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侯氏制碱法的诞生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29812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8章侯氏制碱法的诞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08章侯氏制碱法的诞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08章侯氏制碱法的诞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08章侯氏制碱法的诞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08章侯氏制碱法的诞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8章侯氏制碱法的诞生Word文件下载.docx

《第08章侯氏制碱法的诞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8章侯氏制碱法的诞生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08章侯氏制碱法的诞生Word文件下载.docx

范旭东少年时代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以及此后一生的事业有很大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范静生为了逃避清政府的缉捕,便携其弟范旭东于1901年东渡日本。

范静生抵日后,便与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华兴会”取得联系,继续投入反清斗争,而范旭东则入清华学校补习日语,第二年转入歌山中学,1904年升入冈山高等学堂。

范旭东目睹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繁荣而更加愤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为了表达他的报国之志,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范锐。

中学毕业时,他打算读医,对同学说:

“中国人要站起来,首先要有一副钢筋铁骨的身躯!

”但听到一位维新志士说:

“即使是钢筋铁骨的身躯,何以抵挡得住洋枪洋炮的进攻呢?

再高明的医生也治不好中国人的大‘烟病’。

”这使他深受启发,毅然放弃了学医的打算,决定改学军工。

大学预科结业前夕,他将自己的抱负向酒井佐保校长透露,不料遭到酒井佐保的讥讽:

“待君学成,国土疆无,中国早亡唉!

”他愤懑至极,在他的照片上写下誓言:

“我愿从今以后,寡言力行撮像立誓之证……男儿男儿勿忘之。

”他又一次放弃了从军报国的志愿,最后选择了科学与实业救国的道路。

1909年,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理论化学系。

1911年学成回国,踏上了以科学和实业振兴中华的征程。

范旭东回国后,曾在财政部制币厂短期任职。

1912年他作为我国官方代表被派赴欧洲考察盐务。

他看到德、奥、意各国盐业发达,提盐工艺先进,产品质量优良。

比较我国的食盐,均系土法熬制,大都夹杂泥沙,色黄味涩。

因此,外商的瓶装精盐充斥着我国各通商口岸,且倍受欢迎。

范旭东深感改良“国盐”迫在眉睫。

不久,便辞去了财政部之职,于1914年冬来到渤海之滨的天津塘沽,与景本白、李烛尘等创办了我国近代工业史上第一座食盐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决心改良国盐抵制洋盐倾销。

他亲任公司经理兼技师,用钢板锅做蒸发器,用瓦缸做化盐桶,采用溶盐、蒸发、冷却、再结晶等工序终于制出了纯度高、色泽好的精盐,以后又经改进,产量逐年提高,质量稳步上升。

天津塘沽永利碱厂

1920年范旭东与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我国第一座制碱企业——永利碱厂(天津碱厂前身)。

他们克服了技术、设备、资金、经营等一系列困难,历时9年,终于攻破了由少数西方国家垄断和严密封锁的“苏尔味法”制碱技术,成功地生产出质量合格的“红三角”牌纯碱,并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1929年,日产100吨。

1931年,最高日产达180吨,产品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和日本三菱公司同类产品相抗衡。

这一巨大成就标志着我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崛起,从而结束了帝国主义者以一盎司黄金一磅碱的不等价交换来掠夺中国人民血汗的历史。

与此同时,也带动了与纯碱有关的玻璃、纺织、印染、食品、造纸、制革、酿造、医药等民族工业的兴起。

30年代初,欧美各国及日本的硫酸铵大量涌入我国市场。

范旭东面对这一状况,心急如焚。

他认为需要急起直追,迎头赶上了。

1934年,由他担任总经理,侯德榜任总工程师,创建我国民族化工史上第一座合成氨氮肥企业——南京永利宁厂(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氮肥厂前身)。

经过2年奋战,一座以硫酸铵为主要产品、以硝酸、硝铵、硫酸为辅助产品的远东第一流的大型现代化联合企业,终于在扬子江畔卸甲甸矗立起来,并一次试机成功。

范旭东无限喜悦地说:

