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920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doc(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葛红林

(2011年3月30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我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起步之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扎实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全面落实“扩大开放年”各项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部署。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4255.4亿元,扣除灾后重建同比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7.6亿元,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5元,分别增长11.7%、15.1%。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受到国家充分肯定。

公共文明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分别列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三名和第一名。

一、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三次产业加快发展。

工业快速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0.1亿元,增长23.6%,新增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完成工业投资130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684亿元。

一汽丰田、神钢挖掘机等182个项目竣工投产;彭州石化、一汽大众二期等143个项目加快建设;富士康、重汽王牌等95个项目开工建设。

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00亿元。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成都经开区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民营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增长25.2%。

服务业持续提升。

服务业增加值2785.3亿元,增长11.8%。

仁恒置地、兰桂坊特色街区等16个重大商贸项目竣工投用,成都国际商贸城、成都国际金融中心等121个重大商贸项目加快建设。

新增澳新银行、联泰大都会等7家中外资金融机构,新增A股上市公司5家,成功获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首家本地保险公司锦泰财保获批成立,成都银行新增重庆、资阳和眉山3家分行。

新增国家3A、4A级旅游景区10个,接待国内外游客681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3.9亿元,分别增长22.3%、20.5%。

成功举办“西博会”等会展节庆活动382个,参会参节8100万人次,会展业直接收入32.4亿元。

成都·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成为中西部第一个全国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指数,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

农业优化发展。

农业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4.1%。

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5个,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33个、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30个。

新增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161个,新增国家和省级农产品名牌44个。

基本建成彭州濛阳农产品批发市场等33个农业物流基地,新增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49个。

新增节水灌面26万亩,新解决农村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林业总产值268.9亿元。

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完成技改投资1000亿元,技术创新投入57亿元。

强力推进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强化“一区一主业”,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等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增强,工业集中度74.7%,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强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强化重点企业环保和节能减排监管,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68户,全面退出烟花爆竹生产。

三次产业结构5.1∶44.7∶50.2。

三是战略功能区建设扎实推进。

启动编制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规划,基本完成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开发建设机制,完善市县两级统筹推进和整体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并同步建设49个县级功能区,全市功能区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大力吸引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市级功能区引进重大项目167个,完成投资795亿元。

获批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装备、高性能纤维三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

一是加快了重点领域改革步伐。

深化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改革,推行农村居民持有产权和股权进城居住就业,实施市域城乡居民自由迁徙。

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建设,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范围,成功组建成都农商银行。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试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行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组建市医院管理局。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西部首家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所。

进一步对五城区下放规划、国土、建设和城管等管理权限。

二是加快了全域成都规划编制实施。

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制定了规划建设导则,确立了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功能复合化等“九化”规划原则。

编制完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纲要和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示范线和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等规划。

修订完善市域现代交通体系规划和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并正式派驻首批乡村规划师。

完成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

三是加快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

扎实推进11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和100个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优先安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一般旧场镇改造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配套实施113个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同步推进农村新型综合社区建设,21个土地综合整治示范点建设顺利实施,1.4万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积极打造健康绿道等生态景观,绿道体系示范项目基本完工,示范线作用不断显现。

四是加快了农村“四大基础工程”推进。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建立集体公益林生态保护资金制度,核实发放耕保基金19.6亿元。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深入开展,市级财政下拨专项资金4.3亿元,实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34002个。

土地综合整治稳步实施,初步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制度,实施土地整理项目95个,新增耕地7.8万亩,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20个,涉及建设用地整理面积6.3万亩。

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加快完善,村民议事会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荣获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奖。

三、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是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全市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28.9亿元。

城乡住房重建全面完工,分别累计完成4.3万套和13.7万套,灾后重建集中居住点建成749个。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重建基本完成,169所中小学校和239个卫生重建项目投入使用,电力、通讯、交通等重建项目全面竣工,全省首个灾后重建重大项目成灌快铁建成运营,二王庙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全面完成。

