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立体几何垂直证明题复习常见模型及方法完整版doc.docx
《最新最全立体几何垂直证明题复习常见模型及方法完整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最全立体几何垂直证明题复习常见模型及方法完整版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最全立体几何垂直证明题复习常见模型及方法完整版doc
立体几何垂直证明题常见模型及方法
证明空间线面垂直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②立体几何论证题的解答中,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③明确何时应用判定定理,何时应用性质定理,用定理时要先申明条件再由定理得出相应结论。
垂直转化: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基础篇
类型一:
线线垂直证明(共面垂直、异面垂直)
(1)共面垂直:
实际上是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垂直(只需要同学们掌握以下几种模型)
等腰(等边)三角形中的中线
菱形(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勾股定理中的三角形
1:
1:
2的直角梯形中利用相似或全等证明直角。
例:
在正方体中,O为底面ABCD的中心,E为,求证:
(2)异面垂直(利用线面垂直来证明,高考中的意图)
例1在正四面体ABCD中,求证
变式1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矩形,已知.
证明:
;
变式2如图,在边长为的正方形中,点是的中点,点是的中点,将△AED,△DCF分别沿折起,使两点重合于.
求证:
;
变式3如图,在三棱锥中,⊿是等边三角形,∠PAC=∠PBC=90º证明:
AB⊥PC
类型二:
线面垂直证明
方法利用线面垂直的判断定理
例2:
在正方体中,O为底面ABCD的中心,E为,求证:
变式1:
在正方体中,,求证:
变式2:
如图:
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AA1=2,∠ACB=90.E为BB1的中点,D点在AB上且DE=.
求证:
CD⊥平面A1ABB1;
变式3:
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O、E分别是BD、BC的中点,
求证:
平面BCD;
变式4如图,在底面为直角梯形的四棱锥中,
,,平面.,,,
求证:
平面
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例3:
在三棱锥P-ABC中,,,。
方法点拨:
此种情形,条件中含有面面垂直。
变式1,在四棱锥,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面PAB是等腰三角形,且,求证:
变式2:
类型3:
面面垂直的证明。
(本质上是证明线面垂直)
例1如图,已知平面,平面,△为等边三角形,
,为的中点.
(1)求证:
平面;
(2)求证:
平面平面;
例2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的中点.
(1)证明;
(2)证明平面;
变式1已知直四棱柱ABCD—A′B′C′D′的底面是菱形,,E、F分别是棱CC′与BB′上的点,且EC=BC=2FB=2.
(1)求证:
平面AEF⊥平面AA′C′C;
举一反三
1.设M表示平面,a、b表示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②③b∥M④b⊥M.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B.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C.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则垂直于这个平面的直线必定垂直于这条直线
D.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垂直于这条直线的另一条直线必垂直于这个平面
3.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BC的中点.现在沿DE、DF及EF把△ADE、△CDF和△BEF折起,使A、B、C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P.那么,在四面体P—DEF中,必有()
第3题图
A.DP⊥平面PEFB.DM⊥平面PEFC.PM⊥平面DEFD.PF⊥平面DEF
4.设a、b是异面直线,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过不在a、b上的一点P一定可以作一条直线和a、b都相交
B.过不在a、b上的一点P一定可以作一个平面和a、b都垂直
C.过a一定可以作一个平面与b垂直
D.过a一定可以作一个平面与b平行
5.如果直线l,m与平面α,β,γ满足:
l=β∩γ,l∥α,mα和m⊥γ,那么必有()
A.α⊥γ且l⊥mB.α⊥γ且m∥βC.m∥β且l⊥mD.α∥β且α⊥γ
6.AB是圆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PC垂直于圆所在平面,若BC=1,AC=2,PC=1,则P到AB的距离为()
A.1B.2C.D.
7.有三个命题:
①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②过平面α的一条斜线l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α垂直;
③异面直线a、b不垂直,那么过a的任一个平面与b都不垂直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0B.1C.2D.3
8.d是异面直线a、b的公垂线,平面α、β满足a⊥α,b⊥β,则下面正确的结论是()
A.α与β必相交且交线m∥d或m与d重合
B.α与β必相交且交线m∥d但m与d不重合
C.α与β必相交且交线m与d一定不平行
D.α与β不一定相交
9.设l、m为直线,α为平面,且l⊥α,给出下列命题
1若m⊥α,则m∥l;②若m⊥l,则m∥α;③若m∥α,则m⊥l;④若m∥l,则m⊥α,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0.已知直线l⊥平面α,直线m平面β,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α∥β,则l⊥m;②若α⊥β,则l∥m;③若l∥m,则α⊥β;④若l⊥m,则α∥β.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A.③与④B.①与③C.②与④D.①与②
二、思维激活
11.如图所示,△ABC是直角三角形,AB是斜边,三个顶点在平面α的同侧,它们在α内的射影分别为A′,B′,C′,如果△A′B′C′是正三角形,且AA′=3cm,BB′=5cm,CC′=4cm,则△A′B′C′的面积是.
12.如图所示,在直四棱柱A1B1C1D1—ABCD中,当底面四边形ABCD满足条件时,有A1C⊥B1D1(注:
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形)
13.如图所示,在三棱锥V—ABC中,当三条侧棱VA、VB、VC之间满足条件时,有VC⊥AB.(注:
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
三、能力提高
14.如图所示,三棱锥V-ABC中,AH⊥侧面VBC,且H是△VBC的垂心,BE是VC边上的高.