“中国基本化工两翼——酸与碱已经成长,听凭中国化工翱翔,再也不担心基本原料缺乏了。

”南京永利宁厂的创建,是中国化工向着现代化工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因此,范旭东和侯德榜是我国现代合成氨工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天津、南京等地相继沦陷。

范旭东苦心创建的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永利宁厂先后遭到破坏或沦落敌手。

1938年初,范旭东决心重起炉灶。

1941年终于在四川五通桥建成了永利川厂、在四川自贡建立了精盐厂。

他为全力支援抗战,还在川西一带兴办了许多小化肥厂、小化工厂、陶瓷厂、炼油厂、砖瓦厂、制药厂和小煤窑等,使四川不仅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化工的新基地,而且成为中国综合性民族工业的摇篮。

此外,范旭东曾于1924年在山东青岛创办过永裕盐业公司。

同年,在连云港创建新浦精盐厂。

1922年他还在天津创办了第一个综合性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工研究社。

毛泽东曾高度称赞范旭东是“我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范旭东十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

他认为“一切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这是他事业成功的经验总结。

他在与侯德榜合作的过程中,俩人也结成了生死之交。

侯德榜对范旭东十分钦佩,称范旭东是“值得帮助的人”。

范旭东也对侯德榜十分信任和器重,他曾说过:

“我是总经理,侯先生是永利的技术台柱。

如果要我这个总经理下台倒是可以,而侯先生离开永利则万万办不到。

”1941年初,当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转入工业试验成功之后,范旭东无比喜悦和兴奋。

在1941年3月15日的厂务会议上,范旭东正式提议将这一新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并起草贺信遥寄当时在美国的侯德榜表示祝贺。

范旭东常说:

“一个工厂不但要出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出经验,出人才。

”1949年,周恩来同志驱车前往北京的永利办事处,看望刚从国外归来的侯德榜时,曾高度赞扬范旭东培养人才的业绩,并形象地称永利是“人才篓子”。

而范旭东正是这只“人才篓子”的编织人。

范旭东还是学会工作的热心人。

他是中国化学会等学术团体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1942年和1945年,他先后任中国化学会副会长和理事长。

1928年,他曾捐款创立《海王》杂志社,定期出版和发行《海王》旬刊,使其成为我国最早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化工学术刊物之一。

范旭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化工实业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南京陷落前夕,他曾与侯德榜等作出决议,命令永利宁厂全体职工全力以赴,将全部合成氨用来生产硝铵,以支持金陵兵工厂的军火生产。

1937年底,范旭东去香港,日本帝国主义者想迫使他为其侵华行径效劳,范旭东大义凛然,愤然高呼: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宁举丧,不受奠仪”,表现了一个炎黄子孙的崇高民族气节。

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举国欢庆,范旭东满怀胜利的喜悦,从美国筹借到1600万美元贷款,风尘仆仆回到祖国。

他响亮地提出“以新的作风,新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时代,为国家求建设,求进步”口号。

然而,正当他满怀信心去实现他要在全国建设十大化工联合企业的宏图时,国民党当局却以“未经批准”为由,不予担保,泼了一瓢冷水。

范旭东气愤成疾,于1945年10月4日在重庆沙洲坝寓所病故,终年62岁。

毛泽东敬送的挽联悬挂在范旭东的遗像对面,上面写着八个大字:

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周恩来和王若飞同志合送的挽联上写道:

奋斗垂卅载,独创永利久大,遗憾渤海留残业

和平正开始,方期协力建设,深痛中国失先生

吴蕴初

原名葆元。

1891年9月29日生于上海市嘉定县,1953年10月15日卒于上海。

1911年毕业于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业。

曾任汉阳铁厂化验师、汉阳兵工厂制炸药课课长、燮昌火柴厂工程师兼厂长、上海炽昌新牛皮胶厂厂长等职。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之中。

吴蕴初看到“味之素”的广告牌遍布大街小巷,意识到这种日常消费品有广大市场,如果自己能制造,不仅可以取代日货,而且很有发展前途。

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翻查资料,在家中一个小小的亭子间里,与夫人戴仪女士用瓶瓶罐罐加酒精灯着手试验。