“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文明活动深入开展,建成农村新型社区180个。

完成生态修复50万亩,灾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是灾区经济振兴发展。

工业重建项目累计开工403个,竣工率98.5%,完成投资116.8亿元。

旅游重建项目累计开工18个,完成投资20.4亿元,商贸服务和粮食流通重建项目累计开工906个,完工率98.4%。

农业重建项目累计开工16个,完成投资53.5亿元。

对口援建项目累计开工380个,完工376个,都江堰“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闽彭产业园”等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具有灾区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和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

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等重灾市县三次产业全面恢复并远超震前水平。

三是有效应对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8月中旬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市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及时协调组织救援力量,全力解救被困人员,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8.4万人。

灾区干部群众充分运用抗击特大地震灾害成功经验,层层落实防范监测,及时进行应急避险,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有关部门快速响应,千方百计恢复交通、电力、通信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水情、气象监测和地质灾害排查,灾区生产生活得到及时恢复。

四、对外开放合作显著进步

一是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位居中西部城市之首,实现64.1亿美元,增长43.2%;实际到位内资1932.3亿元,增长33.5%。

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商界领袖成都论坛、中央企业—成都合作发展论坛、跨国公司成都行等投资促进活动,新签约重大项目374个,成功引进德州仪器、戴尔、联想、SK集团、富士康、仁宝、纬创等世界知名企业,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上取得重大突破。

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89家。

被《福布斯》评为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排行榜第一名。

二是对外合作交流成效明显。

全年进出口总额位居中西部城市之首,实现246.6亿美元,增长38.6%。

新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22个,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6.8亿美元,增长19.7%。

成功举办中美市长峰会、“成都·以色列周”、“世博会成都日”、“全球招募熊猫守护使”、成都大熊猫赠澳门等重大国际交流活动。

新增英国谢菲尔德市为友好城市,与澳大利亚珀斯市等5座城市结为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国际友好城市增至13个,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28个,荣获“中国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奖”和“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

三是区域合作拓展深化。

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实施,成资、成眉、成阿等合作工业园区进展顺利,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9亿元。

成简快速通道、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等交通共建项目加快建设,“两湖一山”等旅游合作项目有序推进,成眉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顺利实施,成都、资阳和眉山实现区域通信并网共用长途区号。

成都与重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合作加强,成都和广州异地就医结算顺利实施。

五、城乡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

一是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加快建设。

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地位基本形成,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投入使用,新增成都至班加罗尔、马尔代夫直飞客运航线,机场新货站建成使用,新航站楼建设进展顺利。

率先与铁道部合资组建成都轨道交通公司,全面加快市域轨道交通建设。

成昆铁路货运外绕线、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运营,成绵乐城际、成都东客站、成蒲快铁、成灌快铁彭州支线等重大铁路项目加快实施,成兰铁路、成贵铁路、成渝客专、成西客专、成雅铁路、火车北站扩能改造和铁路“一所三段”顺利启动,成金快铁进入前期工作;地铁1号线顺利投运,地铁2号线加快建设;第二绕城、成德绵、成自泸、成安渝、成德南等5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邛名高速建成投运。

通信枢纽建设全面加快,成都电信1G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顺利开通,“无线成都”综合应用平台、万国数据存储与容灾系统等项目建成投用,成都超级计算中心二期、物联网示范应用等工程加快推进,成都互联网同城直联试验网运行良好,3G网络基本覆盖全域成都。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中心城区“两轴四片”新开工重大项目19个,完成投资220亿元,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城中村改造分别完成投资10.2亿元和32亿元。

成灌快速路、成德大道、川陕路改造、三环路龙潭立交桥、天府大道下穿隧道等工程顺利竣工,中心城区打通断头路7条、建成投用人行天桥42座,一环路西门车站等3座上跨立交桥开工建设,成郫灌干道等市域快速通道加快建设。

重点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亿元,一般场镇改造完成投资30亿元,黄龙溪、平乐、街子等古镇建设成效明显。

新居工程安置房和新型社区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