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5596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文档格式.docx

《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文档格式.docx

2.痰瘀互结证:

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

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

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

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

补肾和脉方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

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制半夏、苍术、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等。

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

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调肝降压方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钩藤后下等。

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4.阴虚阳亢证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推荐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炒栀子、黄芩、川牛膝、炒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牡丹皮等。

中成药:

天麻钩藤颗粒、全天麻胶囊、清脑降压片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瘀血阻络证:

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

气虚血瘀证:

可选择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配合应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三)外治法

1.中药足浴

(1)肝火亢盛证:

夏枯草30g、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

上药制成煎剂,用时加温至50℃左右,浸泡双足,两足相互搓动,每次浴足20-30分钟,每日2次,10-15天为1个疗程。

(2)阴虚阳亢证:

钩藤20g、吴茱萸10g、桑寄生30g、夏枯草30g,水煎取药液1500ml,加入食醋100ml,每天足浴30分钟左右,每日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3)痰瘀互结证:

钩藤15g、野菊花10g、豨签草30g、夏枯草20g、川牛膝20g、赤芍20g、川芎15g、葛根20g、花椒10g,浸泡1小时后,大火煮开,小火再煮30分钟,后下钩藤,连水带药倒入盆中,水温40℃-45℃,赤足泡药中,浸过踝部,双足互搓,每次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3天,做第二疗程。

2.耳穴压豆

(1)常用穴:

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

备用穴:

耳神门、耳尖、肾。

常用穴每次取3-4穴,酌加备用穴,以7mm×

7m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胀痛及耳郭发热。

每隔2天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交替,15次为一疗程。

(2)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选用肾、枕、皮质下;

痰浊壅盛证选用脾、枕、皮质下。

耳穴定为:

肾:

在对耳轮下脚下缘;

枕:

在对耳屏后上方;

皮质下:

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脾点:

耳甲腔后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

(3)操作流程:

①将胶布剪成0.5cm×

0.5cm的小方块,将磁珠粒或生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或六神丸贴在胶布中央备用。

②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药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

③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5次,每次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

④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3.穴位敷贴

(1)肾气亏虚证:

吴茱萸散(吴茱萸1份,清醋1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

痰湿壅盛证:

吴茱萸散内关、丰隆、解溪穴贴敷。

肝火亢盛证:

清肝散(吴茱萸1份,黄连6份,清醋1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

肝阳偏亢伴有头晕者,以吴茱萸、川芎颗粒剂各3g,混匀,白醋调成糊状,每天晚间临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2周为1个疗程;

肝阳偏亢伴头痛明显者,以决明子10g焙干研末,以绿茶水调成糊状,贴敷两侧太阳穴,干后更换。

(2)生大黄2g、生石决明5g、牛膝5g、冰片0.5g诸药为末,过600目筛,适量凡士林调为糊状,等分4份,均匀涂于自粘性无菌敷料上,贴于双侧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贴6小时,次日对时更换,15日为1疗程,可以连续2个疗程或以上。

肝阳上亢证:

曲池、风池、合谷、太冲;

风痰上扰证:

曲池、合谷、丰隆、太溪;

肝肾阴虚证:

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阴阳两虚证:

曲池、足三里、气海、涌泉;

气虚血瘀证:

曲池、合谷、气海、丰隆。

(四)其他疗法

1.养生调摄方法见表1。

表1防治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的调摄法

措施

目标

1.修体态

减重:

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体质指数保持20-24kg/m2

2.节饮食

膳食限盐:

北方首先将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降至8g,以后再降至6g;

南方可控制在6g以下。

减少膳食脂肪:

总脂肪<

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

10%,增加新鲜蔬菜400-500g/d,水果100g,肉类50-10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250g/d,食油20-25g/d,少吃糖类和甜食。

3.适劳逸

增加及保持适当体力活动:

一般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

如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保持理想体重,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合适。

4.畅情志

保持乐观心态,提高应激能力:

通过宣教和咨询,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

提倡选择适合个体的体育、绘画等文化活动,增加老年人社交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5.忌烟酒

戒烟;

限酒:

不提倡饮酒(特别是高度烈性酒),尽可能戒酒;

如饮酒,男性每日饮酒精量不超过25g,即葡萄酒<

100-150ml,或啤酒<

250-500ml,或白酒<

25-50ml;

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

6.常随诊

门诊健康教育和照顾受试者利益:

主动热情服务、最大限度保护受试者利益、及时处理可能的严重不良事件、积极向受试者及其亲属或陪人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随时帮助病人解决医疗有关问题、密切与受试者的联系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2.治疗设备: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配备多功能艾灸仪和针灸器具(针灸针、艾条、刮痧板、拔火罐等),可选用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等中药浸浴设备。

(五)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合理应用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和b受体阻滞剂五类,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如复方利血平片、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等。

此外,a-受体阻滞剂或其他种类降压药有时亦可应用于某些高血压人群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

(六)护理

包括基于血压波动性日节律、月节律和年规律的调神摄生、因时起居、择时服药、排痰通腑等。

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环境宜清净,避免声光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

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遵医嘱辨证实施耳穴压豆,可选用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等穴位。

5.遵医嘱辨证实施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6.辨证应用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7.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一)难点分析:

我科收治的患者以年龄≥60岁的患者占大多数,老年患者性情固执,且多合并其它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长期口服药物种类较多,病情较复杂,辨病辨证治疗时病证交错,临床辨证选用中药、中医特色疗法及辨证实施中医护理时常会遇到困难。

(二)应对措施:

注意患者情绪疏导,深入落实中医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抓住主要矛盾,辨证施治,待头晕、目眩、头痛等症好转后,灵活应用中药方剂、中成药注射剂及各种中药外治法,标本同治。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

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

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

90%;

有效:

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

70%;

无效:

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

30%。

2.疾病病情评价

推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WorldHealthOrganizationQualityofLifeAssessment)和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进行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鉴别诊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并指导诊断措施及预后判断。

降压目标:

年轻人或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

130/80mmHg;

60-69岁<

140/9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70-79岁<

150/9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肾功能受损蛋白尿<

1g/d者<

130/85mmHg;

肾功能受损蛋白尿>

125/75mmHg。

(二)评价方法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

①主证:

头晕目眩;

②伴随症状:

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

③发作频率。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

100%

症状

分级量化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