第14题图
(1)求证:
VC⊥AB;
(2)若二面角E—AB—C的大小为30°,求VC与平面ABC
所成角的大小.
15.如图所示,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证:
MN∥平面PAD.
(2)求证:
MN⊥CD.
(3)若∠PDA=45°,求证:
MN⊥平面PCD.
16.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BAD=60°,AB=4,AD=2,侧棱PB=,PD=.
(1)求证:
BD⊥平面PAD.
(2)若PD与底面ABCD成60°的角,试求二面角P—BC—A的大小.
17.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BAC=30°,BC=1,AA1=,M是CC1的中点,求证:
AB1⊥A1M.
18.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a,M是AD的中点,N是BD′上一点,且D′N∶NB=1∶2,MC与BD交于P.
(1)求证:
NP⊥平面ABCD.
第18题图
(2)求平面PNC与平面CC′D′D所成的角.
(3)求点C到平面D′MB的距离.
第4课线面垂直习题解答
1.A两平行中有一条与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该平面垂直,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2.C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
3.A折后DP⊥PE,DP⊥PF,PE⊥PF.
4.D过a上任一点作直线b′∥b,则a,b′确定的平面与直线b平行.
5.A依题意,m⊥γ且mα,则必有α⊥γ,又因为l=β∩γ则有lγ,而m⊥γ则l⊥m,故选A.
6.D过P作PD⊥AB于D,连CD,则CD⊥AB,AB=,,
∴PD=.
7.D由定理及性质知三个命题均正确.
8.A显然α与β不平行.
9.D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两条平行线中一条与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该平面垂直.
10.B∵α∥β,l⊥α,∴l⊥m
11.cm2设正三角A′B′C′的边长为a.
∴AC2=a2+1,BC2=a2+1,AB2=a2+4,
又AC2+BC2=AB2,∴a2=2.
S△A′B′C′=cm2.
12.在直四棱柱A1B1C1D1—ABCD中当底面四边形ABCD满足条件AC⊥BD(或任何能推导出这个条件的其它条件,例如ABCD是正方形,菱形等)时,有A1C⊥B1D1(注:
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形).
点评:
本题为探索性题目,由此题开辟了填空题有探索性题的新题型,此题实质考查了三垂线定理但答案不惟一,要求思维应灵活.
13.VC⊥VA,VC⊥AB.由VC⊥VA,VC⊥AB知VC⊥平面VAB.
14.
(1)证明:
∵H为△VBC的垂心,
∴VC⊥BE,又AH⊥平面VBC,
∴BE为斜线AB在平面VBC上的射影,∴AB⊥VC.
(2)解:
由
(1)知VC⊥AB,VC⊥BE,
∴VC⊥平面ABE,在平面ABE上,作ED⊥AB,又AB⊥VC,
∴AB⊥面DEC.
∴AB⊥CD,∴∠EDC为二面角E—AB—C的平面角,
∴∠EDC=30°,∵AB⊥平面VCD,
∴VC在底面ABC上的射影为CD.
∴∠VCD为VC与底面ABC所成角,又VC⊥AB,VC⊥BE,
∴VC⊥面ABE,∴VC⊥DE,
∴∠CED=90°,故∠ECD=60°,
∴VC与面ABC所成角为60°.
15.证明:
(1)如图所示,取PD的中点E,连结AE,EN,
则有EN∥CD∥AB∥AM,EN=CD=AB=AM,故AMNE为平行四边形.
∴MN∥AE.
第15题图解
∵AE平面PAD,MN平面PAD,∴MN∥平面PAD.
(2)∵PA⊥平面ABCD,
∴PA⊥AB.
又AD⊥AB,∴AB⊥平面PAD.
∴AB⊥AE,即AB⊥MN.
又CD∥AB,∴MN⊥CD.
(3)∵PA⊥平面ABCD,∴PA⊥AD.
又∠PDA=45°,E为PD的中点.
∴AE⊥PD,即MN⊥PD.又MN⊥CD,
∴MN⊥平面PCD.
16.如图
(1)证:
由已知AB=4,AD=2,∠BAD=60°,
第16题图解
故BD2=AD2+AB2-2AD·ABcos60°=4+16-2×2×4×=12.
又AB2=AD2+BD2,
∴△ABD是直角三角形,∠ADB=90°,
即AD⊥BD.在△PDB中,PD=,PB=,BD=,
∴PB2=PD2+BD2,故得PD⊥BD.又PD∩AD=D,
∴BD⊥平面PAD.
(2)由BD⊥平面PAD,BD平面ABCD.
∴平面PAD⊥平面ABCD.作PE⊥AD于E,
又PE平面PAD,
∴PE⊥平面ABCD,∴∠PDE是PD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
∴∠PDE=60°,∴PE=PDsin60°=.
作EF⊥BC于F,连PF,则PF⊥BF,
∴∠PFE是二面角P—BC—A的平面角.
又EF=BD=,在Rt△PEF中,
tan∠PFE=.
故二面角P—BC—A的大小为arctan.
17.连结AC1,∵.
∴Rt△ACC1∽Rt△MC1A1,
∴∠AC1C=∠MA1C1,
∴∠A1MC1+∠AC1C=∠A1MC1+∠MA1C1=90°.
∴A1M⊥AC1,又ABC-A1B1C1为直三棱柱,
∴CC1⊥B1C1,又B1C1⊥A1C1,∴B1C1⊥平面AC1M.
由三垂线定理知AB1⊥A1M.
点评:
要证AB1⊥A1M,因B1C1⊥平面AC1,由三垂线定理可转化成证A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