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典型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4306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教下乡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送教下乡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送教下乡典型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教下乡典型事迹材料.docx

《送教下乡典型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教下乡典型事迹材料.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教下乡典型事迹材料.docx

  

送教上门典型事迹材料

郝立江,男,28岁,中共党员,2014年9月开始在安塞区镰刀湾镇小学从事教育工作,该同事工作积极认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同事和睦相处,对学生高度负责,从教三年以来深受学生的爱戴。

曾经让人动容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13岁的“小老师”魏敏芝把一个个辍学的孩子拉回学校的故事。

在延安市安塞区,就有一个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安塞区镰刀湾中心小学郝立江老师就把课堂开进一个重度残疾孩子的家里,为重度残疾的孩子开设了一个家庭课堂,确保他们的受教权。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行业精准扶贫工作,2017年11月,安塞区组织全区2000余名教师,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

郝立江老师的送教对象是个四肢残疾,走路颠簸,双手不直的小男孩霍凯成,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自理能力差,语言表达不清楚,脾气暴躁,好动。

“第一次去上课,小家伙很兴奋,拿着我们送给他的学习用具和玩具,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拉着我们口齿不清地介绍他的名字。

”郝立江老师回忆当时的情景,用了“心疼”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心疼于这类特殊的孩子极度缺少外来的关心,心疼于他们渴望被关注的眼神。

  针对孩子的多动、精细运动笨拙、语言发育延迟的问题,“送教上门”第一课的授课内容是“有趣的汉字”。

授课前,郝立江老师已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画好了田字格和四线三格。

郝立江老师以谜语导入汉字“天”,孩子能够充满好奇心的进行猜测,猜不对时很感兴趣的看着老师的动作,老师发现他很聪明,稍微一提点,他立马就能说出。

郝老师又接着教了他与天相对应的“地”以及组成世界的“人”,孩子能够很专注的听老师讲,并自己在本子上练习。

因为他的手的问题,他只能用左手很不方便的在那里按照老师的要求书写。

看到这样的情况,郝立江老师手把手地教他,握住他的手一笔一划的教他。

在教孩子组词时,跟他说话,他却望着别处,叫着他的妈妈,集中不了注意力。

一遍又一遍地教,郝立江老师的耐心让一旁的妈妈感动不已。

虽然一节课下来,霍凯成还看不出有什么进步,但郝立江老师却很有信心。

“对于这样的孩子就要‘文火慢炖’,急不来。

老师每次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孩子更多的时间是与家长在一起。

所以,如果教给家长一些帮助孩子康复的方法和技巧,多注重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郝立江老师说,霍凯成家住在化子坪,每次送教往返都要四五十公里,所以每次家庭课堂的开课机会都十分宝贵。

不打无准备之仗,以后送教前,会根据具体实情,精心备课,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一些预案。

使每一次的送教做好胸中有数。

“ 一节课下来他口齿不清的表达的话很少,临行前,他却对老师的名字念念不忘,他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听清楚了三句话“郝老师,你好”“郝老师,希望您下次再来”“郝老师再见”。

我能感受到他不愿离别的心情,这样的语言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孩子对我的这份信任太珍贵了。

 郝立江老师说:

“每个残疾儿童的家庭都是不幸的,不能就读的残疾儿童家庭更是不幸的。

这些不能就读的孩子的残障程度往往达到中重度,就连天天和残障孩子打交道的特教老师,往往都会因为他们的生存状态而心中一惊。

他们有的不说话,完全自闭;有的很狂躁,打人骂人;还有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被家人嫌弃,但他愿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进残障儿童的家庭,将知识送给他们,让孩子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