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总结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总结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总结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 新闻宣传报告情况 24
三、 大会的意义以及收获和成果 25
(一) 大会在我国召开的重要意义 25
(二) 大会的主要收获和成果 26
(三) 本次会议带来的启示 28
四、 组织工作经验与体会 28
(一) 组织工作各方面总结 28
(二) 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收获 33
(三)对于组织工作的建议 36
五、 国内外反响 37
六、 附件 40
1、 胡锦涛主席为大会发来的贺信(全文) 40
2、 曾培炎副总理开幕式讲话 41
3、 COSPAR主席开幕式讲话 44
4、 大会地方委员会全体成员名单 47
5、 会议注册情况统计表 48
6、 大会学术日程 49
7、 大会热点报告目录 82
8、 新闻宣传工作总结及媒体资料 102
9、 开幕式组织工作总结 109
10、 会场工作总结 112
11、 会务及旅游工作总结 117
12、 展览及大会布置工作总结 128
13、 IT服务工作总结 142
14、 卫生监督保障工作总结 160
15、 治安警务保障工作总结 162
一、会议情况综述
(一)会议概况
世界空间科学大会是国际上空间科学界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学术会议,由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mmitteeonSpaceResearch,COSPAR)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了36届。
中国北京作为承办国和承办城市,在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历史上是第一次。
空间科学研究是人类空间活动的主要领域之一,是其它空间活动如卫星通信、对地观测、卫星导航定位、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带动空间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自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空间科学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许多以前未之的自然现象被发现,如利用空间望远镜突破了地面观测大气层的影响,探测到了更加深远的宇宙,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给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释,又如直接测量了太阳风的成分速度,发现了地球空间中的辐射带、环电流、磁层暴等现象,以及采集了月球岩石甚至彗星带来的宇宙尘埃等等。
为了更好的组织和协调空间研究,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于1958年正式成立。
初期每年举办一次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以后改为每两年一次,将世界各国空间科学家汇集一堂,讨论空间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推进合作。
为了扩大我国在国际空间研究领域的影响,加强国际交流,2002年初COSPAR中国委员会决定申办2006年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
开始认真研究了承办COSPAR全会的要求和北京的条件。
为此,我们认真学习了国内外申办国际性大会的经验,并邀请COSPAR主席和执行主任访问中国,向他们汇报了中国申办2006年COSPAR全会的筹备情况,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
当时和中国竞争申办的有加拿大,为此我们还和加拿大诚恳地交换了意见,向他们阐述近期历届COSPAR全会的地点大部分在欧美,只有1998年在亚洲日本,诚恳地希望2006年COSPAR全会能在中国召开。
同时,我们还认真准备申办书,并争取其他国家代表的支持。
COSPAR秘书处认为“北京的申办书是历届最好的申办书”。
2002年,由于911事件的影响,80名中国科学家无法拿到签证前往美国参加第34届COSPAR全会并参加申办2006COSPAR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只好由COSPAR主席Haerendel教授在执行局会议上为我们散发申办书,并介绍了中国空间研究的状况和申办条件。
执行局全票通过2006年由中国承办第36届COSPAR全会。
从此,我们便开始了为期4年的大会筹备工作。
2003年3月,由CNCOSPAR主席,中国科学院江绵恒副院长担任主席,国家航天局、科技部、航天科技集团、总装备部等单位参加,CNCOSPAR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心吴季主任担任秘书长的大会地方委员会正式成立。
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在申办书中提到的会场——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由于设备老化以及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准备工作,在2006年将会是一片工程现场,势必会影响来自各国的会议代表的会议和交流活动,因此不得不重新选择会议地点。
经过详细考察,北京的主要会场设施,只有包括中国大饭店、国贸饭店、嘉里中心等在内的国贸商圈能够满足会议的需求(24个会议室同时至少容纳2000人;
周边各种酒店和服务设施齐全;
有充足的展览和论文张贴场地)。
因此大会地方委员会将会场改在国贸会议中心。
在2004年在巴黎举办的第35届COSPAR大会上,会议相关筹备人员赴巴黎进行了2006年大会的宣传和展示工作,并在执行局和程序委员会会议上说服各国代表,同意将会场改在国贸会议中心。
大会的宣传工作也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响应,大家纷纷表示将积极参加2006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第35届大会。
然而,在进一步的筹备过程中,经费不足等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中国大饭店等会议设施的裸会场租金就达到了350万元,周边商业气息过浓,而且周边多为高级商务酒店,不太适合大量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会议代表。
也与江绵恒主席既定的勤俭办会方针不符。
这时,在与北京理工大学的接触中,得到了他们表示愿意参加到大会的地方委员会当中,并提供部分教室作为会场,这就与和其一墙之隔的友谊宾馆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会议场所。
拥有亚洲最大的园林式宾馆和学术气氛浓厚的北京理工大学弥补了以前会议设施的诸多不足,会场也十分充裕(可提供超过40个分会场和办公室),可以同时容纳4000人参加会议,也可提供各种档次的酒店供参会代表选择,价格也十分合理,只是北京理工大学的部分设施比较接近大学生,不太适合国际会议的需要,如部分会议室没有空调等。
