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7583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美国有约400个单采采浆站,主要归属于Grifols(150)、CSL(65)、Baxter(61)、Octapharma(45)等四家,占比达80%。

欧洲多数国家为了保证用血安全,采取本国控制的政策,即由本国企业或政府组织完成对本国血浆的采集和应用,只有少数国家如德国,在浆源控制上相对开放。

因此在欧洲没有一个企业在欧洲各国都拥有采浆站。

欧洲采浆量总体有限,尚难满足本地区需求,基本没有出口。

多数欧洲国家对血液制品的进口采取了较开放的政策,供应不足的部分可以通过进口外部产品而补充。

澳大利亚血浆采集由该国公益组织红十字会负责,并将所采血浆委托给本国CSL公司生产,该公司也是唯一在澳大利亚设有加工工厂的企业。

澳大利亚市场相对封闭,本土基本能实现血液制品自给。

近年,随着对免疫球蛋白制品的需求上升,很难依靠国内自给,该国政策调整为,优先使用本国血液制品,不足部分可进口。

澳大利亚是个较封闭的市场,但全国2000万人口,年采浆能力达到350吨左右,效率较高。

亚洲中的日本、韩国等经济较好国家和地区立足于国内自给,较好的满足了本国的需求,在个别品种上,如凝血因子采用进口的方式解决供应不足。

印度本国的采浆潜力仍没有充分挖掘,供给尚不能满足需求,依靠进口满足需求,且人均血制品消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拉丁美洲国家中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仍主要依靠进口血液制品满足需求,但在逐步朝发展本国血液制品企业方向发展。

总结:

美国是少数血液制品实现自给,且能够出口的国家。

其他国家多要依靠部分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

2、美国血液制品行业分析----市场化机制造就全球领导地位

监管服从市场化机制,上游资源瓶颈被打开。

采浆能力的大小,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可以设臵单采血浆站的数量,美国采浆站的设立完全基于市场机制运作,即企业根据自身规划设立采浆站,符合联邦和地区法规,并经由FDA检查后就可以采浆。

在这个制度安排下,FDA的责任主要在使单采血浆站符合标准,不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至于采浆站的数量则完全由市场去调节,当企业没有效益,其设立的浆站自然会减少,甚至关闭。

此外,美国3亿的人口数量,较高的采浆频率和单次采浆量,也使美国的采浆能力极强。

具商品属性,供需关系决定行业景气度。

由于血浆瓶颈被打开,血液制品不再是稀缺资源,其价格取决于供需关系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效益。

美国过去20年因各种原因,行业景气度发生过若干次波动。

以2000-2004年为例,因为总体供给提升和对白蛋白的需求减弱,产品价格下滑,对应当期企业利润显著降低。

2005年开始,行业经过整合,过渡产能被淘汰,再次进入景气周期。

具规模效应属性,走向集中是必然。

采浆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构成血液制品企业的主要成本。

越是具有规模的企业,越能通过处理更多的血浆而使产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摊薄固定资产成本,所以血液制品企业具有做大规模的内在需求。

但行业是否能最终走向集中,还依靠于一个外在条件-----行业是否存在于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中。

只有行业服从市场规律,有充分的竞争,才能淘汰或并购弱小的企业,最终强者生存下来。

如前面的分析,美国恰恰提供了一个基于市场机制的竞争环境-----即血浆资源供给自由调节和非垄断。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全球视野本土智慧公司研究Page7

通过研究美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历史沿革,可以充分的证明以上的判断,即充分竞争的环境下,产业才具备走向集中的条件。

美国走过的路径,包括我国在内其他国家不会完全复制,但若符合市场化竞争的环境建立起来,行业发展的最终结果会趋于一致-----走向集中。

在竞争的产业内,企业并购的估值水平较合理。

在竞争的行业内,行业的利润水平不会超越其他行业太多,被收购方甚至存在生存压力,收购的估值水平会趋于合理。

下面列举几个收购例子:

1)2011年中期,欧洲最大血制品企业Grifols以34亿美元收购美国血制品企业Taleris,Talecris收入15亿美元,EBITDA约4亿,Price/EBITDA=3.75(若按PE估值水平约在10倍)。

2)2005年Talecris购买Bayer的血液制品业务(不含重组凝血因子),总共花费5.9亿美元,而当期该部门的年收入约8亿美元,若按10%净利润率估算,其净利润在0.8亿,PE估值水平在7倍。

3)2004年CSL并购AventisBehring花费9.25亿美元,AventisBehring收入约10以美元,EBITDA约1.2亿美元,Price/EBITDA=8.33(若假设净利润在0.8-1亿美元,并购PE估值在10倍左右)。

总结----来自美国的启示。

监管服从市场规律。

监管的重点就在于制定科学的规则,在具备规则之后,由市场规律去调节供需和价格。

在这个机制下,美国浆站数量增减自由,血浆不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血液制品市场经过10余年的竞争、整合,形成垄断竞争的格局。

3、目前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垄断竞争格局确立

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采浆地,加之包括欧洲、亚洲等在内的其他国家都采取了比较保守的采浆政策,哪个企业控制了美国的血浆资源,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主导了世界血液制品的供给。

目前美国的400个采浆中心主要为Grifols、CSL、Baxter、Octapharma等4家企业控制,其中Grifols(150)、CSL(65)、Baxter(61)、Octapharma(45),占比达80%。

