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Word格式.docx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2+2724×
0.38
(2)1.25×
6.3+37×
0.125
(3)7.24×
0.1+0.5×
72.4+0.049×
724
(4)6.49×
0.22+258×
0.0649+5.3×
6.49+64.9×
0.19
【例2】:
(2+0.48+0.82)×
(0.48+0.82+0.56)-(2+0.48+0.82+0.56)×
(0.48+0.82)
思路导航:
整个式子是乘积之差的形式,它们构成很有规律,如果把2+0.48+0.82用A表示,把0.48+0.82用B表示,则原式化为A×
(B+0.56)-(A+0.56)×
B,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
解:
设A=2+0.48+0.82B=0.48+0.82,
原式=A×
B
=A×
B+A×
0.56-(A×
B+0.56×
B)
=A×
0.56-A×
B-0.56×
=0.56×
(A-B)
2
=1.12
同步导练二:
(1)(3.7+4.8+5.9)×
(4.8+5.9+7)-(3.7+4.8+5.9+7)×
(4.8+5.9)
(2)(4.6+4.8+7.1)×
(4.8+7.1+6)-(4.6+4.8+7.1+6)×
(4.8+7.1)
【例三】:
计算76.8÷
56×
14
这道题是乘除同级运算,解答时,利用添括号法则,在“÷
”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号,“×
”变“÷
”,“÷
”变“×
”。
不过,同学们请注意,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乘、除同级运算。
解:
76.8÷
=76.8÷
(56÷
14)
4
=19.2
同步导练三:
(1)144÷
15.6×
13
(2)
(3)
【例四】:
0.999×
0.7+0.111×
3.7
思路导航:
本类题可以将原式进行合理的等值变形后,再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0.111×
9×
3.7
6.3+0.111×
(6.3+3.7)
10
=1.11
同步导练四:
(1)0.999×
0.6+0.111×
3.6
(2)0.222×
0.778+0.444×
0.111
(3)0.888×
0.9+0.222×
6.4(4)0.111×
5.5+0.555×
0.9
5.下面有两个小数:
a=0.00…0125b=0.00…08
1996个02000个0
试求a+b,a-b,ab,ab.
第2讲用等量代换求面积
一个量可以用它的等量来代替;
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它们的差不变。
前者是等量公理,后者是减法的差不变性质。
这两个性质在解几何题时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将求一个图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另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将两个图形的面积差转化为另两个图形的面积差,从而使隐蔽的关系明朗化,找到解题思路。
例1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如下图所示(单位:
厘米)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
阴影部分是一个高为3厘米的直角梯形,然而它的上底与下底都不知道,因而不能直接求出它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完全相同,都减去三角形DOC后,根据差不变性质,差应相等,即阴影部分与直角梯形OEFC面积相等,所以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就转化为求直角梯形OEFC的面积。
直角梯形OEFC的上底为10-3=7(厘米),面积为(7+10)×
2÷
2=17(厘米2)。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7厘米2。
例2在右图中,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长10厘米,直角三角形ECB的直角边EC长8厘米。
已知阴影部分的总面积比三角形EFG的面积大10厘米2,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因为阴影部分比三角形EFG的面积大10厘米2,都加上梯形FGCB后,根据差不变性质,所得的两个新图形的面积差不变,即平行四边行ABCD比直角三角形ECB的面积大10厘米2,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
10×
8÷
2+10=50(厘米2)。
例3在右图中,AB=8厘米,CD=4厘米,BC=6厘米,三角形AFB比三角形EFD的面积大18厘米2。
求ED的长。
求ED的长,需求出EC的长;
求EC的长,需求出直角三角形ECB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AFB比三角形EFD的面积大18厘米2,这两个三角形都加上四边形FDCB后,其差不变,所以梯形ABCD比三角形ECB的面积大18厘米2。
也就是说,只要求出梯形ABCD的面积,就能依次求出三角形ECB的面积和EC的长,从而求出ED的长。
例4下页上图中,ABCD是7×
4的长方形,DEFG是10×
2的长方形,求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的面积之差。
分析:
直接求出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的面积之差,不太容易做到。
如果利用差不变性质,将所求面积之差转化为另外两个图形的面积之差,而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之差容易求出,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解法一:
连结B,E(见左下图)。
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都加上三角形BEO,则原来的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BEC与三角形BEF的面积之差。
所求为4×
(10-7)÷
2-2×
2=3。
解法二:
连结C,F(见右上图)。
