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7257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3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Word下载.doc

《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Word下载.doc(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学重点笔记(第七版)重点已标出!Word下载.doc

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①再燃:

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②复发:

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③后遗症:

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

(三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五种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2)发疹:

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

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5日,伤寒再接第6天)。

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毒血症状:

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充血、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

3.临床类型:

急性、亚急性、慢性型、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传染病的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方面。

流行病学资料包括:

接触史、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集体发病情况、预防接种史、过去病史等。

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起病方式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特异性检查、其他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

血液、大便、小便常规及生化等。

特异性检查包括:

病原体的直接检出(肉眼或显微镜检查);

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人工培养、组织细胞培养、动物接种等);

病原体的核酸检测(多聚酶链反应、分子杂交等);

病原体蛋白或抗原的检测(各种免疫学技术);

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各种免疫学技术)。

其他检查包括:

内镜检查(如结肠镜、支气管镜等);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活体组织检查等。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病例可有黄疸。

甲、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一、病原学:

五型肝炎病毒简要对照

HAV(甲)

HBV(乙)

HCV(丙)

HDV(丁)

HEV(戊)

基因组

RNA

DNA

RNA

RNA

传播途径

消化道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消化道

慢性化否

血清学

抗HAV-IgM

HBVM

抗-HCV

HDAg

抗HEV-IgM

检测

抗HAV-IgG

抗HDV-IgM、抗HDV-IgG

二、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㈠经胃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A、E)

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急性期患者

传播途径:

粪——口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免疫力(甲型持久、戊型不持久)

流行特点:

⑴HAV:

多为散发,也可因水和食物污染而暴发流行。

秋冬季多见,全年散发。

易感和高发人群:

以6个月~10岁儿童多见。

⑵HEV:

因水污染、雨季、洪水后造成流行,全国均有散发。

春冬季高发。

儿童隐性感染,成人临床性感染。

㈡经胃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B、C、D)

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①注射传播:

输血、预防注射、药物注射、针刺

②母婴传播:

产道感染、产后哺乳、宫内感染

③日常生活密切接触:

家庭聚集现象

④性接触传播:

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中均可有病毒

普遍易感,不同株间无交叉免疫

多为散发,临床以无症状,无黄疸型病例为多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1、甲肝:

感染早期细胞免疫其主要作用,后期体液免疫亦参与其中。

2、乙肝:

肝细胞病变主要由细胞免疫所致。

靶抗原主要是HBcAg,效应细胞主要是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机体免疫反应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

⑴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多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⑵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多表现为急性肝炎经过

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耐受、自身免疫反应产生、HBV基因突变逃避免疫清除等情况下,可导致慢性肝炎

⑷机体处于超敏反应,导致肝细胞大片坏死,发生重型肝炎

3、丙肝:

⑴肝细胞损伤机制:

①HCV直接杀伤作用;

②宿主免疫因素;

③自身免疫;

④细胞凋亡

⑵HCV感染慢性化的机制:

①HCV的高度变异性;

②HCV对肝外细胞的泛嗜性;

③HCV在血液中的滴度低,免疫原性弱,机体免疫应答水平低下,造成病毒持续感染

4、丁肝:

HDV复制效率高,抗原性较强,宿主免疫反应参加了肝细胞的损伤。

5、戊肝:

细胞免疫为引起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二)病理改变:

1.基本病变:

肝细胞变性(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坏死(单细胞坏死、点状坏死、灶状坏死、碎屑状坏死、桥接坏死、融合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主要为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间质增生(Kupffer细胞、间叶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细胞外基质增多和纤维化)和肝细胞再生(网状支架塌陷时,再生的肝细胞可排列成结节状,导致肝小叶结构紊乱)

2.各临床型肝炎的病理特点:

(1)急性肝炎:

肝脏肿大,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形成点、灶状坏死,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坏死区肝细胞再生,网状支架和胆小管结构正常。

如有碎屑状坏死则极可能转为慢性。

(2)慢性肝炎:

病理诊断主要按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G)和分期(S),如下:

