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冬作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云南省冬作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冬作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滇1号
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7
作88(CK)
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董云忠
各供种单位将参试品种直接寄送给承试单位,并且保障种薯数量和质量,供种时间直接与承试单位联系。
(二)生产试验
备注
中薯20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德宏州农科所
罗有卫
选用当地主推品种作对照
中薯18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青薯9号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三、区域试验承担单位及承担人
试验点
试验承担单位
试验承担人及电话
邮政编码
东川
东川区种子管理站
周崇晓
654100
鲁甸
鲁甸县种子管理站
李兴伟
657100
元江
元江县种子管理站
郑成福
653300
石屏
石屏县种子管理站
赵健
662200
文山
文山市种子管理站
潘凤娥
663000
勐海
西双版纳州种子管理站
岩对
666100
漾濞
漾濞县种子管理站
杨永传
672500
8
芒市
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678400
9
盈江
盈江县种子管理站
冯祖褒
679300
10
双江
双江县种子管理站
李佳良
677300
四、生产试验承担单位及承担人
五、田间试验方法
1、试验地选择。
选择本地区种植马铃薯有代表性的地块,要求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力中上等较均匀,排灌方便,位置适中,不受遮阴影响。
2、田间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长方形、面积10㎡,每小区60株,重复3次;
采取能代表当地中上生产水平的种植方式,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3、播种。
选择当地最佳播种时间播种,必须在一天内完成播种,并采取适当措施杀虫保苗。
4、施肥:
按当地中上生产水平施肥(最低施肥量每亩不低于1000千克腐熟农家肥加60千克复合肥(氮磷钾为15:
15:
15)或相当量的其它肥料)。
5、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培土三次。
同一管理措施在同一天内完成,至少在同一重复内当天完成,结合田间调查对病株(包括退化株)、杂株作好标记,分别收获统一计产。
6、观察记载必须及时准确、数据可靠,一律按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执行(见附件)。
7、收获。
成熟后收获,品种间成熟期相差15天以内,一次性收获;
15天以上,按品种成熟早晚分批收获。
田间烂薯只计算百分率(计算公式:
烂薯百分率=烂薯重量÷
(烂薯重量+好薯重量)×
100%),不列入小区实际产量。
缺株按小区平均单株产量的70%计产;
一个小区缺株达20%以上,应作缺区处理,并作缺区分析;
有三个及以上缺区或者同品种有二个缺区,试验报废。
8、品质分析。
统一委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测试验
品种品质,鉴定费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统一支付。
检测样品每个品种3千克,请元江县种子管理站在试验收获后及时取样送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品种管理二科。
9、抗病鉴定。
委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进行抗病接种鉴定,
种薯由参试单位直接提供,鉴定费每个品种1500元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统一支付(收款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开户行:
农业银行昆明市盘龙区支行,账号:
24-0013088)。
联系人:
毕云青。
每个品种种植0.5亩,不设重复,当地主推品种作对照,多块地种植的,每块地
都要设对照,栽培水平与当地大田生产一致,主要考察产量和抗性。
试验品种种薯由供种单位直接寄送给试验承担单位。
六、试验总结
各试验承试单位务必在2016年1月底前写出中期小结,2016年5月底前报送年度总结,包括试验设计图,试点基本情况,前期试验记录等。
请先报送电子文档,邮箱:
,纸质材料一式二份盖公章后寄省种子管理站品种管理二科,通信地址:
昆明市茭菱路24号,邮编650031,联系人;
谭继祥,电话:
5。
请各承担单位严格按照试验方案执行,不得随意更换或增减参试品种,试验期间出现问题请及时与主持人联系。
附件一:
马铃薯区域试验田间考察项目及记载参考标准
附件二:
