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1391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②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②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⑥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阶级关系的变动。

①地主阶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一部分地主转化为资本家。

②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向贫农或雇农转化。

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③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5、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中法战争期间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法舰。

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史纲复习最要的还是历史的脉络,考生在背诵的时候可以分时期结合来看。

一定要记住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要结合做题。

  6、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7、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是,都是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的。

其原因有:

社会制度的****是根本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8、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1年,他组织翻译《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

②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③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9、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②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2)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定都南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①《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②《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4)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1856年9月,发生了自相残杀的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64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⑤太平天国起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局限性和教训。

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最终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现象的滋长;

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②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10、洋务事业的兴办

  时间: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目的: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内容:

①兴办近代企业②建立新式海陆军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提示: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1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洋务派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②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12、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百日维新。

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

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③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维新派的局限性: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14、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6、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2)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

(3)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

  17、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