈“J”型增长;
环境条件有限时,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左右。
研究种群的K值对保护珍稀动物和控制有害动物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把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种群之和——群落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又会发现有许多种群所不具有的特征,如群落的物种组成问题,这个可用丰富度来表示;
在群落这个大家庭中,各种群是通过相互之间存在着各种种间关系:
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不同的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群落具有了一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自然界中,不同的群落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也有利于提高群落利用各种环境资源的能力。
群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如果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就会引起群落的演替。
光裸的岩石上能长出森林来,这主要经过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最后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这属于初生演替;
弃耕的农田上,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也能演替出树林,这属于次生演替。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国家现在也由原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转变成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从而能改善生态环境。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从容说课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在“第1节种群的特征”中,我们认识到种群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本身概念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课文中介绍了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其中样方法主要是用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在用样方法作调查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
种群的这四个特征也不是没有联系的,其实都是围绕种群数量这个核心来讲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维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通过学生野外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4.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
5.通过图表分析,了解我国人口各阶段的增长情况及各阶段形成的原因。
6.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生物是指有生命的个体。
从分子水平看,决定和体现生物生命现象的主要是哪两种化合物呢?
生核酸和蛋白质。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蛋白质是生命现象的承担者和体现者。
师各种化合物构成了细胞,进而构成了生物个体,生物个体又是如何来调节自身生命活动的呢?
生植物主要是激素调节,人和动物有体液、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
师很好。
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和人都能通过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而在自然界中,生物是不是单个存在的呢?
它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其他行为和其他生物个体间有没有关系呢?
生1生物都不是单个存在的。
比如,蚂蚁都是一起找食物的,蜜蜂发现蜜源后会跳舞来告诉其他的蜜蜂。
生2草原上的鹿群、羊群经常会受到狼、豹等动物的袭击。
师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的影响,也要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研究各种生命现象的时候,只研究生物个体本身还是远远不够的。
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或者我们还应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把生活在一起的所有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具体地研究生命现象。
这些内容就是我们在“第4章种群和群落”中所要学习的内容。
其中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而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这堂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以种群作为研究单位能发现哪些新的问题。
推进新课
板书:
第4章种群和群落
师先请同学根据种群的概念来举些例子。
生1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生2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师其他同学考虑一下,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
生不是的。
鱼里面还分鲫鱼、鲤鱼等等呢。
师对。
“鱼”这样的概念只能是一个类群,并不是同种生物。
这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才是一个种群。
这里的鲤鱼可以包括大鲤鱼、小鲤鱼、鲤鱼苗,但必须是鲤鱼,而不包括其他种的鱼,才能称为“同种生物”。
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鲫鱼组成另一个种群。
下面请同学思考几个有关种群的问题。
课件展示:
1.对于生物个体来说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一个种群来说,一般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2.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是不是只有一个种群?
3.是不是任何同种个体的总和都能称为一个种群?
生1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
因为虽有个体死亡,但他们的后代在继续延续下去。
生2生活在同一区域中肯定不止一个种群。
比如,在一块稻田中,除了水稻种群还有青蛙种群,还有各种昆虫种群等等。
生3不是任何同种个体的总和都能称为种群的,必须是生活在一起的,他们之间应该存在着某些联系的。
师大家都回答得非常好。
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
而每个种群也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能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师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认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
平时,我们常常关心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大熊猫还剩多少只?
蝗虫有没有达到成灾的密度?
老鼠数量有没有增长?
要分析数量变化,先要把种群的数量调查清楚。
对于大熊猫来说,本身数量就不多,我们逐个计数能把它的数量数清楚,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例如,要估算一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时,靠逐个数是非常困难的。
这时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看好桌上发下来的纸:
假设这是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
图中每个红色圆形代表一株蒲公英,绿色三角代表其他植物。
先请同学们来估计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学生两两开始想方法进行估算)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下估算的结果,并说说你们是如何进行估算的。
生1我们估算的结果是65株。
因为纸上的红色圆点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
所以,我们在纸上划了它的十分之一大的一块面积,数得的数值再乘上了10。
生2我们的结果是43株。
我们也是把纸分成了十等份,但是我们统计了其中两个等份中的个数,再来估计整个红色圆点的数量。
师大家的方法差不多,结果差别较大,哪个结果准确些?
怎样操作才能更准确估算这蒲公英的数量或种群密度呢?
先来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种群密度的概念:
我们把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称为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师其实,这张纸上的红色圆点和绿色三角都是50个。
在不可能逐个计数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进行估算。
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到“估算”这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而我们估算的结果总是会有差异,这是正常的现象。
但是我们应该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什么样的方法才是科学进行估算的方法呢?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师实际上,刚刚大多数同学所采用的方法类似于样方法。
这一种方法和平时所说的“抽样调查”实际上是一回事。
比如,为了了解无锡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会对该地区家庭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但是调查时不是无锡地区每一家庭的收入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而是对该地区的一部分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
大家还能不能举些生活中抽样调查的例子呢?
生1为了了解群众对每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观看情况,会进行收视率的抽样调查。
生2经常有人来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