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中国动画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动画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又推出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同时也是亚洲第一部长动画片,比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世界第一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只晚了四年,该片以精湛的动画技术和卓越的艺术性被载入世界动画电影史册。
影片于1941年底在上海上映,获得空前好评,其后又在香港和东南亚及日本上映,反响热烈。
日本动画片《铁壁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
2.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力木偶片《皇帝梦》(1947)、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为建国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1950至1956年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呈现以下特点:
在题材上,用童话的故事服务于少年儿童,拍摄了《小猫钓鱼》(1952)等;
风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
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3.1957-1965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一个繁荣时期。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厂。
在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中国动画片生产进入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
产量上升,在艺术上和技术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平,不少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
这一时期,生产出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
新片种不断问世:
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试制成功;
1960年,创作出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
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为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
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用水墨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扩大了水墨动画片的表现领域。
此外,题材多样化,也是这一时期动画片生产的一大特点。
4.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7年、1969年和1970、1971年这4年时间全国的动画片生产厂家都“停产闹革命”。
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率先恢复生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共摄制动画片17部。
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如《小号手》(1973)、《小八路》(1973)、《东海小哨兵》(1973)等,都以描写建国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为内容。
在表现手法上,遵循写实主义。
1976年摄制的水墨剪纸片《长在屋里的竹笋》,将中国的水墨画与民间剪纸巧妙结合,为世界动画片的百花园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
1976~1989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二个繁荣时期。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
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
这10年间,涌现出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
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219部,产生了批代表中国动画片最高水平的优秀影片,如《哪吒闹海》(1979)、《天书奇谭》(1983)、《鹿铃》(1982)、《山水情》(1988),以及《狐狸打猎人》(1978)、《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雪孩子》(1980)、《猴子捞月》(1981)、《南郭先生》(1981)、《鹬蚌相争》(1983)、<
蝴蝶泉》(1983)、《火童》(1984)、《金猴降妖》(1984—1985)、《草人》(1985)、《夹子救鹿》(1985)、《女娲补天》(1985)、《鱼盘》(1988)、《不射之射》(1988)等;
首次生产电视动画片;
首次生产动画系列片,也产生了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的作品,如《葫芦兄弟》(1987)、《邋遢大王历险记》(1987)、《黑猫警长》(1984~1987)、《阿凡提的故事》(1981~1988)等;
题材更为广阔,出现多部内容深刻、讽喻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片,如《三个和尚》(1980)、《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1986)、《牛冤》(1989)等,对纠正“动画片即儿童片”的偏见,扩大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动画片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也大幅度跃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1990~2002年是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的时期。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动画片开始走上有别于传统的道路。