在反复考察会议地点和重新核算经费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即使出钱改造北京理工大学部分设施,价格也远远低于国贸等大型酒店的会议设施经费。
在COSPAR执行秘书长考察了这一新会议地点后,在2005年10月的程序委员会会议上,地方委员会吴季秘书长力排众议,说服了COSPAR总部负责人员和各位代表,同意将会场再次调整到北京理工大学和友谊宾馆,并保证将北京理工大学改造成一个较为合格的国际会议会场。
后来证明,地方委员会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在北京理工大学和地方委员会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理工大学的设施得到了完善,达到了会议要求。
不仅节约了会议经费,而且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充分肯定。
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于2006年7月16-23日在北京正式召开。
会议由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总装备部、科技部、科协、航天科技集团、北京市政府和国家基金委等单位主办。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和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CNCOSPAR)等单位共同承办。
国家主席胡锦涛为大会专门发来了贺信。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
会议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两千名代表,大会正式注册代表1909人,实际参会代表约2200人(含主办单位代表、学会代表、媒体等),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美国435人、日本246人、法国134人、俄罗斯101人、中国476人(大陆450人、台湾18人、香港/澳门8人)。
(二)大会主要内容
为期6天的学术研讨内容,涉及空间地球科学、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空间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基础物理的空间试验等众多学科,口头报告1560个,张挂交流文章800余篇。
会议在空间科学的所有领域都进行了讨论,特别是今年取得最新进展与成果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这些重大空间计划包括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科学实验结果、中国对地观测应用卫星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成果、美国与欧空局合作的卡西尼-惠更斯土星探测计划的土星及其卫星探测结果、欧空局的星簇计划与中国双星计划联合形成的地球空间六点探测结果、美国SWIFT天文卫星的探测结果、美国星尘号对彗星和太阳系尘埃的探测结果、美国两个火星表面巡视器的探测结果、美国深度撞击的探测结果、欧空局火星快车和金星快车的探测结果等。
其中大型综合交叉报告有:
1.SWIFT探测项目的新成果-伽马射线爆的起源(7月18日周二8:
30-9:
15,北京理工大学中心教学楼121会议厅)
报告人:
NeilGehrels教授,美国航空航天局哥达空间飞行中心
伽马射线暴被认为是伴随黑洞诞生响彻宇宙的哭声,是宇宙中最令人迷惑的现象之一。
SWIFT卫星是2004年11月发射的,是一个专门用于确定伽马射线暴起源、探索早期宇宙的国际多波段天文台。
通过SWIFT的最新观测数据,目前我们对伽马射线暴的认识有了明显的进展。
我们对神秘的短期伽马射线暴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观测到了来自宇宙早期大爆炸的高红移射线暴,以及在伽马射线暴的后期产生的巨大的X射线耀斑。
本报告将介绍并探讨SWIFT在第一年运行期间的新发现。
NeilGehrels简介:
NeilGehrels1981年获得加州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现任美国宇航局哥达空间飞行中心天体粒子物理学实验室主任。
他主要研究宇宙中的爆发性事件,如伽马射线暴、超新星等,涉及用于空间天文观测仪器的研制。
1991年至2000年,担任Compton伽马射线天文台项目科学家。
目前为美国航空航天局SWIFT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2.中国载人飞船的科学活动(7月19日周三8:
顾逸东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
中国从1992年开始实施令人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与此同时,应用系统也建立起来。
中国载入航天的应用系统涉及广泛的科学领域,如对地观测、生命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材料科学、天文、空间环境等。
对地观测重点在于研究全球环境的变化及其相关的探测技术,研制了具有中等分辨率的成像光谱仪和多模态微波遥感探测器。
应用系统研制并测试多种用于观测卷云发布、太阳常数、地球辐射收支、地球-大气系统的紫外光谱和通量的探测器,并在神舟系列飞船上开展了的一系列在轨试验。
作为应用系统的重要内容,空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微重力科学在地面实验室和飞船上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包括空间条件下不同生物体的环境效应、蛋白质的晶体化、细胞电融合、动物细胞培养、自由电泳分离、微重力条件下的液滴Marangoni迁移、以及晶体生长和金属处理。
应用系统还对伽马射线暴、太阳耀斑进行了探索,并利用粒子探测器和质谱仪观测了飞船轨道上的环境参数。
本报告将简单回顾神州系列飞船上开展的各种试验及其结果,并介绍下一步中国载入航天工程的应用计划。
顾逸东简介:
1946年9月生于江苏淮安。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现任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总体和专业技术工作。
领导建立了我国高空科学气球系统,解决了气球设计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了我国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开拓了系留气球等应用气球技术领域。
在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工作中,领导建成了适应多任务的空间应用技术体系;
提出了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思路,主持制定了有效载荷研制技术流程和规范,通过地面和搭载实验、航空校飞、系统联试、全程演练等有效途径,保证了各项科学和应用有效载荷测试验证的完备性;
严格把关,保证了方案合理性、系统可靠性和任务成功。
3.Cassini-Huygens探测项目的新成果(7月19日周三19:
00-19:
45,北京理工大学中心教学楼121会议厅)
Jean-PierreLebreton,De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