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566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9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

平坝县白云中学:

王洪

实验名称:

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

实验目的:

1、了解合金和纯金属的光泽和硬度:

2、了解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的大小。

实验原理:

合金和纯金属有一定的光泽和颜色;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抗腐蚀性能。

实验仪器:

黄铜片、铜片、焊锡、锡

实验步骤:

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画,比较它们的硬度,让学生把下表填上:

性质比较

现象

黄铜片

铜片

焊锡

光泽和颜色

黄色

紫红色

银白色

银白色

硬度

结论

合金和纯金属有一定的光泽和颜色;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

结论:

合金和纯金属有一定的光泽和颜色;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抗腐蚀性能。

验名称: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实验目的: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

2、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

实验原理:

1、金属+酸=盐+H2↑

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

Fe+2HCl=FeCl=FeCl2+H2↑Zn+H2SO4=ZnSO4

Zn+2HCl=ZnCl2+H2↑Fe+H2SO4=FeSO4+H2↑

2、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实验仪器:

试管4支、小木条、稀HCl、镁带、锌粒、铁屑、铜丝、稀H2SO4

实验步骤:

1、分别在4支试管中装入5ml稀盐酸。

2、分别投入少量的Mg、Zn、Fe、Cu。

3、用燃着的木条放于试管口。

4、用稀H2SO4代替稀HCl重作以上实验。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金属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热量,形成无色的溶液

Mg+2HCl——MgCl2+H2↑

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热量,形成无色的溶液

Zn+2HCl——ZnCl2+H2↑

产生大量的气泡,形成浅绿色的溶液

Fe+2HCl—FeCl2+H2↑

没有明显变化

现象:

Mg、Zn、Fe的表面有气泡冒出,且Mg表面的气泡多于Zn,Zn多于Fe,而Cu的表面没有气泡。

讨论:

1、那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

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那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氢气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

2、对于能发生的反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将这一类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进行比较

分析与结论:

1、Mg+2HCl=MgCl2+H2↑Fe+2HCl=FeCl=FeCl2+H2↑Zn+2HCl=ZnCl2+H2↑Cu与稀HCl,稀H2SO4不反应,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Mg>Zn>Fe>Cu。

2、如以上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问题域交流:

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区别

实验名称:

金属活动顺序

实验目的:

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理解置换反应概念。

实验仪器:

试管、铝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铜丝、硫酸铝溶液

实验原理:

金属+盐=金属+盐

2Al+3CuSO4=Al2(SO4)3+Cu

Cu+2AgNO3=Cu(NO3)2+2Ag

实验步骤:

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2、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3、把另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把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把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实验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把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片的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2Al+3CuSO4=Al2(SO4)3+Cu

把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片的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Cu+2AgNO3=Cu(NO3)2+2Ag

把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

无现象

讨论:

1、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什么?

它们属于哪一种反应类型?

2、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Al、Cu、Ag的活动性吗?

分析与论证:

1、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2Al+3CuSO4=Al2(SO4)3+Cu

Cu+2AgNO3=Cu(NO3)2+2Ag

2、金属活动性:

Al>Cu>Ag

3、金属的活动性:

K、Ca、Na、Mg、Al、Zn、Fe、Sn、H、Cu、Hg、Ag、Pt、Au,金属的化学性质逐渐减弱。

问题域交流: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实验名称:

铁制品锈蚀的条件

实验目的:

了解铁制品锈蚀的条件;防治铁制品锈蚀的措施。

实验原理: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实验仪器:

试管、蒸馏水、铁钉、食盐

实验步骤:

1、在试管1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使铁钉的一半浸没在水中

2、在试管2中注入冷却的沸水,使其侵没铁钉,上面加上植物油并塞紧橡皮塞

3、在试管3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生石灰或无水氯化钙),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一周后

铁钉浸没一半在水中:

铁在空气、水的界面处生锈

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上面还加植物油):

铁未生锈

铁钉放在干燥的空气中(加干燥剂等):

铁未生锈

分析:

试管Ⅰ:

铁既与水接触,又与氧气接触

试管Ⅱ:

铁只与水接触

试管Ⅲ:

铁只与氧气接触

结论:

在水、氧气同时存在的环境中铁能生锈。

(缓慢氧化,放热)

问题域交流:

防治铁制品锈蚀的措施。

实验名称: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实验目的:

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仪器: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坩埚钳、火柴、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实验步骤:

1、金属的物理性质

(1)观察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的颜色。

现象:

镁、锌、铁是银白色,铜是红色。

(2)采取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现象:

铝片和铜片的表面有痕迹,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铜片表面的变化。

现象:

铜片的表面由红色变成黑色。

分析:

铜片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2)向5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5ml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现象:

镁条、锌粒、铝片、铁片的表面有气泡,而铜片的表面没有气泡。

分析:

Mg+2HCl=MgCl2+H2↑

Fe+2HCl=FeCl=FeCl2+H2↑

Zn+2HCl=ZnCl2+H2↑

(3)取3支试管,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然后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铁片、铜片,观察现象?

现象:

铁片的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铜片的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分析

Fe+2AgNO3=Fe(NO3)2+2Ag

Cu+2AgNO3=Cu(NO3)2+2Ag

结论:

1、镁、锌、铁是银白色,铜是红色。

2、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

3、Mg+2HCl=MgCl2+H2↑

Fe+2HCl=FeCl=FeCl2+H2↑

Zn+2HCl=ZnCl2+H2↑

4、Fe>Cu>Ag

实验名称:

蔗糖溶解

实验目的:

1、了解溶液的形成

2、了解溶液的特征及组成。

实验原理:

蔗糖分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之中。

蔗糖溶解到水中形成蔗糖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实验仪器:

烧杯、玻璃棒、蔗糖

实验步骤:

在20ml的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

现象:

蔗糖溶解了。

分析:

蔗糖分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之中。

蔗糖溶解到水中形成蔗糖溶液。

结论: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2、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实验名称:

碘或高锰酸钾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

实验目的:

1、了解溶液的形成、特征及组成。

2、了解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原理: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实验仪器:

试管、碘、高锰酸钾、汽油

实验步骤:

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3ml的水,分别加入2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2支试管各加入3ml的汽油,在分别加入2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溶剂 

溶质 

 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为紫红色

汽油

碘溶于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分析:

1、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结论:

物质的溶解性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实验名称:

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实验目的:

1、了解溶液的形成、特征及组成。

3、了解两种物质的状态相同,溶质和溶剂的区别。

实验原理: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如果两种液体互溶溶解时,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蒸馏水、乙醇、高锰酸钾

实验步骤:

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3滴高锰酸钾溶液振荡,然后再用胶头滴管缓缓加入约2ml的乙醇,不要振荡,观察现象。

然后振荡,观察现象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分层

不分层

不分层

水和乙醇能够互溶

结论:

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果两种液体互溶溶解时,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3、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实验名称:

水和油的小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溶液的特征及乳浊液的形成。

实验原理: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谁不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

实验仪器:

试管、蒸馏水、植物油、洗涤剂

实验步骤: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液体是否分层。

向其中一只试管滴入5滴洗涤剂。

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观察现象。

静置几分钟,再观察现象。

把两支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支试管内壁是否干净。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现象

倒掉液体后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分层

浑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