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土壤修复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修复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由于开采石油带来的油田污染;
开采金属矿、煤炭带来的矿区污染;
农药化肥、污水灌溉、酸雨等带来的耕地污染;
以及由于土壤污染带来的地下水污染。
因此,土壤修复的对象种类非常多,范围非常广,规模也非常大。
目前,我们治理的重点在场地治理和矿区治理以及其所涉及的地下水污染治理,这两方面项目较多,技术也相对成熟。
而农田污染由于范围太广、治理困难等因素,几乎没有治理。
(2)土壤污染的成因:
工业、农业的粗犷式发展
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和有害微生物三种。
其中,无机污染物又包括重金属污染与非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金属冶炼厂、纺织厂、农药厂等工业,非金属砷、硒主要来自于农药、电子工业等;
而有机污染物主要指酚、氰化物、石油等,来自原石油化工企业和农药。
长久以来,工矿企业及农业的粗犷式发展,给我国土壤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一方面,在近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在污染控制措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大量废气、废水、废渣进入环境并最终被土壤收纳。
另一方面,化肥的过量施用、有毒有害农药的长期使用,以及大量的污水灌溉,也严重的破坏了我国的土壤结构。
特别是有毒有害农药的长期使用,很大一部分有毒物质将长期累积在土壤中,引起持久性有机物污染(POPs)、重金属等土壤污染问题。
除此之外,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着汽车废气排出,使得公路两侧的土壤遭受污染,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
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
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
厂矿排放的废水经常会有汞的出现。
目前我国严重土壤污染区有320个,约为548万公顷,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到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超标占到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到10%。
甚至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也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3)“退二改三”政策的推行,导致土壤修复需求加大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城市改造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即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见国办发„2001‟98号):
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减少城市中工业企业用地比例,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
在实施城市“退二进三”战略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郊区发展“三集中”战略:
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
以上海为例,2000年到2012年,上海完成了约4000个污染企业或生产线关停调整。
其中吴淞工业园区共调整关停了污染严重的17家企业和40条生产线;
桃浦工业区对制药、化工等21家产生恶臭气体的企业实施关停调整;
吴泾工业区整体关停了上海碳素厂、泾骆化工厂等污染严重企业,关停了12万吨合成氨生产线等,搬迁了3家废气污染严重企业。
而全国范围内,据统计在2001-2009年间,共有9.8万家企业关停或搬迁。
“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的推行,导致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遗留、遗弃场地。
由于原企业设备陈旧、工业“三废”排放以及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等原因,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导致土壤污染严重,急需开展风险评估和土壤修复治理方可使用。
这类土地规模非常庞大,治理起来也非常困难,被称之为历史遗留场地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样的问题土地还会越来越多,这导致土壤修复的需求快速上升。
2、土壤修复流程及技术手段分析
(1)土壤修复是系统性工程
土壤修复一般包括污染调查、技术选择、修复设计、修复施工、验收监理以及修复后评估六个步骤。
其中,污染调查中包括采样、分析、风险评估和环评等工作,是土壤修复的第一步,非常关键。
调查过程类似于中医把脉,如果在调查过程中,不能够准确的分析到土壤的污染物种类及含量,将直接影响后面的风险评估以及修复工作。
在调查研究过后,工程师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修复技术的选择和设计。
目前土壤修复技术很多,按“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对修复技术分类。
对污染源进行处理的技术有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生物通风、自然降解、生物堆、化学氧化、土壤淋洗、电动分离、气提技术、热处理、挖掘等;
对暴露途径进行阻断的方法有稳定/固化、帽封、垂直/水平阻控系统等;
降低受体风险的制度控制措施有增加室内通风强度、减少人体与粉尘的接触、减少污染食品的摄入、工作人员及其他受体转移等。
(2)修复技术种类多,要“因地制宜”
目前我国运用最多的处理技术有稳定/固化、化学淋洗、生物修复、气提技术、高级氧化等。
几种处理方式的含义及优缺点如下:
稳定/固化指通过固态形式在物理上隔离污染物或者将污染物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形态,降低污染物的危害,可分为原位和异位两种。
稳定/固化法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一般不适用于有机污染物污染。
典型的固化稳定化凝胶材料主要有水泥、石灰、沥青以及一些特制的螯合剂。
化学氧化也应该称之为一种稳定化技术,该方法是通过在污染区设臵不同深度的砖井,然后通过砖井中的泵将化学氧化剂注入土壤中,使氧化剂与污染物产生氧化反应,达到使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低毒、低迁移性产物的一项土壤原位修复技术。
常用的氧化剂有H2O2、K2MnO4和气态O3,该类修复技术一般由注射井、抽提井和氧化剂等三部分组成。
该技术主要用于修复在土壤中污染期长和难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如油类、有机溶剂、多环芳烃、PCP、农药以及非水溶态氯化物(如三氯乙烯、TCE)等污染的土壤。
