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540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doc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doc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

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

③通信容量有限;

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

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

①互调干扰;

②邻道干扰;

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

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MobilePhoneSystem)、欧洲的TACS(TotalAccessCommunication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

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

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Special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

主要的实现措施有:

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

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

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

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3G是在2G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

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

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频码互相关性能的不理想,使多址干扰、远近效应影响增大,并且对功率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等;

(3)为了克服CDMA中的多址干扰,在3G系统中,上行链路建议采用多用户检测与智能天线技术;下行链路采用发端分集、空时编码技术;

(4)为了实现与业务动态特性的匹配,3G中采用了可实现对不同速率业务(不同扩频比)间仍具有正交性能的OVSF(可变扩频比正交码)多址码;

(5)针对数据业务要求误码率低且实施性要求不高的特点,3G中对数据业务采用了性能更优良的Turbo码。

1.4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几种?

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哪种方式?

答:

①单工通信;

②双工通信(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采用该方式);

③单双工通信;

④移动中继方式。

换算:

总式:

1W=0dBW=10log1W=10log1000mW=30dBm

Pr(dBm)=10lgPr(mW) Pr(dBW)-10lgPr(W)

①10mW=10lg10(mW)=10(dBm)

②20mW=10lg20(mW)=13.01(dBm)

③1W=0(dBW)=30(dBm)

2.1说明多径衰落对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影响。

答:

①信息信号分散,信噪比低,传输语音和数据质量不佳;

②可能引入尖锐的噪声,照成传输数据大量出错;

③不同路径传来的信号互相相关,难以直接叠加。

增加接收电路单元的复杂度,从而提高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2.2若某发射机发射功率为100W,请将其换算成dBm和dBW。

如果发射机的天线增益为单位增益,载波频率为900MHz,求出在自由空间中距离天线100m处的接收功率为多少dBm?

解:

自由空间损耗

自由空间中距离天线100m处的接收功率

2.3若载波,移动台速度,求最大多普勒频移。

解:

2.4说明时延扩展、相关带宽和多普勒扩展、相关时间的基本概念。

答:

时延扩展

参数

市区(us)

郊区(us)

平均多径时延

1.5~2.5

0.1~2.0

最大时延(-30dB为门限)

5.0~12.0

0.3~7.0

时延扩展(散布)

1.0~3.0

0.2~2.0

l符号周期(带宽的倒数)远大于△,则为窄带系统(所有回波都会落在同一个符号周期内)

l使用带宽很大的信道并不一定是带宽通信

相关带宽

l在相关带宽之内,信道是一个频率非选择性信道,信号可以顺利传输,无大的失真

l信号带宽超过相关带宽,信道是一个频率选择性信道

l从频域角度定义窄带系统和宽带系统

多普勒扩展

l多普勒扩展定义为多普勒功率谱密度标准差

l当信号带宽远远大于多普勒扩展—慢衰落

l否则快衰落信道

相关时间

l数据符号周期远远小于相关时间—慢衰落

l否则为快衰落信道

2.5设载波频率,移动台运动速度,问移动进行电波传播测量时需要多少个样值?

在车行驶时进行实时测量需要多少时间?

信道的多普勒扩展为多少?

答:

③,所以多普勒扩展为

2.6若,,移动台沿电波传播方向行驶,求接收信号的平均衰落率。

解:

2.7已知移动台速度,,求对于信号包络均方值电平的电平通过率。

解:

2.8设基站天线高度为,发射频率为,移动台天线高度为,通信距离为,利用Okumura-Hata模型分别求出城市、郊区和乡村的路径损耗。

(忽略地形校正因子的影响)

解:

城市:

郊区:

乡村:

3.1信源编码的目的是什么?

答:

压缩信源产生的冗余信息,降低传递这些不必要的信息的开销,从而提高整个传输链路的有效性。

3.2H.264中图像数据被分成了哪几部分?

