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6186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件下载.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文件下载.docx

能够存在生命的行星,既不能离中心恒星太近,因为那样会太热而导致水沸腾汽化;

也不能离中心恒星太远,那样会太冷而导致水结冰。

当然,由于大气气压的不同,其他行星上水的沸点和冰点可能与地球上有所不同,但也不会差得太远。

而行星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到中心恒星的距离。

因此,恒星周围那些适宜生命存在的距离范围,被称为宜居带,处在这些区域内且质量接近地球的行星,才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

近年来,人们使用凌星法找到了很多行星,其中不少是在宜居带内。

所谓凌星,是指行星从恒星前经过而挡住一部分恒星的光,这样我们观测到的恒星的亮度会略微减弱。

如果我们长期以高精度的设备来监测恒星的亮度,就会发现这样的凌星事件。

通过周期性的凌星事件,我们可以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

当然,凌星发生的条件是,地球与恒星的连线恰好在这些行星的轨道面上,显然大部分系外行星的轨道面并不满足这一条件。

不过,我们总还是有可能幸运地观测到一小部分系外行星。

开普勒卫星是美国于2009年发射的一颗天文卫星,专门“盯着”天鹅座的一小块天空中的恒星,通过凌星法寻找行星。

现在,经过几年观测,已经找到了一些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

目前,这些行星大部分还是所谓的“超地球”(指质量明显大于地球,但小于巨行星的行星)。

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行星越大,就越容易被发现。

不过,开普勒卫星已经发现了一些有待证实的候选行星,其大小可能与地球差不多,而且有的位于宜居带内,因此在它们上面也有可能存在生命。

在已发现的这些系外行星中,有一些就像我们的太阳系一样,是几个行星在一个系统内。

当然,那些现在还只发现了一个行星的系统,也很可能其实有着更多的行星,只不过还没有被我们发现而已。

由欧罗斯博士等人组成的团队,利用“开普勒”镜首次观测到一个双星系统中,有两个行星围绕一对恒星运转,这一新发现的双星系统被命名为“开普勒—47”。

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恒星具有类似太阳的体积,另一个的体积则仅有前者的三分之一。

两个行星的大小则与海王星接近,它们在相当近的轨道上围绕双星公转,而且最外围的那颗行星还恰巧处在宜居带内。

不过,这个双星系统中很可能存在第三个行星,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选自陈学雷《寻找太阳系外的地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凌星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凌星是指行星从恒星前面经过时会遮挡一部分恒星光,从而使恒星亮度有所减弱的一种天文现象。

B.科学家们如果能用高精度的天文观测设备来长期监测恒星的亮度变化,就完全可以发现凌星事件。

C.恒星亮度的减弱是否具有周期性,是运用凌星法判断地外行星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D.由于大部分系外行星的轨道面并不在地球与恒星的连线上,因此,所能观测到的系外行星其实是很有限的。

【解析】 A项,原文是说“观测到的恒星的亮度会略微减弱”,而恒星的亮度并非真的减弱。

【答案】 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曾以为火星是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生命存在的迹象。

B.就人类目前对生命的认知而言,液态水在生命孕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也是地外生命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C.经过几年的观测,开普勒卫星通过凌星法在宜居带内发现了一些类地行星,这些有待证实的“超地球”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

D.在已发现的系外行星中,有的是几个行星组成一个系统;

有的则是一个系统内只有一颗行星,但并不排除还有更多行星的可能。

【解析】 C项,从原文第三段可知,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质量与地球差不多,二是位于宜居带内。

已发现的“超地球”质量明显大于地球,并不符合上述条件。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人们眺望浩瀚星空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自身存在的渺小感和对地外生命的好奇感,并激发起人类探索研究的兴趣。

B.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发现了地外生命,那么,这些地外生命也就只能是存在于宜居带内的质量大小与地球差不多的行星上。

C.由于行星的质量与被发现的几率成正比,而地外生命最可能存在于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的行星上,所以,人类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地外生命。

D.人类对地外生命存在的推断,都基于现有的科学体系和认知水平。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探索地外生命的方法和途径将会越来越多。

【解析】 从全文来看,人类对于地外生命的认识还局限于现有的科学知识;

另外,在地外生命的寻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只能”一词太武断。

【答案】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 郁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

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

”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

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

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

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

这种“优势论”也成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

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

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

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

可谓“狂做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

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

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

“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

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

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

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

“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南联大。

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

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

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

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

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

不仅存义,而且存音。

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

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

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

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

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

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

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

他引用杨振宁的话:

“‘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媲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

”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节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②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奠定了许渊冲的文化根基和翻译准则。

钱钟书的回信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B.许渊冲虽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他在中国诗词翻译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公认。

诗词曲译成英文,实为第一,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C.许渊冲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

关注《参考消息》和《海峡两岸》,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

D.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坚持翻译“优势论”,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他在翻译圈里“独树一帜”。

他个性率性、张扬,重视感情,又谙熟人情。

【解析】 D项,“谙熟人情”不当,应为“难说谙熟‘人情’”。

【答案】 D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达2014年获“北极光奖”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

B.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C.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

D.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

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得到了悉心点拨。

E.“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渊冲的认可。

【解析】 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

A项,早已得到公认;

C项,“并不在乎”说法不严谨;

D项,是“写信”请教。

【答案】 BE

6.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分)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