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中外政治文明史.docx
《届高考历史中外政治文明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中外政治文明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中外政治文明史
2010届高考历史中外政治文明史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外政治明史
第1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基本内容有:
1、皇权至上。
秦王嬴政改称“皇帝”,总揽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
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废分封、置郡县。
通过对郡县长官的统一任命、考核、奖惩,从而使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集中于中央。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可是它不仅不能巩固统治,反而引发了“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汉武帝厉行中央集权:
①颁布“推恩令”,以“推私恩,分子弟邑”为名,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②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亡后又恶性发展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①收精兵。
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掌调兵之权,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
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派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
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宋初通过上述措施,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
高考资网
三、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北宋在宰相下设参加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3、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4、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重点解读
一、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西周分封制: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诸侯王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出现,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年,曾部分恢复分封制,但很快出现了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2、郡县制:
商鞅变法,始建县制。
秦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高考资网
3、行省制:
元朝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西、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行省制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例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
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二、重要选官制度的变化
1、军功爵禄制:
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它的实行,有利于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2、察举制:
两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汉武帝时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对象有吏有民;至东汉时,逐渐发展为以门第族望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科举制:
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它创设于隋,完善于唐,北宋两度改革科举制,僵化于明清,废除于清末。
科举制度在隋唐和明清时期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截然不同。
[例2]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有许多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
其中,由隋开创并由唐所继承的制度是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
府兵制、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
科举制、均田制
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朝的御史大夫掌群臣奏,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3、北宋在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之互相牵制。
4、元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台,成为全国最高的监察机关。
、明朝时,设立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并加强特务统治。
[例3]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
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机处
A.①②③B①②④①③④D②③④
第2讲世界近代现代政治明的发展历程
知识梳理
一、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始
艺复兴提倡人主义,反对封建神学世界观,开思想解放之先河。
二、欧洲启蒙运动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一整套政治构想。
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2、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制定了《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
3、法兰西第一帝国制定的《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4、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发表了《独立宣言》,制定了1787年宪法,美国成为总统制共和国,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
四、19世纪中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俄、日等许多国家通过改革步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
2、美国内战解放了黑人奴隶,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3、英国议会改革和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五、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1、俄国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二战后,欧亚建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地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阵营。
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德、日两国接受改造,进一步实现民主化。
重点解读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联邦制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它的主要特点是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国王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仅仅是国家的象征。
2、美国的总统制和联邦制: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即总统共和制),总统拥有行政权,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于一身,但受法律制约和监督。
1787年宪法还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法律,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例1]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确立责任内阁制
B.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两种模式
1、英法美的民主政治体制
(1)《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英国议会制度的真正确立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
其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度和国会至上的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法国共和制度的建立。
1791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1792年又成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又重行君主专制,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
此后,民主与专制体制交替。
187年,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3)《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根据三权分立学说划分国家职权部门。
它所确立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划分国家职权部门。
它所确立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创了世界先例。
1789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
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和政体得到进一步完善。
2、俄、德、日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1)俄国:
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
(2)德国:
统一后成立了德意志帝国,设立了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1918年十一月革命中建立了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曾一度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
(3)日本:
1868年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
194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例2]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
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B.美国1787年宪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英国《权利法案》
第3讲中国近代现代政治明的发展历程
知识梳理
一、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1、《资政新篇》,洪仁轩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但它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因此根本没有实行。
2、维新变法运动
(1)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他们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他们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新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思想进行猛烈抨击。
二、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政治实践
1、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宪法大纲》。
3、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4、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抗战胜利后,提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先后参加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北平谈判,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6、1949年,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各民主党派互相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7、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明建设
(1)19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纪检监察机构,加强对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选举制度等。
重点解读
一、新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区别及联系
区别:
①前者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化运动,后者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前者的目的是冲破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后者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无理行径和封建军阀的卖国行为。
③前者注重对中国传统化的批判和否定;后者在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注重反对帝国主义。
④前者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给中国人民指明出路;后者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成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联系:
五四运动是对新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①五四运动使新化运动向纵深发展,在批判封建腐朽思想的同时,又使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