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精选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根本原因:
英国为打了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3)鸦片战争过程:
1840年英国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开始;
1842.8《南京条约》签订结束。
3、战争结果:
(1)中国战败,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④协商关税。
(2)两个附件(1843年):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英国从中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租地造屋、永久居住等特权;
4、影响和危害:
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5、清政府战败原因及教训
①英国强大。
②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2)教训:
落后要挨打,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好学习,振兴中华”
备注:
插图P4林则徐画像P6虎门销烟P7英国入侵路线图P8《南京条约》的签订场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
英法等国为了扩大侵华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借口:
英、法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1856年10月英国炮轰广州,战争开始。
4、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外逃。
5、先后与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共侵占150多万平方公里。
沙俄通过《瑷珲条约》等割占中国领土最多。
插图P11圆明园铜牛头P13圆明园遗址P15沙俄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①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出鸦片,白银大量外流。
②为了支付庞大的战费和赔款,清政府不断加重赋税,搜刮人民。
③自然灾害不断。
2.起义过程:
(1)19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宣布起义,建国号为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称天王。
(2)在永安,封诸王,定制度,整军纪,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
①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②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获得土地的愿望。
绝对平均分配土地,这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群众投入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有积极一样的作用。
但根本无法实施。
(4)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
(5)1856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4.太平天国的失败
1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为争夺权力发生的内部斗争。
后果:
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②太平天国后期的青年将领:
陈玉成、李秀成。
4、李秀成带领太平军分别在江苏青浦、浙江慈溪、金坛大败洋枪队,并击伤华尔和戈登。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6、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鼓舞了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它的经验教训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插图P17洪秀全像P18天王玉玺和印文、《天朝田亩制度》书影P19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
第4课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
1.原因(背景):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
2.目的: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强兵富国,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代表人物:
中央:
奕。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洋务运动:
1.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
(1)、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创办新式民用企业
(2)、兴办新式学堂(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3)、创建新式陆军和海军(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举例说明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事迹:
前期,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4.
(1)性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作用和影响(评价):
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局限),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积极意义)。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插图P23洋务派代表人物P24江南制造总局炮厂P26北洋海军公所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黄海战役: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迎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牺牲,中日双方互有损伤。
2、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
1895年,李鸿章和伊腾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
(2)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2亿两;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开设工厂。
(3)影响:
使中国丧失大片的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插图P29邓世昌、致远舰冲向敌舰P30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P31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第6课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1.背景和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2.过程: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意义:
公车上书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背景: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化。
2.变法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史称“戊戌变法”。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又称作“百日维新”。
3.变法诏书内容:
(1)政治方面:
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2)经济方面:
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
(3)文化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4)军事方面:
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等。
4.戊戌政变:
(1)原因:
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经过: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
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失败。
5.戊戌变法的意义: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插图P33维新派代表人物P34《公车上书书影》、维新派创办的报刊
P35光绪帝P36谭嗣同
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1900—1901年)
1、八国联军侵华:
(1)目的: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2)八国联军的组成: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由西摩尔带领。
(3)过程:
大沽登陆——廊坊、杨村车站义和团和清军阻击,围歼从天津向北京进犯的侵略军。
清军将领张德成最后壮烈牺牲——天津陷落——攻入北京——劫掠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西逃。
(3)《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
1901年,中国与11个国家签订。
(2)内容: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共9.8亿多两;
②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④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3)危害:
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极大地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更强化了列强对清廷地控制,严重损害中国主权;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插图P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P40八国联军长驱直入紫禁城
P41《辛丑条约》的签订仪式(前右一为奕劻、右二为李鸿章)
第8课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夏威夷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1905年在孙中山的推动下,各革命团体于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机关刊物:
《民报》(5)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6)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武昌起义:
1.经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的革命士兵,在革命党人领导下发动起义,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完全被革命党人控制,史称“辛亥革命”。
2.影响:
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民国年份的换算要用1911年来加或减)。
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
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意义: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大大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简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夏威夷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1905年在孙中山的推动下,各革命团体于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3.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领导辛亥革命。
5.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6.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