炎症活动度(G)

纤维化程度(S)

汇管区及周围

小叶内

纤维化程度

无炎症

无炎症

1

汇管区炎症

变性及少数点、灶壮坏死灶

汇管区纤维化扩大,局限间隔形成及小叶内纤维化

2

轻度PN

变性,点、灶壮坏死灶或嗜酸性小体

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

3

中度PN

变性,融合坏死或见BN

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

4

重度PN

BN范围广,累及多个小叶(多小叶坏死)

早期肝硬化

纤维化(S)

轻度慢性肝炎

1~2

0~2

中度慢性肝炎

1~3

重度慢性肝炎

2~4

(3)重型肝炎:

①急性重型肝炎:

坏死肝细胞占2/3以上,肉眼观肝体积明显缩小,坏死区充满大量红细胞而呈红色,残余肝组织淤胆而呈黄绿色,故称红色或黄色肝萎缩。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亚大块坏死,面积小于1/2。

肝小叶周边可见肝细胞再生伴小胆管增生,肉眼见肝脏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结节。

③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的背景上出现亚大块或大块坏死,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

(4)肝炎肝硬化:

①活动性肝硬化:

肝硬化伴明显炎症,假小叶边界不清;

②静止性肝硬化:

肝硬化结节内炎症轻,假小叶边界清楚。

(5)其他:

慢性无症状携带者;

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内胆栓+肝细胞内胆色素潴留+急性肝炎

四、临床表现:

㈠潜伏期

甲型肝炎,4w(2~6w)

戊型肝炎,6w(2~9w)

乙型肝炎,3m(1~6m)

丙型肝炎,40天(15~180天)

丁型肝炎,4~20w

㈡急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①可发生于五型肝炎中任何一种,发生率远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②无黄疸,但可转为黄疸型。

③症状较黄疸型为轻。

④多数病例只有ALT活力增高。

⑤病人能保持一定的工作能力且可迅速恢复;

少数转变为慢性,由于未能及时休息治疗所致。

●★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1-21天;

5-7天)

流感样症状:

畏寒、发热、头痛、乏力。

消化道症状:

纳差、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期末尿色变黄:

浓茶样

2、黄疸期(2-6周):

出现肝细胞性黄疸表现

①黄疸加深阶段,消化道症状重;

②黄疸减退阶段,消化道症状减轻;

③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肝肿大,部分有轻度脾肿大。

3、恢复期(2周-4个月):

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

★急性肝炎各型临床特点

1、甲、戊型:

①起病相对较急,有明显症状

②急黄肝较多,戊型病情较重,妊娠后期和老年人

③不转化为慢性肝炎

2、乙、丙、丁型:

①起病相对较慢,无明显症状

②黄疸发生率相对较低

③可转化为慢性

㈢慢性肝炎

①肝炎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个月者

②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度

③只有乙丙丁型肝炎病毒可引起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分度:

①轻度

症状:

轻度乏力、消化道症状、低热等

体征:

可有轻度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

ALT反复轻度升高

预后:

大多恢复,少数转为中度

②中度

明显(消化、神经系统)

肝脾肿大,质地Ⅱ度,可有肝掌、蜘蛛痣

A/G比例、肝纤维化指标,自身抗体阳性。

 

③重度:

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早期肝化的表现。

㈣重型肝炎

五型均可引起重型肝炎(0.2%~0.5%),以HBV或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为多见。

临床特点:

进行性加深的深度黄疸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和极度的乏力、胆酶分离、PTA<

40%

(四高)高度乏力、纳差、黄疸、出血倾向。

肝浊音界缩小、腹水征阳性、高度黄疸、大片瘀斑。

并发症:

①出血倾向(皮肤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

②腹水(胸水);

③肝肾综合征;

④肝性脑病;

⑤肝肺综合征;

⑥严重感染;

⑦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各种重型肝炎临床特点的比较

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肝脏缩小,PTA<

40%

急行起病,15天~24周出现重型肝炎表现

脑病型:

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