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856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

《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

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是一种高级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涵义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的是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实质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融合,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巩义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增加有效需求,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本纲要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进行编制。

      纲要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

确立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体系等。

规划期为:

近期(2005-2008年),中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本纲要是推进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与条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实现现代化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为此,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

      巩义市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连续十四年位居河南省县(市)首位。

河南省把巩义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个试点之一,要求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

从我市的发展来看,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是拉大城市框架,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需要。

随着我市国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只有尽快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自然融合。

二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巩义丘陵多、耕地少,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4.1%,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着眼于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堡垒,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工业县市,我市农业GDP占总量不足3%,工业、旅游业、服务业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区域资源加速整合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我市的必然选择。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巩义的需要。

推进城乡一体化,既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又是增强农村人口素质、增进农村文明程度的过程。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文明逐步融合,最终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县市第59位。

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1亿元,财政总收入8.2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24153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777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2.3:

76.7:

21,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6.7%。

已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基础。

      2、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

我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乡村城市化建设,近几年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先后实施了“撤乡建镇”、“镇镇合并”、“迁村并点”、“撤镇建办”,确定了“一城二区四组团三个副中心”的城市发展布局,为在更大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奠定了基础条件。

特别是近两年,通过实施“三个集中”,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3、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004年市区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0万人。

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并不断向农村延伸,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全市现有乡道63条597公里、村道367公里,2005年可实现村村通油路,已实现村村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占行政村总数的88.4%,城市公交已部分通达市区邻镇,城乡公交一体化有了良好开端。

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不断完善。

我市农民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已基本摆脱了以农为主的发展模式。

2004年底,全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占全部乡村从业人员的57.4%。

特别是由于我市工业化水平高,吸纳了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大部分来自工资性收入,而在本地打工得到的收入又占到工资性收入的80%。

这种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就业和收入一体化。

      5、农村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我市利用国债资金对农村中小学危房和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统一拨付。

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对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力度。

2004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占农民总人数的81.8%,发放农村特困户救助金654万元,有15021人得到救助。

农村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无疑将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综上所述,我市已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条件,但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个别部门和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高度认知;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在收入、生活、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城镇化建设水平较低,质量不高,与先进地区相差甚远;中心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吸纳劳动就业容量有限;农村居民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人为本,创新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经济繁荣、文明和谐、人民富裕的魅力巩义。

      

(二)发展目标

      根据我市当前实际,推进城乡一体化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奠定基础阶段(2005年——2008年)。

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奠定政策、经济等方面的基础,并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经济、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一体化等方面重点推进。

2008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

其中:

中心城近郊各街道办事处城镇化水平达到75%左右,四组团三个副中心及米河、小关等经济发达镇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

      第二阶段:

快速推进阶段(2009年——2015年)。

利用7年时间,使各项工作都有大的进展,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其中:

中心城近郊各街道办事处城镇化水平达到100%,四组团三个副中心及米河、小关等经济发达镇城镇化水平达到80%左右。

第三阶段:

全面实现阶段(2016年——2020年)。

完成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城乡社会互通融合,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规划期内要在全市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最终实现: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体系和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体系;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形成强势工业、城郊农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完善的交通、物流、公用设施等服务网络;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平等就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农村居民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广电、服务设施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基本达到同等享受水平;城乡生态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三)总体要求

      ――一体规划,有序推进。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

树立系统观念,立足现状,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充分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全面发展。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

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加速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开发资源,筹集资金,加快建设,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

      ――城乡联动,协调发展。

按照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发挥中心城的集聚、辐射功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

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典型示范,辐射带动。

以拉大城市框架为契机,加快城郊各街道办的城市化步伐,使其迅速融入中心城市。

集中力量,在四组团三个副中心及米河、小关等经济发达镇重点突破,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示范亮点。

以点带面,发挥先进区块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抓住关键,分步实施。

统揽全局,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与产业布局,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好准备。

以人为本,紧抓“社会保障”这一重要环节。

加大投入,完善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劳动就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的一体化水平。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为此必须把握关键,分清主次,逐步实施,扎实推进。

      

(一)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的规划与建设,强化空间一体化,切实有效地解决好镇村分布散、产业集聚度低、农业集约发展滞后的问题,努力构筑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城乡空间发展形态。

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各项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建立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

明确“一城二区四组团三个副中心”的城镇建设布局,坚持中心城、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并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空间整合,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加强空间约束,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

      坚持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中心城区,加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加快四组团三个副中心建设,加强村庄建设,整合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实现人口的集聚和基础设施的共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中心村为脉络的网络型城市框架。

2008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人口30万以上。

      

(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以提高城乡经济组织程度为核心,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加快区域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项目承载能力。

一是建立畅通、便捷、内通外联的城乡交通网络。

坚持公路建设与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相结合,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配合搞好郑州-西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

2008年,县道全部达到二级标准,主要乡道达到二级标准,其余达到三级标准,全部村道达到四级标准,自然村全部通油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