云南省冬作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年终报告
云南省种子管理站
2015年9月5日
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田间考察项目及记载参考标准
项目
标准
播种期
始苗期
出苗期
出苗率(%)
出苗整齐度
幼苗生长势
花期
花色
天然结果习性
叶色
茎色
封行期
株高
茎粗
芽眼
株丛形态
株丛繁茂性
成熟期或成熟程度
生育日数
收获期
结薯集中度
田间烂薯率
产量调查
块茎分级
商品薯裂薯率(%)
播种当天的日期(年/月/日)
出苗达10%的日期
出苗达70%的日期
出苗穴数/全区播种穴数×
100
分整齐(从始苗斯至出苗期的时间在7天以内),不整齐(始苗期至出苗期的时间超过15天),中等(介于两者之间)
以强、中、弱三级表示。
出苗期后10-15天内观察记载
分现蕾期(全小区见一朵花蕾的日期)和开花期(全小区开花达70%的日期)
分白、紫、红、蓝等色
用多、中、少、无表示
分浓绿、绿、淡绿等色(现蕾期记载)
分淡绿、绿、紫(全紫或基部带紫)等色,(现蕾期记载)
行间封闭的日期
开花盛期找一有代表性的重复,每品种取样10株;
量每穴主茎地面至顶端生长点的高度,以厘米计算求其平均数
用油标卡尺测主茎基部最粗处的直径,取样10株,以厘米计算求其平均数
深浅分:
浅、中、深三级。
以对照米粒为中等比较深浅。
多少分:
多、中、少三级,芽眼12个以上为多,7个以下为少,7-12个为中等。
芽眼颜色与皮色不同者要注明
分直立、扩期、匍匐、半匍匐(盛花期记载)
分强、中、弱
小区内茎叶变黄达70%的日期;
成熟程度分:
盛花期、后花期、茎叶始枯黄、茎叶30%枯黄、茎叶50%枯黄收获等。
始苗期至成熟的天数
收获日期按成熟早晚分期收获(年/月/日)
分集中或分散
收获时小区内块茎腐烂%(以重量计算)
产量(剔除烂薯)验收,单位一律用千克(不折主粮)
分大、中、小三级薯块重量各占总量的%,≥150克为大薯,<
150克且≥50克为中薯,<
50克为小薯
以一个种植重复中裂薯个数占大中薯块总数的百分率。
淀粉含量
食味品质
块茎休眠期
薯形
皮色
肉色
表皮光滑度
植株晚疫病
块茎晚疫病
青枯病
环腐病
黑胫病
其它病害
病毒
粉痂病
病情指数
去掉小薯,称5kg鲜薯用比重法测定,收后10天内测定
蒸食后以上、中、下表示,有香味或麻口者请注明
收后到70%的块茎萌芽的天数
用圆、扁圆、椭圆、长椭形、卵形等记载
用白、浅黄、黄、淡红、红、紫等表示
用白、淡黄、黄、花心等表示
分光滑、较光滑、粗糙、网纹
记载第一个病斑出现日期,中心病株出现日期,之后每隔10天记录一次感病情况(请见附录1,CIP分级标准)
在收获时记录感病块茎数量(%)和感病块茎产量(%),并根据感病块茎产量/总产量(%)分为抗、中抗、中感和易感(见附录2)
植株发病率%
植株(或块茎)发病%
分别在现蕾期和开花期记载,分为花叶型、卷叶型和束顶型,记载各病毒类型的病株百分率及其中严重达3、4级病株占总病株的百分率(束顶型不统计严重病株率)分级标准如下:
花叶型:
0级,植株正常,叶片平展,无症状
1级,植株正常,叶片平展,但有花叶
2级,植株较正常,上部叶片有明显的花叶或皱缩症状
3级,植株矮小,叶片皱缩比较严重
4级,植株很矮小,全部叶片严重皱缩,有叶片脱落和早死现象。
卷叶型:
1级,植株正常,下部叶片轻微卷曲
2级,植株较正常,半数叶片卷曲,有的呈筒状
3级,植株矮小,大部叶片卷曲呈匙状,中下部叶片严重者卷成筒状
4级,植株很矮小,全部叶片卷曲成筒状,部分叶片干枯脱落
病薯%,发病等级(分级标准:
1级,一个块茎上有病斑1-2个;
2级,病斑占薯块面积的1/3;
3级,病斑占薯块面积的1/2;
4级,病斑占薯块面积的2/3;
5级,整个薯块表面占有病斑)
Σ(各病级的发病块茎数×
各该病级严重度等级)
-------------------------------------------------------------------×
调查块茎数×
严重度最高等级数
①凡没有记载的项目应空着不要打“/”符号。
②病害调查,若没有某种病毒或病害等,应记“0”或“无”,不能打“/”符号。
附录1国际马铃薯中心(CIP)马铃薯晚疫病感染情况田间统计分级标准
CIP分级
叶面病斑面积(%)
平均值上、下限
说明*
没有晚疫病症状
2.5
微量,<
植株初次感病,每株最多10个小病斑
5-15
植株外观健康,但靠近时可见病斑;
病斑总面积的最大值不超过20片小叶面积
25
15-35
多数植株发病,25%的叶片上有病斑
50
35-65
小区植株呈绿色,全部植株发病,植株下部叶片枯死,病斑总平均面积约50%
75
65-85
小区植株呈绿色,但有褐色斑块,每株病斑面积占75%,植株下半部叶片病死
90
85-95
小区植株呈褐绿色,仅顶叶呈绿色,很多茎杆上带有大病斑
97.5
95-100
小区植株呈褐色,仅少数顶叶呈绿色,多数茎杆上有大病斑或已经死亡
全部植株枯死
*说明中所描述的植株指“有四根主茎,每根主茎上有10~12片叶子”。
附录2国际上常用的以产量损失率(%)来考察马铃薯对晚疫病抗性等级的标准
抗性等级
抗
中抗
中感
易感
产量损失率
(%)
<
5%
5-15%
16-35%
>
35%
2015年云南省冬作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年终报告
(填报日期:
)
1、承试单位:
地址及邮编:
2、承试人员:
联系电话:
E-mail:
3、试验地点:
县(市、区)乡(镇)村(社)
东经:
北纬:
海拔高度:
米
4、试验期间主要气候特点、特殊自然灾害等对参试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