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都加上三角形CFO,则原来的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BCF与三角形ECF的面积之差。
解法三:
延长BC交GF于H(见下页左上图)。
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都加上梯形COFH,则原来的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BHF与矩形CEFH的面积之差。
所求为(4+2)×
(10-7)=3。
解法四:
延长AB,FE交于H(见右上图)。
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都加上梯形BHEO,则原来的问题转化为求矩形BHEC与直角三角形BHF的面积之差。
(10-7)-(10-7)×
(4+2)÷
例5左下图是由大、小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这道题似乎缺少大正方形的边长这个条件,实际上本题的结果与大正方形的边长没关系。
连结AD(见右上图),可以看出,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D的底都等于小正方形的边长,高都等于大正方形的边长,所以面积相等。
因为三角形AFD是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D的公共部分,所以去掉这个公共部分,根据差不变性质,剩下的两个部分,即三角形ABF与三角形FCD面积仍然相等。
根据等量代换,求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求三角形BCD的面积,等于4×
4÷
2=8(厘米2)。
练习:
1.左下图(单位:
厘米)是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下页左上图中,矩形ABCD的边AB为4厘米,BC为6厘米,三角形ABF比三角形EDF的面积大9厘米2,求ED的长。
6.右上图中,CA=AB=4厘米,三角形ABE比三角形CDE的面积大2厘米2,求CD的长。
影部分的面积和。
第3讲逻辑问题
从广义上说,任何一道数学题,任何一个思维过程,都需要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
我们这里所说的逻辑问题,是指那些主要不是通过计算,而是通过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
逻辑推理必须遵守四条基本规律:
(1)同一律。
在同一推理过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每个判断都应从始至终保持一致,不能改变。
(2)矛盾律。
在同一推理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
例如,“这个数大于8”和“这个数小于5”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错的,甚至两个都是错的。
(3)排中律。
在同一推理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恰好相反的判断必有一个是对的,它们不能同时都错。
例如“这个数大于8”和“这个数不大于8”是两个恰好相反的判断,其中必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
(4)理由充足律。
在一个推理过程中,要确认某一判断是对的或不对的,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思考、分析问题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上面的规则,只是没有加以总结。
例如假设法,根据假设推出与已知条件矛盾,从而否定假设,就是利用了矛盾律。
在列表法中,对同一事件“√”与“×
”只有一个成立,就是利用了排中律。
例1张聪、王仁、陈来三位老师担任五
(2)班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六门课的教学,每人教两门。
现知道:
(1)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是邻居;
(2)王仁年纪最小;
(3)张聪喜欢和体育老师、数学老师来往;
(4)体育老师比语文老师年龄大;
(5)王仁、语文老师、音乐老师三人经常一起做操。
请判断各人分别教的是哪两门课程。
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较复杂,我们用列表法求解。
先设计出下图的表格,表内用“√”表示肯定,用“×
”表示否定。
因为题目说“每人教两门”,所以每一横行都应有2个“√”;
因为每门课只有一人教,所以每一竖列都只有1个“√”,其余均为“×
由(3)知,张聪不是体育、数学老师;
由(5)知,王仁不是语文、音乐老师;
由
(2)(4)知,王仁不是体育老师,推知陈来是体育老师。
至此,得到右上表
由(3)知,体育老师与数学老师不是一个人,即陈来不是数学老师,推知王仁是数学老师;
由
(1)知,数学老师王仁不是英语老师,推知王仁是美术老师。
至此,得到左下表。
由(4)知,体育老师陈来与语文老师不是一个人,即陈来不是语文老师,推知张聪是语文老师;
由(5)知,语文老师张聪不是音乐老师,推知陈来是音乐老师;
最后得到张聪是英语老师,见右上表。
所以,张聪教语文、英语,王仁教数学、美术,陈来教音乐、体育。
以上推理过程中,除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外,还将前面已经推出的正确结果作为后面推理的已知条件,充分加以利用。
另外,还充分利用了表格中每行只有两个“√”,每列只有一个“√”,其余都是“×
”这个隐含条件。
例1的推理方法是不断排斥不可能的情况,选取符合条件的结论,这种方法叫做排他法。
例2小明、小芳、小花各爱好游泳、羽毛球、乒乓球中的一项,并分别在一小、二小、三小中的一所小学上学。
(1)小明不在一小;
(2)小芳不在二小;
(3)爱好乒乓球的不在三小;
(4)爱好游泳的在一小;
(5)爱好游泳的不是小芳。
问:
三人上各爱好什么运动?
各上哪所小学?
这道题比例1复杂,因为要判断人、学校和爱好三个内容。
与四年级第26讲例4类似,先将题目条件中给出的关系用下面的表1、表2、表3表示:
因为各表中,每行每列只能有一个“√”,所以表3可补全为表4。
由表4、表2知道,爱好游泳的在一小,小芳不爱游泳,所以小芳不在一小。
于是可将表1补全为表5。
对照表5和表4,得到:
小明在二小上学,爱好打乒乓球;
小芳在三小上学,爱好打羽毛球;
小花在一小上学,爱好游泳。
例1、例2用列表法求解。
下面,我们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解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