化学还原修复以及还原脱氯修复的原理和化学氧化修复一样,有代表性的还原剂主要有液态的SO2、气态的H2S和零价Fe胶体。
该类修复技术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该技术既省时又经济。
化学淋洗指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作用的溶剂,通过水力压头推动清洗液,将其注入被污染土层中,然后再将包含污染物的液体从土层中抽提出来,进行分离和污水处理的技术,可分为原位和异位化学淋洗技术。
原位化学淋洗技术适用于水力传导系数大于10-3cm/s的多孔隙、易渗透的土壤,如沙土、砂砾土壤、冲积土和滨海土,不适用于红壤、黄壤等质地较细的土壤;
异位化学淋洗技术适用于土壤粘粒含量低于25%、被重金属、放射性核素、石油烃类、挥发性有机物、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等污染的土壤。
因此化学淋洗对土壤要求较高,不太适合我国土壤。
生物修复指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将土壤、地下水中的危险污染物降解、吸收或富集的生物工程技术系统。
按处臵地点分为原位和异位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适用于烃类及衍生物,如汽油、燃油、乙醇、酮、乙醚等,不适合处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气提技术指利用物理方法通过降低土壤孔隙的蒸汽压,把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蒸汽形式而加以去除的技术,可分为原位土壤气提技术、异位土壤气提技术和多相浸提技术。
气提技术适用于地下含水层以上的包气带以及地下含水层,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表3为众多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参数对比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
稳定/固化的的去除率也非常高,达到90%以上,成本中等,缺点是该方法未从根本上去除污染物;
化学氧化方法应用范围较广,成本适中,去除率相对较低;
土壤淋洗的可去除所有类型的污染物,且污染物去除率也很高,异位处理去除率在90%以上,但不适用与粘土,成本也最高;
生物修复成本最低,但去除效果也较差。
气提技术成本较低,特别适用于污染程度较轻的、以挥发性有机物为主要污染物的土壤污染。
同时,很多时候会出现因土壤污染导致的地下水污染,应一同治理。
目前来看,地下水的主要治理方法有抽提处理技术和原位添加药剂治理两种手段,其中抽提处理应用较多些。
据统计,上海已经和正在实施的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项目达30多项,包括世博、迪士尼场地、大型居住社区场地等以及在中心城区与浦东、嘉定、宝山等地针对工业企业搬迁场地。
在已完成的众多项目中,应用稳定/固化技术占到52%;
同时,部分土壤修复过程中,涉及到了地下水修复,所用技术以抽提处理为主,占到67%。
3、行业刚起步:
前景好,问题多
目前,无论从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管理办法的颁布频率,还是从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来看,土壤修复事业的未来都是光明,市场十分广阔。
但就眼下,却十分困难。
场地环境管理政策的缺失是最主要问题:
(1)国家对场地家底仍未摸清,缺乏明确的治理规划
总体上,国家对于区域性土壤环境质量(尤其是农田土壤质量)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基本状况,但对于工业企业场地信息则是“家底不清”,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型工业化城市,场地环境非常复杂。
那么,在此情况下,相应的推进治理的规划类政策很难出台,行业发展没有方向。
这导致在土壤问题非常突出的情况下,具体的修复项目并不多。
(2)法规标准的缺失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土壤修复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地方性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更是空白。
标准的缺失导致土壤的修复没有方向,修复工作无法规范化。
(3)资金来源问题
资金问题是最大问题。
目前土壤修复项目中,历史遗留问题占大多数,而这类的项目一般由国家财政、地方政府、企业三方出资,国家财政出资规模在30%左右,地方政府和企业出剩下的70%,企业出资较少。
因此,地方政府是主要资金来源,这导致地方政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并没有动力去做土壤修复工程。
除了北京、上海、重庆、江苏等环境重视程度高的以及湖南等土壤污染严重的地区开始真正的去推进土壤修复工作,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观望状态,这也是阻碍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4)协调机制不畅
土壤领域涉及的只能部门众多,如国土、规划、经济、农业、住建、环保等,职能交叉、相互协调不够,政府各部分联动机制的缺乏使得修复工作缺乏效率。
(5)环境监管滞后
与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相比,土壤污染更不易察觉,土壤污染的监管是滞后的。
(6)科技支撑有限
土壤修复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较差,实践经验也较少,国外技术本土化是目前的主要手段。
但由于我国土壤类型以及污染情况与国外相比是有差别的,导致很多治理对症下药。
除了政策层面,企业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
据了解,在土壤修复前景光明的背景下,大量企业涌了进来,目前全国土壤修复企业已超过240多个,2012年新增企业数超过100家,但相关项目数量并未因此而增多。
这导致行业恶性竞争严重,在标准缺乏、没有门槛的当下,很多没有任何技术储备的公司都干起了土壤修复。
在业主只追求短期审批过关的情况下,价格竞争成最主要竞争属性,这也是阻碍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以美为鉴,探讨中国未来土壤修复管理体系
1、美国土壤管理体系及相关法律
美国受污染土壤界定为“棕色地块”,对于“棕色地块”的管理和治理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社区以及非政府组织负责实施。
在治理过程中,治理信息充分公开,风险评估、整治技术及标准、整治单位等问题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区居民与专家学者通过会议、座谈等方式商讨,决定解决方案。
美国从危险废弃物管理角度对受污染土壤进行管理,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法律法规:
《固体废物处臵法》、《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又称“超级基金法”)。
此外,美国的《清洁水法》、《安全饮用水法》、《有毒物质控制法》也涉及土壤保护。
美国EPA于1997年5月制定了《棕色地块全国联合行动议程》,将经济发展和社区复兴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由公共部