经过1年多的日夜辛劳,终于获得了一撮色泽洁白、味道鲜美的结晶体,即是后来的味精。

1923年,一个小小的弄堂工厂在上海出现。

这个小厂酸雾弥漫,很不受街道邻里的欢迎,但由于是中国货,产品质量上乘,很快为上海用户所接受,取代了日本的“味之素”。

这个小厂不久就在上海近郊择地建厂,成为闻名全国和东南亚的天厨味精厂,也为吴蕴初发展化工事业奠定了基础。

三酸、两碱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

其中盐酸更是制造味精的主要原料之一,一直由日本进口。

吴蕴初从盐酸着手,1929年创办了用电解食盐生产盐酸、烧碱和漂白粉的天原电化厂。

虽然规模不大,但吴蕴初却是我国氯碱工业的首创者。

电解食盐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氯气和氢气,除用于制盐酸及漂白粉外,还有部分氢气排放到空气中。

吴蕴初想利用排空的氢气去合成氨,由合成氨再制硝酸。

他认为如果硝酸厂能建立,那么中国的三酸就齐全了。

当时上海已有开成硫酸厂,而且硫酸工业与电解食盐在生产上并无连贯性。

1934年他筹设上海天利淡气厂,生产合成氨及硝酸,全部工程于1936年完成。

至此,吴蕴初发展化工原料生产的愿望已初步实现。

吴蕴初不是留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家庭负担沉重,只能在有微薄津贴可拿的上海兵工学堂读书。

他成绩优异,得到教化学的德国老师的器重,悉心培养。

那时化学工业在我国尚处于萌芽状态,图书资料非常缺乏,吴蕴初就将其收入之大部分购买国外有关化工的书刊,以吸收国外的技术和经验。

味精的试制成功,就是他钻研了许多国外文献资料的成果。

在创办天原电化厂时,吴蕴初以廉价购进了一家法国人在越南办的濒临破产的氯碱厂,把它搬到上海,并聘请了一位法国技师,希望他能指导生产技术。

不料此人技术平庸,不得不由吴蕴初亲自带领中国技术人员一道安装,并逐步改善设备,引进新的技术,从而把一个旧厂改造成为先进工厂。

天利淡气厂是花了9万美元向美国杜邦公司化学厂购买他们用过的中型试验设备而建成的。

那时国内对高压工艺缺乏知识,故聘请了杜邦一位工程师,由他带领两名技工来中国负责装机调试,订立了2年聘用合同。

在他们的指导下,经过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顺利地完成了工厂的建设。

工厂开工后,吴蕴初即向法国购买硝酸厂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他亲自前往法国学习生产技术,回国后自己动手与厂内员工一起装机开工,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用合成法制造高纯硝酸的工厂。

八年抗战,吴蕴初在重庆和宜宾,先后建成了天原渝厂和天原叙厂。

抗战胜利后,吴蕴初返回上海,为复厂而奔走。

第05章、中国化学会的成立与发展

作为科学团体的学会组织,是社会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始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随着大工业时期的到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术团体相继产生,并不断发展。

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法国(1857年)、德国(1868年)、美国(1876年)、日本(1878年)先后建立了化学会,为繁荣和发展化学学科与化学工业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化学界的先驱们,为创建自己的学术团体,历尽艰辛,在1932年8月正式创建了中国化学会。

在建会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学会经历了艰难、动荡的岁月,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

化学会的历届领导人,以及化学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会员们,为了学会的发展和壮大,满怀热情,克服了许多困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2年成立中国化学会

由中国学者组织的化学团体,最早的是1907年12月25日在法国巴黎成立的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它是由当时在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的20多位留学生李景镐、陈传瑚、俞同奎、吴匡时等筹建的。

该会曾于1908年编印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题为《中国化学会欧洲支部戊申年报告》,由该会书记俞同奎草拟,刊载了学会缘起、年会纪事、工作报告、化学物质命名及纪念照片2幅。

据载,在1907年夏,李景镐首先发起组织化学团体,许多留欧学生表示赞同。

后来陈传瑚考虑到当时中国的情况,认为若在国内成立总会需较长时间,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