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50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540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50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50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50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50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50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50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50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50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50Word格式.docx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

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

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

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

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

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

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解析】【分析】

(1)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

“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

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

故选B。

(2)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

“看浩荡千崖秋色”写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

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想到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泪水滂沱。

结尾“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

这些都属于借景抒情。

结合注释可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用典,意思是说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

这是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意思是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

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

这里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

还有“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

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

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

这是拿少年的才华与如今才气凋尽进行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

还有“常恨世人”三句词人是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

“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这是把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

具体答题,根据以上分析,从借景抒情、用典和对比几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

诗歌鉴赏的技巧:

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

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

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理解诗句的内容。

做此题,先要弄清诗句的含义;

然后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来确定表达技巧,结合诗句的含义,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

以“故人”喻“书卷”,喻体新巧;

“多情”“相亲”又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三千”与“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

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

本诗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2)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

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2)①读书给人种亲切感。

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

②读书可以荡涤心胸。

自己沉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

③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

书如源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

④读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

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书之美。

(1)B项,“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句意为: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

“‘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错误,此句意在体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巨大收获。

(2)本诗首联通过“似敌人”和“每相亲”写出了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拥有它的陪伴,亲切而温暖;

颔联通过“直下三千字”和“全无一点尘”写出了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读书可以荡涤心胸,表达了因读书而感受到的快乐和舒畅;

颈联运用典故,写出了读书可以增长新知,让自己变得更丰富;

尾联通过“寻芳客”和“别有春”,写出了读书带来的快乐,就如同欣赏美景一样让自己放松、轻快。

⑵①读书给人种亲切感。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

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

别墅。

②东山:

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

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案】

(1)D

(2)“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

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

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1)D项,“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错,是“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

诗句此处用典,披衣:

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倒屣(xǐ):

急于出迎,把鞋倒穿。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2)此题是“染”与“然”,从内容看,写出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

从手法看,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

从意境创设的角度看,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⑴D;

⑵“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翻译:

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

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

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

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