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1921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下面我们来学学这首古诗里的生字。

(4)指导生字书写“诗”、“寺”(“寺”,由两个熟字“土”和“寸”组成。

“土”要扁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两个“横”,起笔低,收笔高,都向右上方倾斜,第2个“横”贯穿左右,是这个字的3个横中最长的笔画,决定整个字的宽窄。

“寸”的“竖钩”在竖中线。

)描红,临写一个字。

下面我们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尺、辰”两个生字,字形相似,学生比较他们的共同点:

都有舒展的捺和撇。

描红,独立写一个

(5)那么把生字放到古诗中你还认不认得?

二、揭示课题,读通古诗

1.指名读古诗。

(1——2人)

2.那么你知道《夜宿山寺》中的“夜”和“宿”是什么意思吗?

”(晚上、住)

3.现在让我们跟随着诗仙李白一块到山上去游览一翻吧!

三、理解字词、句

1.自己读古诗,提问:

朗读这首诗,你对这座山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

山寺的高大。

(板书:

高)请你小声读读古诗,你从哪句话看出山寺高?

(1)生:

从“高”“百尺”能看出来高?

师:

那你知道“危楼”是什么意思吗?

在古代危就是高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想像一下,李白所在的山寺高高的,可能都想不到的高,那你读出这样的感觉和语气。

(3)你要是上了这么高的楼,会是什么感受?

——那你再读读还可以这样读:

危楼//高/百尺

(4)李白想到了什么?

手可摘星辰问:

你知道星辰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星辰就是星星的总称。

咱们也来摘摘。

伸出手来,使劲摘,有没有?

没有。

但是,站在这楼上,仿佛伸出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这山寺真是高呀。

同学们,现在,站在这么高的山寺上摘星星,你的心里肯定是非常非常的(高兴)。

谁来读一读?

还可以这样读:

手可//摘/星辰(5)大家读的很好,继续加油。

(6)望着天上的星星,李白又想到了什么?

不敢高声语你知道“语”是什么意思吗?

这句话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不敢大声说话)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那“恐”是什么意思?

(害怕)这句话的意思是?

(害怕惊动天上的人)“天上人”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神仙)我们都快跟神仙成了邻居了,你们说这山高不高呀?

真是好极了。

想想,夜已经很深很深,天上的神仙都睡着了,那么,我们该怎么读才不把他们吵醒呢?

(小声读)(7)同学们,天上真的有神仙吗?

(没有)可以摘星星吗?

这是诗人的大胆想象。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学生回答:

因为这座楼太高了,太高了。

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美妙的诗句呀2.再读这两句,想想还可以怎样读?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3.再读古诗,有感情的朗读。

(自己读,找人读)

四、背诵古诗

(1)填诗背诵夜宿山寺()()高百尺,手可()()()。

()()高声语,()()天上人。

(2)指名背诵

《敕勒歌》

一、作者、作品简介敕勒歌的作者斛律金,生于公元488年,他创作的作品,为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元明以来编辑的古诗选中大都有收录。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它“语之奇壮如此,盖率道事实而已。

”说明它源于生活,朴实自然。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赞美它: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二、预习自测1.生字

敕勒chì

穹qió

nɡ庐见xià

n牛羊天似sì

笼盖lǒnɡ2.一词多义

敕勒川(平川、平原)3.词语敕勒川:

敕勒族居住的平川。

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阴山:

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穹庐: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苍苍:

青色。

茫茫:

辽阔,深远。

见:

同“现”,呈现。

三、探究

(一)质疑探究课文讲解

1.文章主旨

这首敕勒歌风格奔放、雄健朴质,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大西北独特的壮丽景色。

敕勒歌把古原野敕勒川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

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2.重点语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

这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

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

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

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

那是未被农业社会文明所驯服、所软化的充满原始活力的人性。

3.文章思路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4.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四、当堂训练

1.生字

敕勒chì

笼盖lǒnɡ2.一词多义敕勒川(平川、平原)

5.课后作业

 

6、教学反思

19雾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10个二会字;

正确书写5个四会字;

积累9个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尝试读出雾说话时淘气,天真的语气。

3.通过学习课文,对“雾”这一自然现象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根据句式说话2.仿照课文,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3.“无论„还是„,都”的句型

4.理解“甚至„甚至”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文(通过猜谜导入新课)1.猜谜:

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

(打一自然现象)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题:

雾二、介绍关于雾的小知识——了解雾的产生(有超链接视频关于雾的形成)三、全班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有雾的天气会怎么样?

四、读词语、通过例句理解词义。

五、多音字辨析。

1、全班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雾把什么藏起来了?

二、按小节分析课文1.课件出示第一小节:

指出淘气的近义词(顽皮、调皮)提问:

第一小节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为什么说雾是淘气的孩子?

2.课件出示第二小节:

找一找动词。

用直线划出雾说的话。

淘气的雾把_______藏了起来,于是,________________。

句型练习:

无论…还是…,都…

3.课件出示第三小节:

解释“连同”用直线划出雾说的话。

来,于是,________________。

4.课件出示第四小节:

用直线划出雾说的话。

淘气的雾又把_______藏了起来,于是,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要用两个甚至”;

理解“甚至„甚至”;

出示“甚至„甚至”例句5.朗读第5-6小节:

雾真是太淘气了,它居然把那么多的东西都藏了起来。

假如它把自己藏起来又会怎样呢?

3、布置作业

4、板书设计

5、教学反思

20雪孩子

第一课时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关系。

1、导入

1.谜语激趣导入: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

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

2.看图说话,初步感知课文

3.出示前4幅图片,要求:

仔细看图,想想,说说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指名说说。

4.小白兔睡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自由想象、带着问题,边看图边听老师讲故事。

5.你能给这个故事加个题目吗?

再看看编书的叔叔阿姨给这个故事取了个什么名字。

6.板书

二、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看着图再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1.注意读准生字词尤其是:

让、往、烧、知2.会读:

"

累、息、柴、救、却"

以及多音字"

着(zhao)"

四、读读议议

1.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到哪里去了呢?

(1)指名读读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第八段(读出赞美、喜爱之情)(3)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

(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雪化成水,水蒸发后形成云这一常识。

适当扩展:

衣服晒后干了,地面上水不见了都是水分蒸发的结果。

)3.读读课文想一想:

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继续看课件:

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五、朗读指导:

1.你喜欢雪孩子吗?

你想对雪孩子说什么?

2.把你的这种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六、续编故事

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再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词语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议论:

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

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

还会回来吗?

(让学生看课件,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