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8138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对此解读最符合史实的是

A.北方旱田耕作技术趋向成熟

B.畜力开始取代人力从事生产

C.木耙成为当时主要耕作工具

D.当时铁制农具尚未推广使用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图示信息,这一耕作技术在甘肃出现,说明北方旱田耕作技术趋向成熟,A项正确。

耕作过程中仍需人力参与,畜力开始取代人力从事生产的说法不够准确,排除B。

图示反映是木耙的使用,但不能推断木耙是主要耕作工具,排除C。

结合史实可知,公元3~4世纪,铁制农具已经推广使用,排除D。

3.据《韩非子·

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

吴子使更之。

其妻曰:

‘诺。

’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

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

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

王制》)。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

A.使用花楼机织成的B.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C.主要用于贵族使用D.被官营手工业主导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织组,而幅狭于度”、“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有严格的尺寸标准,是礼制的体现,故B项正确;

花楼机属于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纺织品主要用于贵族使用,故C项错误;

材料也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方法是正确提取处理关键信息““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纺织品有严格的尺寸标准,这是礼制的体现,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4.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

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户户皆养蚕;

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等,材料的核心意思,即体现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状况。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C项符合题意。

其余ABD三项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明末时期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

5.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主要以重量为名。

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

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D.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货币发展。

钱币币值独立于重量,方便了商贸交易,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

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使得钱币轻简化,减少了重量的限制,突破了局限,为北宋时期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

货币的发展影响主要针对商业,与土地兼并关系不大,该项描述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税收政策转向以货币为主的原因是我国古代以征收实物税为特点,由于实物税的不便转而收货币税,因此该项并不是影响,故D项错误。

6.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

唐朝时期我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说明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故B项错误;

材料中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市场和中小城市产生,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商品化,故C项正确;

材料中仅仅说明农村经济走向依存市场的方向,并未说明实现了商品化,故D项错误,故选C。

7.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

A.社会安定B.精耕细作

C.重农抑商D.科技领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很多,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比西方发达,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B项正确。

社会安定、科技领先与农业生产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D。

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而是强调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排除C。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情况,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紧扣设问要求“主要原因”,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8.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或从政这一历史现象,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且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就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出现,故D项正确,C项包含在D项之中;

AB项错误,资本过剩和腐朽的生活观念不是主要原因。

9.“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D.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解析】通过材料“1900年庚子国变”“短短三十年”判断可知,洋务运动开展了30多年,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故选A;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排除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时期,时间上不符合庚子前,排除C;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不符合“短短三十年”范畴,排除D。

10.图3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设立厂矿的趋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图3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B.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C.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减弱D.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根据图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排除。

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是图示1903年-1906年民族工业迅速的发展的原因,排除B。

C项表述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增强,排除。

清末新政奖励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符合图示信息,所以选D。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示曲线的发展趋势,图示显示1903年-1906年民族工业迅速的发展,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清末新政的影响。

11.据载,1961~1962年国营商业零售价格仅上升7%,然而在不受国家控制的集市贸易上价格却上涨了2倍多,其中粮食上涨竞达12.5倍。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国营商业发挥了稳定物价的作用B.当时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现象盛行

C.国家对经济比例调整助推物价上涨D.经济计划没有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解析】材料反映中国营商业零售的价格虽然只上涨了7%,但集市贸易上却物价飞涨,说明国营商业并没能真正稳定物价,排除A。

材料反映国营商业零售和集市贸易物价的一个对比,是对当时情况的一个真实叙述,不能说明当时普遍存在经济数据浮夸现象,排除B。

1961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调整,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题干中描述的物价飞涨现象不能体现国民经济比例的情况,排除C。

国营商品的价格上涨是计划经济的体现,上涨幅度很小;

不受国家控制的集市贸易上涨幅度却很大,而正是这些集市贸易才是当时的现实情况,由此可见计划经济下所展现出来的经济形态不足以反映整个经济情况,D项正确。

12.表1为1985—1989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情况统计表。

这一现象

年份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物价指数

11.9%

7%

8.8%

20.7%

16.3%

表1

A.表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的繁荣B.说明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

C.有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D.源于国际局势紧张引发了国内抢购潮

【解析】根据表格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的初步放开等促使了价格的不断呈上涨的趋势,故有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D项正确。

表格数据无法体现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的繁荣,排除A。

人民的购买力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故物价上涨,这说法不全面,排除B。

表格数据无法体现国际局势紧张和国内抢购潮,排除C。

本题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切入点,解决本题关键是弄清“1985-1989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情况”变化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13.表2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断出的结论是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1926

14600

3459

3764

172

922

表2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表单位:

人/天

A.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B.上海的畜力交通已被电气化交通所取代

C.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传统交通工具

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解析】依据表格交通工具的种类,可知1926年沿用下来的交通工具只有人力车,其他马车、轿子、马等均为0,C项正确。

依据表格1926年每天乘坐交通工具的次数可看出人们首选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而非汽车,说明畜力交通没有被电气化交通所取代,排除AB。

材料只是在展示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没有涉及人力车对公共交通的阻碍作用,排除D。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读历史表格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各项信息的正确解读,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