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垄断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

4、案例:

行业走向集中过程中,优质企业获超额收益—CS的历史

CSL是澳大利亚政府为了保障国内血液制品供应而成立。

1994年实现公司化运营,并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从而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在全球血液制品行业走向集中的过程中,成为国际范围内的血液制品巨头之一。

公司立足血液制品领域同时,依托于澳大利亚本土科研机构和公司自身技术积淀,在疫苗等生物药领域取得进展,05年与美国Merck联合获FDA批准上市HPV疫苗,在09年流感季节领先上市H1N1疫苗供应国际市场,近年又积极布局单克隆抗体。

CSL在国际血液制品行业弱景气周期,抓住时机收购对手,走出澳大利亚本土,成为国际血液制品行业走向集中过程中生存下来的强者。

公司股价表现优异。

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股价上涨了60多倍,而同期澳大利亚综合指数只增长了1倍。

CSL公司立足于血液制品,发展过程中经历的行业低谷恰恰成为其扩张的机遇,通过00年并购ZLB及购买美国47个浆站,04年并购AventisBehring等两次大规模的并购,企业成为全球血液制品行业主导者之一。

并且依托于血液制品,发展疫苗业务,成为流感疫苗和HPV疫苗的优质公司。

以CSL的发展历程为参考,公司立足于血液制品领域,成为行业中的领导者之一,同时发展疫苗业务,成为血液制品和疫苗双跨的优质公司。

我国血液制品走向集中的过程中,同样有希望出现发展路径与CSL极为相似的公司,如华兰生物。

三、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分析

1、血液制品行业政策沿革

1980年代,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管理缺失,旺盛的需求吸引大量企业进入,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蔓延;

1990年代,我国开始对血液制品行业进行初步规范;

2004-2008年,国家又对行业进行深入整顿,大量浆站被关停,血液制品供应减少;

08年后,政策进入平稳期,前期整顿关停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血液制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加剧;

09年行业进入景气周期;

2011年8月,贵州省关停多数省内单采血浆站,导致全国范围每年可用血浆减少20%,华兰生物、贵州黔峰和上海所等企业受到冲击;

2012年,血液制品供应更趋紧张,尤其是凝血因子类药物。

2012年初,卫生部提出十二五血液制品“倍增”计划,未来主管部门有望进行政策调整,通过新建、恢复浆站或者增加献浆频率等措施,缓解血液制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2、行政影响浆站审批进度,浆站数量不多,且分属多个企业

2006年我国《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规定,原卫生管理部门的采浆站转让给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管办分离,企业对血浆站负全部责任,血浆站实行GMP认证,在一个采浆区域内只能设臵一个单采血浆站。

单采血浆站由省级卫生主管部门审批,报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各地主管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没有一套从申请到批复的时间表,浆站申请难度很高。

即便在卫生部提倡血液制品“倍增”的情况下,由于卫生部与地方卫生主管部门没有行政关系,所以地方的反应仍较慢。

但我们预计,未来各地浆站审批逐步放松是大趋势,四川、河南等地已经在最近一年有了批建新浆站的记录。

目前,我国单采血浆站总体数量在150个左右,分属于33个血液制品企业,其中中西部省份浆站数量较多,采浆能力更强。

由于这些地区单位面积人口数量比较大,人口较封闭使传染类疾病发生率较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长期以来是我国的主要血浆来源地。

3、分离技术高低影响企业效益

血浆内可以提取的组分众多,主流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三大类。

此外,还有众多更小的组分如纤维蛋白胶、溶纤维蛋白等可以分离。

我国企业一般具备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分离能力,少数企业可以提取凝血因子,对更多剩余小制品的利用还不够。

随着我国医疗市场对于各类血液制品的需求上升,能够充分提取血浆中有效成分的企业,吨血浆的收益会明显高于具备几种常规血制品的生产企业。

4、血液制品进入医保,最高零售价格有所提升

多数血液制品进入09版医保目录,其中凝血8因子和凝血酶进入医保甲类目录,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破伤风、狂犬特种免疫球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重组8因子等进入医保乙类目录。

根据2010年《国家发改委定价药品目录》范围的解释,列入2009医保目录的药品发改委进行了最高零售价格调整,多数血液制品价格给予提升。

5、我国血液制品企业盈利结构与国外不同

发达国家血液制品企业的收入结构与我国不同,以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的CSL为例,其产品收入中免疫球蛋白占比达到35%,血浆提取凝血因子占比21%,重组八因子占比16%,白蛋白占比约在10%左右,其他血液小制品占比18%左右。

CSL的盈利品种丰富,且白蛋白占比很小。

而我国血液制品典型企业华兰生物的收入占比中,则主要依靠白蛋白(40%),近年静丙的收入占比才有所提高(37%)。

造成企业盈利结构不同的原因:

1)国外市场对于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制品的接受程度高,临床使用比国内普遍;

2)国外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制品的价格远高于国内价格,以百特公司产品的价格为例,其凝血8因子的美国销售价格相当于人民币2000左右,而我国的提取8因子仅400元,价差近5倍;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价差超过3倍;

白蛋白价差1.5倍。

随着临床对于血液制品应用经验的增加,未来国内外血制品价差存在逐渐缩小的可能。

6、我国血液制品企业间并购在发生,并购估值略高于国外水平

由于目前我国的血液制品行业高度景气,企业拥有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