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3234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8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考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考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心理咨询师考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考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咨询师考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3、群体层面:

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的等 

4)社会层面:

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古希腊~19 

世纪上半叶 

特点:

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9 

世纪中叶~20 

世纪初。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要点: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a.塔尔德《模仿律》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费洛伊德——其理论基础是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人格理论。

著作有: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20 

世纪20 

年代开始。

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实证方法:

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

a.奥尔波特:

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b.墨菲夫妇:

《实验社会心理学》

(3)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瑟斯顿、李科特(态度量表),谢里夫(游动效应),莫里诺(社会测量法),勒温(德国)。

(4)二战后的特征:

a.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b.理论向多元化发展,并提出新的理论解释与预测行为c.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5)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并出版了六卷本的《跨文化心理学手册》(1980—1987)。

社会心理学新的的研究取向和途径:

有文化人类学背景的“跨文化社会心理学” 

人物: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

实事求是,客观描述。

2、系统性原则 

把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并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3、伦理原则。

尽量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造成伤害。

主要伦理守则:

(1)制定时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 

特殊时,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事后说明。

(3)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对被试者的资料保密(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自然、参与观察;

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档案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的“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所以要努力增强结果的解释力,也要注意不要任意夸大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1、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沃尔特斯。

三个机制:

联想、强化、模仿

2、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布劳、爱莫森,蒂波特。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3、符号互动论

詹姆士、米德。

通过符号互动,形成自我概念,发展相互关系。

4、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荣格分析心理学。

新精神分析论:

霍尼,文化因素说;

沙利文,人际关系说。

二、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0.亚里士多德: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 

,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劳教)。

*社会化内容: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知和技能;

遵守社会规范;

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2、较好的遗传素质。

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社会化的载体:

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学校,;

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大众传播媒介;

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社会化的类型

1.语言社会化 

,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纽带,其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2、性别社会化:

①性;

②性别(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③性别角色。

(家庭对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角色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 

3、道德社会化 

(1)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

(2)三个方面:

a.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b.道德情感:

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

内容是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c.道德行为。

4、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能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角色的分类:

按获得方式分:

先赋角色(如父亲)、成就角色(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如老师) 

按行为规范化程度分:

规定型角色(如公务员)、开放型角色 

(如朋友)

按功能分:

功利型角色(如企业家)、表现型角 

色(学者) 

按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

自觉角色(如演员)、不自觉角色(如性别角色) 

*角色扮演过程:

1、角色期待:

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

2、角色领悟:

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来进行的 

3、角色实践:

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实际表现的角色

*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

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

2、角色不清:

个体或公众对其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个体在角色不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与不满足感。

3、角色中断: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 

4、角色失败:

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自我(是心理学古老的课题):

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生理/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

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

客我:

认识的对象,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制约主我的活动 

镜我:

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自我的结构:

A物质自我:

其他主体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B心理自我:

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C社会自我:

个人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D理想自我:

个体期待的自己。

E反思自我:

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

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生理自我:

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

出生8个月就有,3岁成熟。

2、社会自我:

3岁~13,14岁,处于自我的中心,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动

3、心理自我:

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 

10年左右。

*身份:

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客观性(公众认可的);

主观性(个体对自己身份的认识);

多重性(一个以上的地位);

稳定性;

契约性 

*自尊:

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968)中,自尊需要 

包括a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b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心理学原理》1890詹姆斯 

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 

a家庭中亲子关系b行为表现的反馈c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d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它包括人际知觉(对他人和群体),自我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

经验不同,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结果。

图式 

a.概念:

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b.作用:

(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个体知觉他人,所看见的是其想看见的东西,即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 

(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中心。

(3)影响记忆:

个体知觉他人能记住的,是其以前知道的东西。

(4)影响自我知觉:

认知者如果建立了自我图式,就会据此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自我图式:

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认知。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

3.认知者的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光”知觉他人;

反之则用消极“目光”去知觉他人。

*印象:

指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

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以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2、光环效应:

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3、刻板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