与国外动画片生产厂家的经验交流,数字生产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的多元发展,一专多能动画人才的不断成长,等等,这些都使中国动画片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飞跃。
尤其是从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
90年代国产动画片的一大特点是大型动画连续片系列片盛行。
中国从影院动画艺术短片唱主角,转入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
在制作方面,国内电脑动画技术实力也明显增强,电脑绘制背景技术已较为普及。
三维和二维电脑动画发展迅猛,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从而推动了动画业的腾飞。
5.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动画片生产的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生产的优秀动画长片有:
《宝莲灯》(1999)、《熊猫小贝》(1999)、《马可波罗回香都》(2000);
优秀动画短片有:
《鹿与牛》(1990)、《雁阵》(1991)、《医生与皇帝》(1991)、《抬驴》(1991)、《眉间尺》(1991)、《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1992)、《麻雀选大王》(1992)、《鹿女》(1993)、《音乐船》(2000)等;
优秀系列动画片有:
《大盗贼》(1990)、《舒克和贝塔》(1989~1992)、《葫芦小金刚》(1993)、《蓝皮鼠与大脸猫》(1993~1994)、《哭鼻子大王》(1994)、《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5)、《自古英雄出少年》(1995—1996)、《l的旅程》(1997)、《傻鸭子欧巴儿》(1997)、《学问猫教汉字》(1998)、《海尔兄弟》(1998)、《怎么来的》(1998)、《西游记》(1999)、《霹雳贝贝》(1999)、《的笃小和尚》(1999)、《中华传统美德故事》(2000)等。
进入2l世纪,中国的动画公司、生产企业和动画片产量持续增长。
至2002年全国动画制作公司(包括相关企业)已有120多家,比上世纪80年代末的20多家,增加了5倍。
2001年中国共生产动画短片7部,系列动画片42部,总产量约18000分钟,比2000年增长5000分钟;
2002年共生产53部动画系列片及短片,总产量共约17300分钟,接近2001年的水平。
多年被忽视的艺术性动画电影短片,2001—2002年有一批作品问世。
如:
《回想》《谁的丈夫离得最远》《诚信漂流记》《大梦敦煌》《黑猫》《射线》《塘》等。
电脑动画和网络媒体动画飞速发展。
电视系列片《蓝猫淘气3000问》全部通过电脑完成制作,2001年推出的《小虎斑斑》是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制作的动画片。
各种动漫网站十分活跃,尤其Flash动画,已在青年学生和动画爱好者中流行开来。
动漫创作和展播活动十分踊跃。
动画教育发展迅猛,到2002年底,开办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70所,在校学生共约5000余人。
动画理论研究方兴未艾,文章著作层见叠出。
这一时期,动画片生产仍以系列片为大宗。
主要有:
《小虎还乡》《可可、可心一家人》《千千问》《我们的家园》《西西瓜瓜历险记》《白鸽岛》《小将狄青》《我为歌狂》《城市野战排》《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
据统计,从1922年万氏兄弟生产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起,至2002年,中国共生产动画片1168部。
中国动画艺术特点:
片种:
最成功地奠定了“中国学派”国际地位的是中国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打破传统动画单线平涂的技法,将中国画中独特的笔墨情趣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独树一帜。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已成为最具中国品格的动画精品、“中国学派”的典型象征之一。
此外,剪纸片也是“中国学派”又一颇具影响的片种,它从民间剪纸、皮影发展而来,吸收了皮影戏的线条、图案、色彩,又充分发挥了剪纸的镂刻技巧,使人物形象具备了新颖的立体透视感。
剪纸片试制成功后,同样获得了普遍的国际认可。
《渔童》、《金色的海螺》就是同时期的华彩之作。
即使单线平涂的传统动画,“中国学派”同样也颇有建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学派”全面成熟的重要标志,神话动画巨片《大闹天宫》便是其力作之一。
写意传神的艺术手段:
与西方再现性的线条不同,中国学派一般采用表现型线条。
西方动画的线条一般只是作为反映的媒介手段,目的就是造型,“中国学派”的线条则更强调其表意抒情的功能,线条富于节奏、韵律感,继承发扬了传统绘画的精髓和笔法,重在写意传神。
“中国学派”的创作还十分注重环境空间的设置,力求创造出情景交融、意趣幽远的意境。
水墨动画善于利用空白,虚实相生用以造境。
动作设计:
“中国学派”也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与西方动画的歌舞片段不同,中国学派里人物的动作常常是按照一定的歌舞韵律设计的,可谓载歌载舞,动作即舞。
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三个和尚》。
传统美术风格:
美术中国几千年悠久的绘画传统为“中国学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水墨动画即是对传统水墨画的继承发展,它独特的“中国风骨”为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他样式的绘画形式也不断地被借鉴到“中国学派”的创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闹天宫》吸收了敦煌壁画和庙堂美术的特点。
《一幅偅锦》采用了中国画的金碧山水及传统花鸟画法;
《小燕子》也吸取了中国花鸟画的风格,以我国特有的宣纸作背景;
《哪吒闹海》中陈塘关背景,就参照了任伯年《群仙祝寿图》的色彩设计;
《南郭先生》的背景设计、人物造型即场景布置,就是以汉代画像砖为模本。
传统绘画艺术还为“中国学派”提供了塑造色彩浓重的人物造型的依据。
比如“渔童”、“人参娃娃”、“哪咤”,他们都采用了年画娃娃的画法,以夸大的头、眼,表现儿童的天真活泼,但他们也各有特点:
“渔童”借鉴了戏曲武生的短装打扮,英姿勃发;
“哪咤”脸色中白中微黑,增强了他健康英勇的气质;
“人参娃娃”则直接从杨柳青年画跳上银幕,稚气烂漫。
一言以蔽之,“中国学派”的成功无非就是成功地把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成分通过动画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让动画这门外来艺术形式打上深深的中国烙印。
同时,这些影片也契合了国内观众的欣赏心理,得到了他们的广泛认同,尤其是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