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届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235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春届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永春届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永春届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永春届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永春届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春届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docx

《永春届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春届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春届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docx

永春届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

(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国史十六讲》认为:

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  )

A.促使西周强盛    B.强化宗法体制     C.导致诸侯割据    D.促成秦朝统一

2.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

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  )

A.“和而不同”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周而不比”

3.南朝人名常有寓意。

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

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

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4.“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

至明清时期,“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

”导致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市场上出现严重“粮荒”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人口的持续增加B.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C.京杭大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D.太平天国运动对农业的破坏

5.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

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

这主要反映出(  )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6.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

“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

”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7.1902年,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该学者强调(  )

A.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B.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

C.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D.北洋军阀政府主张依法修订条约

8.有文章指出,在历史上曾起过抗拒西方入侵作用的“传统的民族主义”到戊戌前后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障碍。

而当时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则起到了“打破传统民族主义障碍,使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得以重新确定”的作用。

下列符合材料中的“重要思想理论”的是(  )

A.扶清灭洋B.进化论C.中体西用D.民主和科学

9.对下表近代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节选)所示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

大工具

原料及

建筑用品

合计

消费品

原料

直接消费

资料

合计

1893

0.6

7.8

8.4

13.0

78.6

91.6

1910

1.5

16.1

17.6

17.0

65.4

82.4

1930

3.7

23.2

26.9

17.3

57.8

73.1

A.进口商品一直占据中国市场的绝对优势

B.中国没有受到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中国制造业中尤其是轻工业逐步在发展

D.外来经济压力逐步减轻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10.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国内政局混乱                                        D.工业结构不合理

11.1935年,国民政府说明币制改革原因:

“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著,因之工商凋敝,百业不兴。

”导致此次币制改革的外部原因是(  )

A.加强政治上的集权B.加强经济上的统一

C.世界经济危机冲击D.为抗战作金融准备

12.阅读下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麦粉进口

钢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13.右图是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

图中教师是洋人,西装革履;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

这表明

A.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           

B.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

C.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            

D.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翻译人才

14.在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提案并获顺利通过。

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

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15.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

“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

”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是(  )

A.为虚无主义开辟了道路B.开启了不可知论的探讨

C.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D.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16.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

“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17.“不应该得出结论,殖民扩张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

其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

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

对材料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否定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B.殖民扩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C.殖民扩张是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D.殖民扩张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

18.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下表主要表明(  )

阶段

英国

法国

德国

1500—1549

7.4

6.7

4.0

1650—1699

9.3

6.2

4.1

1750—1799

10.1

7.0

5.1

1800—1820

11.1

6.2

5.4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19.美国制宪过程中,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南方则认为奴隶人数应被列入各州人口总数。

此争论反映了南北方矛盾焦点集中于(  )

A.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B.国会席位的分配问题

C.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D.联邦权力与州权划分

20.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1.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列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

22.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

因此,可以推断美国(  )

A.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B.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

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3.《全球通史》:

“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

”材料意在说明(  )

A.多极化格局致使地方主义发展            B.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

C.冷战时期已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D.美苏两极格局被多极化格局所取代

24.“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辨,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

”此处“科学”的典型代表是(  )

A.经典力学B.蒸汽机C.量子论D.相对论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25题25分,26题12分,27/28题15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节选)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记

1866年

德国

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0年

比利时

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1875年

法国

第一座发电厂在巴黎建成

1876年

美国

贝尔发明电话机

1879年

德国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

1879年

美国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

1882年

美国

爱迪生在纽约市建成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1890年

美国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2180万美元的产品

1902年

美国

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1907年

德国

23.3万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

材料二与世界有电的历史几乎同步,1879年中国上海公共租界点亮了第一盏电灯,随后1882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公用电业公司一上海电气公司。

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北京,以及东北等租界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

同年,华裔商人成立广州电灯公司,开始了民族资本创办电力的历史。

1904年比利时商人与北洋军阀政府在天津签约成立了电车、电灯公司,并于1906年开始了中国交流电的历史。

到19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才有2.7万kw,有电的地方仅是上海、广州、北京、香港等中心城市和租界内,中国电力工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幼芽状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电力工业诞生的意义。

美国、德国在电力工业中的成就折射出两国在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