分割

PartA

PartB

PartC

差错保护

(等级A)

差错保护

(等级B)

差错保护

(等级C)

答:

将图像数据分成动态矢量数据(即基本层,需要更好的差错保护)以及剩余的信息。

每个数据片的编码视频信息首先被分割成三部分并分别放到A、B、C数据分区中,每个数据分区中包含的信息被分别封装到相应的RTP数据包中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其中,PartA中包含最重要的slice头信息、MB头信息,以及动态矢量信息;PartB中包含帧内和SI片宏块的编码残差数据,能够阻止误码继续传播;PartC中包含帧间宏块的编码残差数据,帧间编码数据块的编码方式信息和帧间变换系数。

3.3在移动通信中对调制有哪些考虑?

答:

①频带利用率

②功率效率

③已调信号恒包络

④易于解调

⑤带外辐射

3.4什么是相位不连续的FSK?

相位连续的FSK(CPFSK)应当满足什么条件?

为什么移动通信中,在使用移频键控一般总是考虑使用CPFSK?

答:

相位不连续的2FSK信号在码元交替时刻,波形是不连续的(开关方法所得)

所谓相位连续是指不仅在一个元码持续时间连续而且在从元码转换的时刻两个元码相位也相等满足关系式即要求当前元码的初相位由前一元码的初相位来决定。

3.8GMSK系统空中接口传输速率为270.83333kbit/s,求发送信号的两个频率差。

若载波频率是,这两个频率又等于多少?

解:

(1),

(2);

4.1分集接收技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

把接收到的多个衰落独立的信号加以处理,合理地利用这些信号的能量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

4.2什么是宏观分集和微观分集?

在移动通信中常用哪些微观分集?

答:

宏观分集:

用于合并两个或多个长时限对数正态信号,这些信号是经独立的衰落路径接收来自不同基站站址的两个或多个不同天线发射的信号。

微观分集:

用于合并两个或多个短时限瑞利信号,这些信号都是同一接收基站长经独立的衰落路径接收来自两个或多个不同天线发射的信号。

移动通信中常用的微观分集:

时间分集、频率分集、空间分集、角度分集、极化分集。

4.3工作频段为模拟移动电话系统TACS的信令采用数字信号方式。

其前向控制信道的信息字A和B交替采用重复发送5次,如图所示。

每字(40bit)长度5ms。

为使字A(或B)获得独立的衰落,移动台的速度最低是多少?

1

2

5

……

5ms

35ms

A

B

A

B

A

B

解:

要获得时间分集增益,要求重发时间间隔满足:

所以

4.4合并方式有哪几种?

哪一种可以获得最大的输出信噪比?

为什么?

答:

合并方式有常用的选择式合并、最大比值合并和等增益合并,之外还有开关式合并方式。

其中最大比值合并可以获得最大的输出信噪比,因为合并后信号的振幅与各支路信噪比相联系,信噪比愈大的支路合并后的信号贡献愈大。

所以,即使当各路信号都很差,使得没有一路信号可以被单独解出时,最大比值合并算法仍有可能合成一个达到SNR要求的可以被解调的信号。

这种方法的抗衰落统计特性是最佳的。

4.6什么是码字的汉明距离?

码字1101001和0111011的汉明距离等于多少?

一个分组码的汉明距离为32时能纠正多少个错误?

答:

码字的汉明距离是指两个码组中对应位置上具有不同二进制码元的位数。

码字1101001和0111011的汉明距离等于3.

若要纠正t个随即独立错误,要求,一个分组码的汉明距离为32时,能纠正15个错误。

4.7已知一个卷积码编码器由两个串联的寄存器(约束长度3),3个模2加法器和一个转换开关构成。

编码器生成序列为g

(1)=(1,0,1),g

(2)=(1,1,0),g(3)=(1,1,1)。

画出它的结构方框图。

a

寄存器

寄存器

b

4.8题图4.2是一个(2,1,1)卷积码编码器。

设输入信息序列为10111,输出是什么?

寄存器

答:

输出是1110110101。

4.11信道均衡器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支路数为有限的线性横向均衡器不能完全消除码间干扰?

答:

均衡干扰器的作用是把码间干扰的接受序列变为无码间干扰的序列

有采用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