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5804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Word下载.docx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Word下载.docx

劳动对象:

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2类:

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原始森林、矿藏等;

劳动的生产物:

棉花、砖瓦等。

(要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属于哪一类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6、生产力:

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包括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为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越来越依*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振兴我国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8、狭义的生产关系:

直接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指: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

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

9、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1)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

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0、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

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1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有三种:

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1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13、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2)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4、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

(1)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1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4)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1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揭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深深根植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土壤中

(2)它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入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地与时俱进,随同时代一并发展的体系。

(3)它是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它的创始人首先提供给我们的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教条。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一、每年都是命题的重点,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都曾出现,特别注意。

必须把握的基本知识点,多以选择题地形式出现: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内容: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

一般基础和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

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具体劳动——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社会属性——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

两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又是互相排斥的。

4、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6、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8、社会劳动产生条件——社会分工;

私人劳动产生条件——生产资料私有制;

私人劳动的产品卖出,得到社会承认,私人劳动即转化为社会劳动。

9、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一种商品上;

货币价值形式——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出来。

10、等价形式的特点: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11、货币的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贮藏手段(蓄水池的作用),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12、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三个决定因素:

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3、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14、流通手段——买卖的时空脱节,使经济危机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性支付手段——赊购赊销结成债务链条,扩大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15、世界货币的三方面职能:

(1)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2)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产品;

(3)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16、价值、交换价值、价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17、价值规律内容:

价值量的决定;

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8、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9、价格机制的实现形式——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

供求机制的实现形式——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

二、多以简答或论述形式出现的知识点:

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1)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3)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

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

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得到了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包含着剩余价值在内的新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存在矛盾。

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原因是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货币的本质

(1)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既不是智慧的人发明的,也不是人们协商的产物,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