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高二语文每日一练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一高二语文每日一练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高二语文每日一练答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族类划分,而不是以地域划分。
)
3.B(错。
文中没有说江统被收在哪里。
另外,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也不对,太子是被贬到了许昌。
4.翻译
(1)(东宫原来的属臣)在路上哭泣,不顾重罪(或:
不畏重刑),反而更彰显太子的美德,不如放了他们。
(应该将主语“东宫原来的属臣”补充出来;
大辟:
大辟是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在这里直译应当是:
不畏杀头之类的重刑;
“不顾重罪”属意译。
(5分,得分点:
路次,于路次,在路上,状语后置;
辟,刑,法,罪;
乃,反而;
彰,彰显;
释,放,释放。
(2)(王子师)到任之后,就征召了孔融。
你们兖州有没有像和荀慈明孔融一样贤达的人没有?
“下车”:
到任;
“辟”:
征召;
“贵州”:
“堪”:
能够;
“应此者”,直译应当是“符合(像他们一样优秀)这个标准的人”,应,符合,适应,顺应。
附译文:
江统,字应元,是陈留国圉镇人。
江统性情沉静寡言,志向远大。
当时人们给他的评价是“高峻少言的江应元。
”与同乡蔡克一样闻名。
成年后继承他父亲江祚的爵位,被任命为山阴县令。
当时,陕西、甘肃边境不断遭到氐、羌族的侵扰,大将军孟观率军西征,亲自擒拿氐族统帅齐万年。
江统深入思考东夷、西戎、北狄和南蛮扰乱中原的现象,认为在萌芽状态时就应该杜绝,于是作《徙戎论》上奏:
“这些人都可以发令派遣,让他们回到本土,以安慰他们羁旅在外怀念故里的情思,解除我们华夏民族的小小忧患。
惠及中国,安抚四方,德泽延及永世,这才是长久之计。
”但皇帝没能采用。
不超过十年,夷狄这些蛮族侵扰中原,当时的人敬服江统的远见卓识。
他改任太子洗马。
在东宫多年,很受太子亲近礼遇。
等到太子被废除,迁徙到许昌,贾皇后暗示有关官员不要听任太子的属官追去送别。
江统和太子的属官冒着禁令到伊水,在路旁拜别,悲泣不已。
都官从事(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把江统等人都抓获交付到河南和洛阳的监狱。
交付到河南郡的,河南官员乐广把抓获的官员都遣散了,拘系在洛阳的官员还没有获释。
都官从事孙琰劝说贾谧说:
“废除并迁徙太子的原因,是认为他作恶的缘故罢了。
东宫原来的属臣冒着罪名拜别,在路上哭泣,不顾重罪,反而更彰显太子的美德,不如放了他们。
”贾谧告诉洛阳县令曹摅,因此被抓获的官员都免除牢狱之灾。
等到太子去世,改葬的时候,江统作诔文悼念,叙述悲哀之情,被世人敬重。
后来担任博士、尚书郎等官职,再后任大司马齐王司马冏参军。
司马冏骄奢荒淫,(在讨伐他的战争中)将要失败,江统恳切劝谏,文章大多没有记载。
调任廷尉正,每每遇到州郡里有疑点的案件,都从轻判断处理。
成都王司马颖请江统担任记室(掌管章表书记文檄的官职),江统对司马颖多有劝谏。
上疏评论陆云兄弟,语言很切要精到。
因为母亲病故,他去职奔丧。
服丧期满后任司徒左长史。
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长官,让江统担任别驾,把兖州的事务交付给江统,给江统的信说:
“过去王子师到豫州当官,还未到任,就征召了荀慈明;
到任之后,就征召了孔融。
”江统推荐高平的郗鉴为贤良,陈留的阮修为直言,济北的程收为方正。
当时的人认为江统有知人之能。
不久他被提升为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
永嘉四年(310)避乱逃到成皋,不久病逝。
每日一练(3)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解析:
BD(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D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
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2.(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2)用典(或对典结情)。
“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每点3分,共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3.B(①微不足道:
足,值得;
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与此句“含量”语境不合,此处宜用“微乎其微”。
②当仁不让: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根据语境“当杨扬得知中国体育代表团需要她再次复出,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带领年轻选手冲击冬奥会时,她当仁不让地回到了中国短道队的集体里”可以看出,此处用“当仁不让”来形容“杨扬主动去做自己该做的事”符合语境;
③穿靴戴帽:
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
④蔚为壮观:
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的景象,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也作“蔚为大观”。
感情色彩错。
⑤身体力行:
亲自参与实践;
使用正确。
⑥不合语境。
一见如故:
初次见面就很投缘,像老朋友一样,句中两人曾经同学)
4.B(A逻辑错误,应该是先个人再国家民族;
C错,语意重复,“妇孺”中的“孺”即“儿童”之意。
D杂糅。
“受台风‘天鸽’影响下”去掉“下”字)
5.A(这是一则类比论证。
原文以“文化发展的动力”来类推“教育进步的关键”。
题干论述:
文化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
题干把独立的学校类比为独立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发展应该跟文化的发展类似,即学校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A项表达的正是这个观点。
独立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B项排除;
具体做法如何题干没有涉及,C项排除。
D项从反面来说,不如正面表述的A项到位)
每日一练(4)
一、名篇名句默写
(1)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4)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5)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6)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C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断句,答题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根据名词、动词,或句中表停顿的词,来判断即可。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2.D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
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
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说法错误。
3.B
4.
(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却不能经受攻击倾轧,大多没有安身的地方。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
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
政绩最好,升为御史。
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
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
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
“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
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
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
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
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
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
”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
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
“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
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
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
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
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
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
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
”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
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
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
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
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
不久之后就死了。
每日一练(5)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B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B项,“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强加因果,老人避开别人的原因与出身、性格无关,他只是想在这个幽静的地方重温被人遗忘的舞步,享受这份独特的快乐。
故选B。
2.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3.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
③使故事有余味。
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二、作文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观后感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青春记忆,一代代青年的奋斗荣光。
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蓦然发觉,五四精神已经深深刻印在我们民族的精神谱系中,成为青年绽放爱国主义青春光芒的不竭源泉。
雨果曾经说过:
“青春是生命的春天。
”青春始终洋溢着一种催人奋进的激情,等着我们绽放自己的个性与光芒。
时值五四青年节,虽五四运动已与我们遥远,但是,那些不畏强权、誓死捍卫祖国的青年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