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课时训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218327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课时训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课时训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课时训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课时训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课时训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课时训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文档格式.docx

《高考政治课时训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课时训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课时训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文档格式.docx

1.什么是理想?

有人认为“饥饿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动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这种认识的合理性在于(  )

①肯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②肯定了理想和信念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 ③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④强调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B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依据材料,不同现实情况下,人们的理想是发展变化的,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本身正确,但均与题干主旨不符,应排除。

2.(2014徐州、宿迁模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体现了(  )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B 本题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项符合题意;

A项错误;

D项不符合题意;

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C项错误。

3.2013年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基于对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不同阶层群体间关系的实际分析上,得出“社会信任度下降”的结论,这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依据材料信息,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转变社会意识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A 材料中的结论是依据社会现实得出的,说明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这一结论又对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②符合题意;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没有,③错误;

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是具体分析社会矛盾的特点,④错误。

4.(2013福州八中模拟)2013年3月1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草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主要哲学依据是(  )

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矛盾具有普遍性

A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就是为了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A正确;

B、C、D与题意不符。

5.当前,我国政府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其哲学依据是(  )

①生产力要适合生产关系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B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关知识的理解。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①观点错误。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②观点错误。

经济体制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变化,③④正确且切题。

6.(2013江苏四市调研)在解释“为何国家有的富有的穷”时,美国一学者认为:

“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国家繁荣或贫穷的关键,而政治和政治制度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

”该观点(  )

A.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B.夸大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看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D.强调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 “政治和政治制度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的观点体现了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夸大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7.某市加大政府机构的改革力度,通过调整部门结构和设置,简化行政程序。

通过“瘦身”,政府适应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这说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B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促进了经济基础的巩固完善,B项符合题意;

A项未体现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不符合题意;

C、D两项表述错误。

8.(2013江苏六市调研)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做到改革不停顿。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上述讲话的依据是(  )

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②实践第一的观点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④变化发展的观点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

C 改革的依据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与题意不符。

9.(2013杭州模拟)“浙江人共同的价值观”是真正做到源自生产生活,又经过党委政府的提炼、提升,深入百姓心中,最终积淀成为浙江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蕴含的哲理有(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而不是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和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C 材料强调了“浙江人共同的价值观”源自人民群众的实践,②③符合题意;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错误;

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0.(2013郑州三模)荷锄是农民,登台是演员;

忙时青纱帐里寻不见,闲时几日散去万千兵——中国“魔术之乡”河南宝丰县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以魔术为代表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全县有5.5万人从事魔术表演,年创收达10亿元,当地群众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C 农民从事以魔术为代表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这是创造精神财富,①符合题意;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这是创造物质财富,③符合题意;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说法错误;

④不符合题意。

11.“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

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

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

”这是中央电视台某节目的开卷语。

这一开卷语是为了强调(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D.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结的

B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材料中的开卷语强调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西方一位哲人说过:

历史是上帝的作坊。

事实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的上帝是人民。

“历史是上帝的作坊”和“我们的上帝是人民”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是否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是否承认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

A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设问中,前者把历史看成是上帝操作的结果,否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

把人民看成上帝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故题中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选A项;

B、C、D三项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

二、非选择题

13.(2013福州三中模拟)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这是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简要说明实现“中国梦”“三个必须”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此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

首先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

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设问指向:

材料中“三个必须”的理论依据。

其次审材料,找出设问中提到的“三个必须”的内容。

最后链接知识与材料信息作答。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中国梦”不仅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且弘扬中国精神也有利于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

(2)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探索,锐意改革创新。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中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中国梦”的实现符合中国人民的需要,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实现更加文明民主富强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14.(2013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迅速红遍中国。

它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也与当前社会普遍的食品安全现状有关。

正如网友在微博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其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充满阳光与感动,是由淳朴、温情、唯美、诱人、人文关怀、奶奶的眼泪、妈妈的手、故乡的回忆写成的;

一个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添加剂、致癌物、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

当我们从纪录片中感悟到“舌尖”的文化与乡愁之后,或许更应该想想,如何让日常生活中的那个“舌尖上的中国”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好。

材料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符合大众普遍审美规律的创作手法,无论是摄影画面,还是讲述的故事,都是与人民大众相关的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这使得我们普通人通过故事得到了真正感动。

该纪录片所探讨的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而是献给普通劳动人民的颂歌。

(1)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网友的观点。

(2)读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要献给普通劳动人民。

(1)问限定用矛盾的知识,属体现类非选择题。

网友观点正视食品安全问题,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对两个“舌尖上的中国”的分析体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