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23846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举办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及远程教育。

学院以创建“和谐行健、特色行健”为奋斗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助学生成功”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社区性、独特性、通用性和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设有经济管理、人文科学、信息技术与机电工程、学前教育等四个系,开设23个专业。

目前高职学生5135人(其中嘉定分校544人)。

除上海生源外,还面向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四川、湖北、河南、山东、安徽和贵州等十余省招生。

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深化内涵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带动并加强各类专业群建设。

教学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院同时积极探索与国内外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的新途径。

目前学院部分专业已和法、澳、日等国高校建立联系,并与知名企业联合办学。

学院拥有一支以高、中级职称为主体的专兼职高职教学师资队伍。

其中专任教师141人,其中高级职称37人,占26%,(今年又有8位教师申报高级职称,至年底高级职称比例将达到32%),中级职称80人;

校内兼课教师23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占26%,中级职称14人。

同时还聘请一批著名大学教授、企业能工巧匠来院兼课、兼职,形成了一支适合学院教学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近五年来,学院秉承“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校训,务实开拓创新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办学实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006年至2009年学院连续四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

2006年再次被评为“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08年第四次被评为“上海市级文明单位”;

2008至2009年度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

2007至2010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三、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举措与成效

(一)明确方向,科学定位

1.领会文件精神,明确高职教育方向

多年来,学院领导重视16号文件学习和实践,明确了学院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更加坚定了“以学生为本,助学生成功”的办学理念。

学院多次邀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坛,从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建设和发展等方面为教师读解16号文件内容,多次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文件,领会16号文件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精神,达成共识,凝聚人心,形成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合力。

2.服务区域经济,确立学院办学定位

随着上海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向四个中心、两大行业转变,闸北区近年来迅速发展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研发创意服务业、人才咨询服务业和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业等生产型服务业。

学院审时度势,顺应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据学院整体发展需要,积极找寻适宜的契合点。

一是契合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社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学院积极为外包服务、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大飞机制造和学前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型高级人才。

二是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职业要求,学院积极为区域内从业人员提升学历、职业技能、知识水平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三是契合闸北优质教育区、示范区的建设,学院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构建公共教育平台。

学院以积极的姿态挑战机遇,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合理设置“特、需、强”专业,以教学和育人为工作中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以特色求质量,以质量促发展,既注重学院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大力培养适应上海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型专门人才,建成一所立足社区,面向上海和全国,满足地区市民及其子女自身发展需求、满足上海特别是郊县对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需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上海国际化需求,在上海乃至全国颇具特色的社区型高等职业学院。

(二)优化团队,提高水平

要“强校兴教”,师资人才和队伍建设是关键。

学院以“提高素质,提升水平”为方针,大力加强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以“充分利用,持续稳定”为方针,大力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1.培训顶岗,完善教师“双师”结构

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熟识本专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生产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院对专职教师提出了参加专业实践的明确要求。

学院制定专业教师的“双师”培训计划和目标,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行业主办的职业资格考证。

近二年来学院组织14名教师参加市教委主办的“上海市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其中4人获优秀学员,并为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和考试提供条件和服务。

经过努力,目前111名专业教师中有81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包括高级工程师、高级电子商务师、高级育婴师、室内设计师、高级职业指导师、工程师、国际物流师、注册会计师、软件工程师、翻译等职业资格证书等43种类。

“双师型”教师已达到72%(除嘉定分校外)。

学院每个专业都有一支行业企业参与的“双师”结构队伍。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丰富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了解企业岗位要求,学院制订了教师挂职锻炼的条例(五年计划),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至少半年),返校后做到有总结、有心得、有交流,以保证挂职工作的有效进行。

近两年来已有10位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工作,提高了他们实践认知和能力。

2.加强教育,提高师资队伍职业素质

学院多年来十分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邀请专家,开设“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思考”、“我眼中的人文教育”等专题讲座,开展师德师风专项评选活动,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氛围,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学院连续六年三次开展“我心目中好老师”评选活动,目前学院有5名教师获得上海市育才奖,17名教师获闸北教育系统园丁奖,4名新教师获闸北教育系统新苗奖、60余名教师获学院“我心目中好老师”荣誉。

对于新教师,学院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高职教育理论”、“课堂教学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掌握学生心理,搞好教育教学”等五个方面进行系列培训,使新教师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深刻体会和较大提高,在宏观与微观上都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理解。

同时委派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通过“传、帮、带”,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3.重视科研,提高教师教科研综合素质

学院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邀请专家为教师作指导,使教师深刻领会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学院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申报各级课题,使教师运用日常积累,提升为理论认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近三年来,学院教师申报国家、市级课题22项,其中“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及知识管理平台创建与实践”项目荣获教育部教育成果二等奖,“高等职业教育人格本位建设研究”课题荣获上海市高教学会二等奖,“高职英语教学职场化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课题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成果三等奖。

校外横向课题5项,院级申报课题27项。

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编书撰文,更新教学内容,研究教学问题。

近三年来,学院教师编著教材62本,其中《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建设》选为全国精品教材,《Office高级应用案例教程》选为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

撰写论文52篇,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28篇。

为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每年拨出10余万经费,用于科研工作和奖励。

4.加强管理,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建有一支相对稳定,且具有扎实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的著名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或能工巧匠的兼职教师队伍。

现有外聘教师147人,其中能工巧匠51人。

为稳定和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建立了兼职教师的数据库,以备“教学之需”;

制定聘请兼职教师的措施和办法,并通过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及激励机制,加强外聘教师的聘任管理;

充分发挥外聘教师的优势,听取他们合理化建议,并在思想上加强引导和沟通,在教学上加以指导,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工作积极性。

(三)工学模式,全面推进

在教育部16号文件引领下,学院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加大了对专业和课程的全面改革。

1.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专业改革建设

1)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近年来,学院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依据学院自身办学条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将专业设置对准市场、对准行业、对准岗位、对准实践,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在学院基本形成了社会公共服务类、生产性服务类和生产制造类等三个专业大类。

社会公共服务类包括学前教育专业;

生产性服务类,包括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商务外语类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现代生产性服务专业群;

生产制造类包括飞机制造技术专业。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专业数量与学院规模相适应,各专业门类均衡发展,从而架构了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突出,重点专业与一般专业与特色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学院在专业结构调整中,依据办学优势与条件,审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英语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为学院特色专业,并着力改革建设。

其一,通过深入用人单位、企业调研,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和职业发展情况的跟踪,明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人才结构和需求状况,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其二,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行动导向,注重过程培养,重点关注职业能力的终点状态,围绕着这一终点状态,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做成一种开放的课程模式。

如工商管理专业ERP沙盘企业经营模拟实践,由每5个或6个同学模拟组建一个公司,以生产型企业为背景,通过沙盘模拟公司运营让每个学生置身商业实战场景,以各自代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身份,涉及财务、物流、生产、营销等重要角色,实地体验商业竞争的激烈性,通过团队合作、企业战略规划、预算、ERP流程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悟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工作的经验。

其三,调整课程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并制定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计划,编制课程标准,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能够更好地与工作内容相对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其四,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纽带,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围绕企业需要确定科研课题,指导教学实践,在企业建立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和教师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要求,努力实现实境育人,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于二年级下半学期采用“15+5”(即一学期进行教学为15周,顶岗实习为5周)的教学模式,通过为期5周的顶岗实践,学生第一次以职业人的身份融入行业,体会岗位工作内容、企业文化、劳动纪律等,完成角色转换。

同时学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质量为核心,推进课程教学建设

1)突出工学结合,改革课程体系

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根据自己的特点紧密联系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