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241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9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docx

《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docx

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

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

高三

2013-10-0915:

54

 湖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1

2010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详解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祥瑞xiáng   馥郁fù    窈窕yǎo    蟾宫折桂chán

B.聪颖yǐng    仰慕mò    芳馨xīn    龙驹凤雏chú

C.幽婉wǎn     荣膺yīng   醇美shún   岁稔年丰rěn

D.涟漪yī     富庶shù    澄澈chéng  万壑争流huò

答案:

1.A

解析:

本题一改往年考“多音误读”和“望形生音”,直接考查生“方言误读”,仰慕的“慕”,方言极易念作“mò”,醇美的“醇”,方言就是念作“shún”或“xún”;万壑争流的“壑”,方言中就是念“huò”。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听到的读音,在普通话中却是不正确的读音,分别读“mù”“chún”“hè”。

这样一来,题目的难度没有变,考点却更加贴近生活。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答案:

5.B

解析:

本题是诗句填写题,较之去年的对联填写是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类型题考的就是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对逻辑思维的把握三部分,只要读懂了句子所描绘的“早春雪景空巷无人”的意义,那么就很容易选择“树梢听得黄鹂语”这一句填补空白。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孔明,伊、周之徒也。

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

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厉精治蜀,风化肃然。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

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

 

答案:

6.A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

用代入法一试就知。

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够通过义译发现把“敌”翻译成“敌人”就会造成整个句子没有实义动词作谓语,而其余选项句子中的加点词都能通过给出的解释把整个句子完整地翻译出来,“敌”——“能够敌(名词作动词)”,就这么简单。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 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不觉其言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

D.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7.B.

解析:

本考4个虚词“而、且、也、之”,出题项是找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其实根据课堂上总结的18大虚词的运用规律,很容易发现,尽管自己很难翻译出各个虚词的准确意义,但是只要根据句子的结构特征,不看原文都能做出来。

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陈述后半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放在相同结构的两个半句之间,这是明显的“顺承”标志,于是A项错误。

C项第一句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这是明显的“语意结束”标志;第二句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这是明显的“判断”标志,于是C项不对。

D项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明显的“结构助词”标志;第二个“之”放在否定的倒装句中,明显的“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于是D项也不对。

ACD三项都不对,那就只有B项是对的。

从这一点来看,就算文章没有看懂,我们只要通过各个句子的结构,同样也能把这道题搞定。

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答案:

9.C

解析:

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文章的细节。

对于细节题其实就是要找出选项中与文章本意相出入的地方。

我们发现,这篇文章通篇是对比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的,而这道题的C项却出现了“后人难以读懂诸葛亮的内心”这一论断,在定位到最后一段李靖的句子,发现李靖其实是“述孔明兵制之妙”,这又怎么可能是“难以读懂诸葛亮的内心”呢?

显然前后矛盾。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

   (3)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解析:

默写,不是很难,两篇出自新课程,关键是一字不差。

注意“罟”字与“洿”字的写法。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

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

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

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

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又是使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作为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向功能。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答案:

13.B

解析:

本题在四个事例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三个不一样的,只要结合文章的段落结构就能很快得出:

一个是志愿精神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一个是对于个人发展层面的影响,于是这样就很容易得出B选项。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答案:

14.D

15.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6分)

   答:

①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②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

解析:

本题是今年的新题型,要求考生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这道题其实就是一道开放的题目,考生可以畅所欲言。

那么要问人的发展,考生可以就着原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中关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两层意思来答影响即可,无非就是把原文中“有了志愿精神好的方面”的反面写出来。

所以这道题尽管是新题型,但是难度不是很大。

答:

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的“午”的含义。

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

“午”的本义是指这朵荷花是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

这两点是很容易答出来的。

 

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分)

答:

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

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而放在文章中间的段落,一定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一段文字中的“诚心……心里有了准备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的作用就是突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于是这一题的4分又可以搞定。

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6分)

答:

①形象美:

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

②精神美:

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解析:

本题考查形象分析,分析荷花的美。

考的是文章中所描绘的荷花之美以及更重要的一点:

荷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

很多考生都会答到第一点3分那就是荷花天然去雕饰的优雅气质和在风雨中的坚强身影,但是出题者还故意留下一个3分的缺口,那就是托物言志——“事物的精神美”。

所以,我们还要答上,荷花在风雨中所坚忍不拔的身影所体现出来的刚毅、坚强的精神的美。

这样才会拿到满分。

再一次看荷,与前一次不同的是不再是荷花迎接狂风暴雨而是残叶败荷所表现出来的“空虚向我袭来”,于是作者悟出了“兴衰无非就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个道理。

于是乎,这两句话所体现的思绪就很明显有一个从不解到感悟的过程。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水中的倒影 【俄】亚.索尔仁尼琴

   在水流涌动的水面,无论是远还是近的倒影全都辨认不出,即便水流清澈,即便水流上没有泡沫,——在经常涌动的水面,在永不休止的水的替换中,倒影是不真实的、不清晰的、难以理解的。

   只有当水流穿过一道又一道河抵达一片安静、开阔的海湾,或是在小河湾中驻足,或是在水波不兴的小湖中安卧,——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在镜子般的水面上看到岸边树木上的每一枚叶子,淡淡白云中的每一抹云絮和天空那丰满而又蔚蓝的深处。

此亦似君,此亦如吾。

如果说,我们百般努力,至今仍未看见、仍未观照到不朽的、清晰的真理,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还正在向某处运动,我们还正在生活?

……

今年湖南卷再一次延续了命题作文和限制文体的形式,并且依然用简洁利落的文字告诉考生应该写什么样的文章。

从题目的构成上看,今年突破了往年短语型题目,从2005年的“跑的体验”到2007年的“诗意地生活”再到2009年“踮起脚尖”,这些题目的中心词旁边都会有一个修饰性的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