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工程施工标土建工程施工监测方案讲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19491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工程施工标土建工程施工监测方案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工程施工标土建工程施工监测方案讲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工程施工标土建工程施工监测方案讲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工程施工标土建工程施工监测方案讲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工程施工标土建工程施工监测方案讲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工程施工标土建工程施工监测方案讲义Word格式.docx

《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工程施工标土建工程施工监测方案讲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工程施工标土建工程施工监测方案讲义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工程施工标土建工程施工监测方案讲义Word格式.docx

K10+133.84~K10+290.64。

汉溪长隆站与运营中的三号线汉溪长隆站换乘。

车站形式为地下三层岛式站台:

外包总长156.8m;

车站为框架结构,标准段外包宽25.9m,车站基坑深约24m,车站总建筑面积为18934m2。

车站两侧共设置4个出入口、2组风亭和一个换乘通道。

车站南侧设有连通道与地铁三号线汉溪站相连作为换乘通道。

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Ф1200mm钻孔桩+四道支撑(第一、第三道为钢支撑,第二、四道为钢筋砼支撑),附属结构围护结构均采用Ф1200mm人工挖桩+一道钢筋砼支撑。

汉~鹤区间西南起于汉溪长隆站,东北至鹤庄站,区间线路大体呈西南~东北走向。

区间线路沿汉溪大道敷设,区间重要控制性建(构)筑物为下穿迎宾路公路隧道。

“汉鹤盾构区间”左线起止里程为:

ZCK10+290.640~ZCK12+029.500,长1738.860m。

右线起止里程为:

YCK10+290.640~YCK12+029.500,长1738.860m。

区间施工范围为左、右线隧道及2座联络通道的土建工程。

隧道正线采用盾构工法,联络通道采用矿山法施工。

隧道埋深24~32m。

三、施工监测

3.1施工监测目的

一、以信息化施工、动态管理为目的,对施工周围地面及道路的位移沉降实施监测,以及对施工期间支护结构位移、支撑立柱沉降、支撑轴力变形、地下水位等实施监测,为施工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控制工程施工安全以及降低地铁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及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通过监控量测了解施工方法和施工手段的科学和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法,指导后续工程的施工,

三、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经验,节约建设成本。

根据设计文件中有关施工监测部分的精神,结合车站区间的地理位置、基坑的开挖深度及车站和区间结构型式的特点来分析,本标段监测重点为监测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及沉降、地表变形、钢支撑受力、地下水位、区间隧道变形等方面。

3.2施工监测的原则

施工监测的总原则:

系统力求先进、仪器确保可靠、费用调配合理、资料反馈真实、及时,服务安全施工。

3.3施工监测的意义

(1)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指导施工,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以科学的数据、严谨的分析来指导预防工程破坏事故和环境事故的发生。

(2)及时整理监测信息,通过数据处理确立信息反馈资料,将现场测量结果与预测值相比较,以判别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便确定和优化下一步施工参数,从而指导现场施工,做到信息化施工。

(3)为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工程事故或其它意外,以及由此产生的纠纷、诉讼、索赔、反索赔时提供可靠依据。

四、监测组职责及工作流程

4.1监测组主要职责

(1)负责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制定;

(2)监测仪器的选择和调试仪器保养维修工作;

(3)负责量测计划的安排与实施,包括量测断面选择、测点埋设、日常量测、资料管理等;

(4)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5)每次量测结束后,及时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当天将监测结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通知主管工程师,并协助主管工程师制定相应措施。

(6)现场监控量测,按监测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与其它环节紧密配合不得中断。

4.2监测组工作流程

建立专业监测小组,以项目总工程师为直接领导,由具备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负责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仪器的埋设和调试、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先进可靠的计算软件,快速、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同时与预测的数据进行对照,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及早采取措施。

信息化施工工艺流程如图4-1示。

图4-1监控量测流程图

五、施工监测方案

5.1监测项目及仪器

车站监测项目主要包括: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土体侧向变形、围护结构变形、孔隙水压力、围护结构侧土压力、地面沉降、地下水位、支撑轴力、围护结构钢筋应力、支撑立柱沉降观测。

盾构区间监测项目主要包括:

地表隆陷、隧道隆陷、土体内部位移、衬砌环内力和变形、土层压应力等。

暗挖隧道监测项目主要包括:

洞内外观察、洞周收敛、拱顶下沉、地表下沉、底部隆起量测等。

具体内容详见:

表5-1《主体车站施工监测项目汇总表》

表5-2《盾构隧道施工监测项目汇总表》

表5-3《暗挖隧道施工监测项目汇总表》

表5-4《既有三号线车站监测项目汇总表》

表5-1车站主体施工监测项目汇总表

序号

监测

项目

位置和监测对象

仪器监测精度

量测频率

监测项目控制值

最大限值(≤0.25%H且30mm)

测点布置

备注

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

围护结构上端部

±

1mm

开挖过程中一天两次

21mm

30mm

孔位间距10m~15m

共计34点位

2

土体侧向变形

围护结构

周边土体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

坑开挖期间每天

一次,主体结构施工

期间每两天一次

按设计值70%控制

设计值

每侧布置2~4个,同一孔竖向间距0.5m

共计4点位

3

围护

结构变形

围护结构内

孔位间距15~20m

共计22点位

4

围护结构侧土压力

后和嵌固

段围护结

构前

≤1/100(Fs)

施工期间两天一次

3~4孔位,同一孔竖向间距2m

共计5点位

5

地面沉降

围护结构周边土体

坑开挖期间每一天

两次,主体结构施工

期间每周两次

沿基坑两侧每10m布置1点

共计60点位

6

地下水位

基坑周边

降水期间每天一次

间距15~25m

共计20点位

7

支撑轴力(含支撑变形)

支撑端部

或中部

设计轴力

每层支撑8~12点

共计44点位

10

围护结构主筋应力

围护结构弯矩最大处钢筋

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

沿纵向

30m一个

共计4点位

11

支撑立

柱沉降

观测

支撑立柱顶上

两天一次

共5点位

表5-2盾构隧道施工监测项目汇总表

量测仪器

和工具

监测目的

和要求

地表隆陷

水准仪

每30米设一断面,过既有建筑物时加密每10米一断面

监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隧道变形情况,确保施工安全。

监测隧道施工引起的变形情况,确保施工安全。

掘进面前后<

20m时测1~2次/d,掘进面前后<

50m时测1次/2d,掘进面前后>

50m时测1次/周

必测

隧道隆陷

水准仪、钢尺

5米设一断面

管片裂缝

观察、目测

每环

随时观察

建筑物沉降、位移及裂缝观测

水准仪、高精度倾斜光学观测仪

施工影响区域

每天

土体内部位移

水准仪、磁环分层沉降仪倾斜仪

每30米一个断面

选测

土层压应力

压力计和传感器

每一代表性地段设一横断面

衬砌内力及变形

压力计、传感器

每50米一个断面

表5-3暗挖隧道施工监测项目汇总表

量测类型

测量方法

1~15天

16~1个月

1~3个月

3个月以后

洞内外观察

岩性,预注浆效果及围岩自稳性,地下水,支护变形、开裂,地表建筑物的变形、开裂、下沉等情况观察及描述

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进行

每次开挖后进行

洞周收敛(净空变形)

收敛计

每5~10m一断面,每断面2~6对测点

1~2次/天

1次/2天

1~2次/周

1~3次/月

拱顶下沉

精密水准

仪、钢尺

每5~10m一断面,每断面1~3个测点

地表下沉

每5~10m一断面,每断面11个测点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

2B时,1~2次/天

5B时,1次/2天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

5B时,1~2次/周

表5-4既有三号线监测项目汇总表

最大限值(20mm)

三号线主体结构

沉降速率不大于±

20mm

3倍基坑深度的车站结构(顶板、中板、侧墙、柱子)

轨面变形

三号线轨面

同一断面轨面沉降差不大于4mm

轨面

表5-5施工监测仪器汇总表

类别

设备、仪器名称

单位

数量

全站仪

精密水准仪

铟钢尺

精密光学测量滑动测斜仪

GY-85收敛计

SS-2频率接收仪

钢弦应变计

300

弦振式钢筋应力计

150

测斜管

210

水位计

18

表5-6施工监测人员汇总表

车站监测

姓名

职务

区间监测

陈虎

技术主管

马愿军

测量主管

邹智林

测量工程师

葛召

张博伦

技术员

张小龙

测量员

黄坤雄

吴明雄

5.2车站施工监测方案及相应措施

5.2.1测点布置原则

(1)按监测方案在现场布设测点,当实际地形不允许时,可在靠近设计测点位置测点,以能达到监测目地为原则。

(2)为验证设计参数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为指导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信息,以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

(3)地表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采用仪器进行观测,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